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4.48 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8、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革命策略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的客观情况,经过一系列互相连续又互相区别的革命发展阶段。无产阶级政党指导革命,一定要明确区别革命阶段的性质,不能把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混淆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同时又要使革命的前后两个阶段紧密地连接起来,以便在一个革命阶段的任务基本实现以后,使革命不停顿地发展到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直到完全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这个革命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完全正确的。按照这个理论办事,革命就前进,就胜利;违反这个理论,就会犯右倾或“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必然导致革命的失败。
一八五〇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1]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之后,决不能结束革命,而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2]
以伯恩施坦为首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提出了“革命间歇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他们否认民主革命可以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主张民主革命以后有一个“间歇阶段”。叛徒托洛茨基则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抛出反革命的“不断革命论”。他抹杀农民的革命作用,否定工农联盟,否定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主张抛开农民,跳过民主革命阶段,“向空一跃”,“一次”实行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一次”断送无产阶级革命。后来托洛茨基又抛出所谓“世界革命论”,反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革命理论。列宁痛斥了这些反革命谬论,并明确指出:“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3]
教员在领导我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制定了中国革命的之前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教员既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一伙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又反对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把两个革命阶段混淆起来的“一次革命论”,明确指出:“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4]“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5]抗日战争胜利后,教员坚决反对叛徒[-]所谓“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投降主义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后来又批判了[-]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反动纲领,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教员全面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无产阶级[-]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刻,教员又提出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后胜利问题。在无产阶级[-]运动中,教员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保证了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这是教员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杰出贡献。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39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479-480页。
[3] 《列宁全集》第九卷221页。
[4]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644页。
[5]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6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