如何教自闭症孩子正确表达情绪?这么做就对了~

情绪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括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而情绪表达,从宝宝出生就开始了,我们常常看到还在襁褓之中的小宝宝,可以咯咯笑,委屈地哭,看到妈妈会开心,看到陌生人时会谨慎,观察他人,有的还会害怕等等。

在这个阶段,其实我们已经开始了对孩子情绪的输入,比如宝宝哭的时候会安抚:噢,宝宝哭了,好伤心啊;宝宝咯咯笑时,我们会跟他一起互动,说:宝宝真开心呀等等。3-6岁,是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关键时期,到了6岁左右,大多数幼儿基本上都获得了较强的情绪理解能力。
对于孤独症(自闭症)的小朋友来说,核心的障碍,使得他们对于情绪的感受与处理,都是异常困难的,观察能力、识别区辨、语言理解与表达、行为规范、游戏规则、轮流等待等能力,都需要先行储备,当掌握了较好的基础技能后,就可以在老师们的主题设计下,把技能通过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运用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星空半步社交小组课,看看老师们是怎么来充当这名设计师的吧。
叮铃!上课啦!老师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天,开启了圆桌时间,老师们会有准备地开始一些关于情绪的话题,聊着聊着,某位小朋友说因为昨天剪纸剪坏了,所以他嚎啕大哭起来。这个时候,我们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吗:男子汉不要哭,不就是剪坏了吗?
这个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是来自身边的人的共情和理解,所以,老师这时的回应是:噢,我知道你很伤心,没关系,下次剪纸的时候我们小心点就好。(如果是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抱抱孩子;如果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老师可以轻轻拍一下孩子的背。)
社交课一般都离不开《情绪小怪兽》的游戏盒子,五颜六色的情绪小卡片,带着我们走进桌游时间。游戏规则:扔筛子走点数,每一步都是一个小怪兽的表情,当孩子走到蓝色小怪兽那里时,他就要去翻找蓝色情绪卡,每张蓝色卡上,都有不同的伤心的表情,流泪的,撇嘴巴的,眼角下垂的,孩子们不仅要观察,要模仿,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读各种卡片提示语,如:“做一个伤心的表情吧!” 、“你的玩具丢了,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或者“你伤心的时候,会怎么做?”,通过这些不同的例子,帮助孩子多角度地去理解与表达出什么叫伤心难过。

当对“伤心与难过”有了近一步认识后,重点来了,就是当产生这些情绪时,该怎么办呢?怎么做,是恰当的呢?
这时候,绘本和社交故事的结合使用,会让孩子在“情绪”的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绘本时间《我不哭,把话说清楚》中,小女孩因为把颜料弄洒而不知所措地大哭起来,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可以先找老师,然后用抹布把颜料擦干净,再去洗手,最后事情解决了,同时告诉自己,没关系,下次小心就好,我依然很棒!孩子们从小女孩那里学到了:小女孩因为什么变得伤心,后来通过找别人帮忙,糟糕的事情就解决了,难过的情绪也不见了,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呢?

知之不若行之。老师为那位剪纸剪坏的孩子准备了一篇适合他同时也能共享到所有孩子身上的社交故事,并且在画纸上画了出来,比如,当剪纸剪坏了,我们可以:1.可以找周围的人,讲出来发生了什么,得到他人的宽慰,比如拥抱,同伴的帮助;2.和大人或同伴一起,用胶棒把坏掉的纸粘好;3.可以重新剪一张,也可以不剪;4.告诉自己,剪坏了也没关系,下次再剪纸时,再小心些就好,我依然很棒!


有了这些可选择的办法,梳理清晰后,孤独症(自闭症)孩子的焦虑会得到缓解,而且学会了:遇到问题,可以哭,可以难过,但还要学会想办法,而且找同伴、大人帮忙后,问题会解决的更快,在这些不得不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不仅社交技能得到提升,而且良好行为也得到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