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装”车载导航类产品优缺点及购买建议

2020-05-01 10:46 作者:皮蛋影像  | 我要投稿

大家好鸭,我是佛系老司机!

五一大家都自驾游了吗?自驾肯定用导航了吧?有没有想过升级你现有的导航装备呢?

你可能已经习惯了自己现有的导航方式,但未必完全了解这种方式的使用风险。接下来您将了解到市面上最新最热门的产品动态,我将横向对比各种不同形态的导航方式的优缺点,帮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提前为618大促做足功课。

提到“车载导航”这类产品,一般分为“前装”和“后装”两大类,“前装”是指汽车出厂前在生产线上安装的零部件,“后装”指出厂后安装的。后装通常又分为“原厂件”(有真有仿),和“第三方”研发的通用型产品,本文重点说的是第三方的后装导航产品。

注:无论车厂还是第三方,大都采用高德这样的地图服务供应商,本文谈的是不同形态的导航产品的优缺点,并不是导航软件的体验

目录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以下产品我会从五个方面阐述其优缺点,以便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1. 嵌入式中控大屏

  2. 悬浮式中控大屏

  3. 智能流媒体后视镜

  4. 智能HUD车机

  5. 手机/PAD支架

  6. 评分和总结

本文内容较长,知识点多,建议收藏。下面正式开始。

 

1、嵌入式中控大屏

安装风险

这类产品必须买专车专用的,需要专人拆装,安装不当可能会损伤中控面板,或者导致线路安全隐患。虽然商家都会宣传“本品安装简单”,但如果遇到不上心的小工,再简单的东西也能给你做成“定时炸弹”。

使用风险(视线偏移)

这类大屏行驶时需要低头看导航,尤其是有些车型的车机位于中控靠下的位置(比如大众老平台的车型)视线偏移更大,安全隐患大。

我的大众蔚领就属于中控屏幕位置较低,视野偏移较大的传统设计。

很多人可能对此没有概念,觉得视线离开路面两三秒能有啥事?我就不提自己惊心动魄的往事了,网上找了个数据大家看看:

有调查显示,开车时速60公里时,低头看手机3秒,相当于盲开50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至少需要20米。开车看手机时发生事故概率是正常驾驶的23倍,开车打电话时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驾驶的2.8倍。来源央视网

操作便利性

这类产品一般都是触摸屏,“指纹收集器”的事咱就不吐槽了,关键是很多操作无法实现“盲操作”——没有触感反馈,必须“看着按”,进一步增加了视线偏移的次数,加重了安全隐患。如果您一定要选购这类产品,最好选择带有语音识别功能的产品,否则让它负责“装X”就好了,导航还是用手机+支架吧。

数据更新时效

早年间,这类后装大屏都是用凯立德这类地图服务商,数据更新非常麻烦。现在第三方大都是安卓系统甚至带有CarPlay模块,因此数据更新时效和手机地图差不多。而升级原厂车机,可能存在地图数据更新慢的问题,主要是我国道路修建的步伐太快了。

可移植性和移动性

如果您打算近期换车,那么这种专车专用、专人安装的产品几乎没有可移植性,也不要指望卖车的时候车贩子能多给你几百块,他会说:您这车改装过啊!改装的价格更低!当然,他卖给下家时又会说:这车换过大屏,多值!

2、悬浮式中控大屏

“悬浮屏”是很容易被误解的一个概念,数码界定义的悬浮屏是手指悬浮在屏幕正面一定距离以内,不碰触屏幕就能触发操作。

车厂所谓的悬浮屏,确实能一定程度减少视野偏差。

而车厂的“悬浮屏”大概是指屏幕背面与中控台之间产生一定空隙或高于仪表台的屏幕——我想说的正是这种。

安装风险

有些低配车型取消了高配才有的原厂悬浮屏,所以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加装一台原厂车机,这类和嵌入式一样,都需要改装。改装圈有句行话:三分件,七分改,所以说师傅的“手艺”非常关键!一定要找靠谱的店来安装。

第三方通用型“悬浮屏”,可以体验和原厂中控大屏类似的效果,甚至更多功能。

还有一种是固定在中控台上的,无损安装,但对中控台的平整度有一定要求。而且有的产品还集成了摄像头,可以实现行车记录仪等功能。

使用风险(视线偏移)

这种大屏肯定好于传统的嵌入式,但是由于位置高了,屏幕亮度对眼睛的干扰就成了新的隐患。如果白天看不清,晚上太晃眼,那还不如嵌入式呢。选择这类后装产品,一定要看清屏幕亮度参数,确保是高亮度+光感自动调整,和手机屏幕一个原理。

有人可能担心这种凸起的屏幕会遮挡视线,其实还好,如果你发现真的遮挡,可以试着调高你的座椅。而且这类产品大都会做成长条状,尽量减少遮挡。

更大的安全隐患来自于其中一些产品的“放置”安装方式——就和在中控台摆放香水瓶一样简单,但当遇到事故时,极易飞起伤人。因此强烈建议选择带有固定装置的,或者自己买3M双面胶加固。

操作便利性

便利性略好于嵌入式,因为位置高了,操作更安全,蓝牙语音基本也是标配,尤其是互联网背景的那些厂家,在语音识别和软件方面可能做得比原厂的体验还好。

另外,位置提高后,也不会被档杆、水杯遮挡,但是可能会占据中控台上方的储物格,裸露的线路多少影响一些内饰美观。

数据更新时效

高德的开放平台做得比百度好,所以第三方大都使用的是高德车机版,但车机版的数据和手机版的不同,需要单独更新。实效性虽然不会太差,但功能迭代还是落后于手机版,其最终功能和更新其实是由大屏的厂家来最终决定。

可移植性和移动性

可移植性还是不错的,换车方便拆除重复安装。

3、智能流媒体后视镜

也叫智能车镜,车镜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产品,其中有功能单一的车镜类记录仪或流媒体,也有带有智能系统的,内置流媒体、高德地图车镜版、语音控制等功能——本文重点说这类。

安装风险

安装比较简单,手动能力强的可自行安装,绑带式安装也很牢固,可反复拆卸。

好的流媒体后视镜也可以做到不错的防炫目效果

但安装后,原车的手动、自动防炫目功能无法使用,只能靠车镜自身的镜面防炫光涂层,以及后摄像头图像算法来解决眩光问题,可惜效果不如原车后视镜。不过话说回来,原车后视镜开启防炫目后,后方太暗,能见度又会大打折扣,总的来说智能车镜还是利大于弊的。

使用风险(视线偏移)

“抬头看”好于“低头看”,再说本来后视镜就是要经常看的嘛。但是车镜产品几乎都比原厂车镜大上不少,所以如果您的车小,或者前挡风玻璃不大,那么车镜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视线阻挡。

本文提到的产品都需要您考虑屏幕亮度和亮度自动调节,后面就不重复了。

导航单独显示

更普遍的使用风险来自于导航设置时,设置界面处于全屏状态,此时后方视野看不到。

导航和后视同时显示

设置好后,会自动切换到流媒体+导航信息的界面,此时高德车镜版导航的信息不太明显,显示信息也不如车机版或手机版丰富。上图来自以前我拍的流媒体导航实际路上体验视频,截图放大后有些模糊,见谅。

这类产品把后视和导航融为一体,但本质还是以后视功能为主,导航功能次之,不如前面提到的大屏导航那么硕大清晰。但却方便你在观看后视镜的同时,顺便看一下导航信息。如果你不想给爱车添那么多装备,那么身兼多职的智能车镜确实也值得考虑。

操作便利性

智能系统一般都会有语音控制,而且高德地图的语音导航做得不错,高德车镜版的人机交互做得也挺好。具体也可以看我之前的体验视频

数据更新时效

高德车镜版和车机版类似,但功能都要比手机版少,这倒无所谓,导航功能不差就好了。但实际上每家车镜的开发能力和硬件的不同,车镜和车机版的实际体验也有区别。比如,有的语音播报声音太小,有的地图数据在线更新失败。总之还是要买大品牌的产品,售后服务更有保障。

可移植性和移动性

安装方便自然也好拆,而且几乎不挑车型,换车后方便闲鱼转手或移植继续使用。

4、智能HUD车机

前面的产品确实提升了导航的体验,但都没有彻底解决视线偏移的问题,而灵感来自于战斗机的HUD(平视显示器)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视线偏移的问题。

目前HUD市场也分为原厂专车专用配件和第三方后装通用产品两种,前者只有个别车型才有,价格超贵,安装过程惨不忍睹,甚至还要更换前挡风玻璃,而且功能很单一,好处是与车融为一体不突兀,显示清晰。

高端的第三方HUD提供了比原厂HUD丰富,甚至比手机导航还好的导航界面。

这里我重点说的是第三方通用的,而且是带有智能系统的高端产品。那些一两百元,重影、只能显示时速信息的“小方块”,不在本文范围。

安装风险

由于这类产品针对性很强,所以大都不带摄像头,DIY安装更加方便。

有些车型不得不因为中控台空间问题,安装到中部,“平视”效果打了折扣。

不过购买前仍然要结合自己的车型来买,比如前挡风玻璃倾斜角度很大的(流线型车身)车型,HUD的投影屏幕展开后就有可能被挡风玻璃阻挡,这时可以将它安装到中控台中部,但却失去了“平视”意义,变成悬浮式了。类似SUV/MPV这类中控台上方可以“躺人”的大车来说,更容易找到最佳的平视位置。

有些车型没有OBD接口,比如电动汽车,那就无法显示精准的车速显示等功能,只能靠其内置的GPS计算。

使用风险(视线偏移)

安装在最佳位置后,视线效果是非常好的,基本上只需要微微动一下眼睛就能看清投屏上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眼睛的余光接收到导航的方向信息,几乎可以做到眼不离路。

有一定景深效果的HUD

不得不提,这类产品还有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瓶颈:景深不够。就是如果你要清晰地看到投屏上的信息,那么你的眼睛仍然需要在信息与远处路面之间来回切换焦点,不同产品景深不同,但都不够深。虽然问题不大,甚至大多数用户可能都不知道或没发觉有这个问题,但与严格意义上的“HUD”还是差了不少。这个问题有些原厂的HUD做得更好,所以说贵有贵的道理。

操作便利性

这类产品的主屏幕大都是涂有反光镀膜的树脂玻璃材质,所以无法实现触摸操作,但可以通过更加安全的语音控制,或者固定在方向盘上的蓝牙遥控器来操作。高端机型也会有娱乐功能,语音操控的体验和智能音箱一样。

由于高德等地图并没有HUD版本,所以地图功能一般是由HUD厂家自己深度定制(针对性的优化)出来的,非常考验开发能力。由于没有触控功能,再加上语音指令的模糊化较差,所以在语音设置导航的过程中,不如高德的手机版或其他触屏版本灵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厂商会推出App或微信服务号功能,方便你提前在手机上设置好目的地,然后同步到HUD的云端服务器上,当你启动车辆后,HUD自动开机读取云端最新的目的地并自动开始导航,整体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

数据更新时效

由于是深度定制版,所以数据的更新主要靠HUD厂家的推送,可能会比车机版本慢一些,但更新过程一般还是很顺畅的。

可移植性和移动性

这类产品一般都是底座用3M胶固定,主机和底座则是可拆卸的,可移植性和移动性都非常高。你可以把主机拆下轻松带回家,并使用常见的USB电源供电,连接家里的Wi-Fi进行数据更新、系统升级甚至充当智能音箱。如果没有Wi-Fi,此时商家赠送的物联网4G流量卡,能够让它变成一个移动Wi-Fi,帮你节省不少手机流量。这里提醒一下物联网卡不可以直接插在手机中使用,会被锁卡,锁卡后需要找HUD的客服重新激活,而不是找电信运营商。

HUD本身还是有很高技术门槛的,衡量HUD设备有几个方面:

1、能够在司机正前方平视,屏幕透光率高,且亮度自动调整,有较远的“景深”效果。

2、功能方面,语音识别灵敏、准确,导航数据更新及时,GPS信号接收灵敏。

3、散热强,耐高温、高湿环境。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后续我会专门写HUD设备的对比评测。

5、适合导航的手机/PAD支架

看了前面那么多产品,也许你最中意的还是用手机导航。对于城市道路的短途来说,手机+支架确实非常方便,但是如果有电话打来,就会遮挡手机导航的界面。当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拒接电话,也可以通过车载蓝牙系统接打电话,又或者直接通过CarPlay进行连接中控大屏。但,手机放在哪里,始终是个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所以接下来简单聊聊手机支架。

手机HUD专用支架

这类支架利用了手机地图App中HUD投影功能手机屏幕投影到支架的透明树脂玻璃,产生类似专业HUD设备的平视效果,效果。

如果您不想花太多钱购买HUD设备,这是一个廉价的体验方案。

安装风险

无损安装,但需要安装在平整的中控台面上,比较挑车型。

使用风险(视线偏移)

由于需要大多数车型中控台面只有中央区域比较平整,无法安装在主驾正前方,平视效果会打折扣。

更多的风险来自于手机与支架采用的“放置”式,手机与支架之间只有一个防滑垫,当出现剧烈碰撞时,手机容易飞出,可能导致人员受伤。出于安全考虑,这类支架并不建议购买,如果买了,高速行驶时别用,降低风险。

另外还有一种夹在仪表盘上沿的支架,虽然可以让手机立在眼前,达到平视的效果,但无法透视,会遮挡正常驾驶视野(取决于坐姿和手机尺寸),出于安全考虑,也不太推荐。

注:本文的“操作便利性”和“数据更新时效”是指导航系统本身,与支架无关;可移植性和灵活性本身是其他产品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三项都不提了。

出风口夹片式

这类手机支架适用场景广,产品样式和功能比较多样。

每种支架的优缺点又各不相同

安装风险

这类支架安装灵活,夹子一般设计的都非常紧,不会轻易脱落,但安装用力过度或长期使用可能存在损坏出风口扇叶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号称能夹PAD的出风口支架,我觉得还是不要给出风口太大负担。

使用风险(视线偏移)

那些出风口在中控上方的传统设计,反而更适合这类手机支架,因为支架位置更高,视线偏移就更少。

这类手机支架,一般都是针对重力感应或单手操作需求设计的,再加上用料比较廉价,且出风口本身就是活动的,所以牢固程度和稳定性都比较差,车辆碰撞时有可能导致手机脱落。就算正常行驶,手机也会晃动,在导航过程中,颤抖的屏幕,会增加人眼注视屏幕辨别信息的时间,从而带来更多安全隐患。不过,对于城市短途来说,确实也是一个方便实惠的方案,高速行驶建议不要用。

吸盘式支架

一提“吸盘”很多人就皱眉了,总是掉下来啊!其实吸盘的设计有很多好处,关键是制作吸盘的用料和工艺差,才会吸不牢。

安装风险

好品质的吸盘支架基本没有安装风险,质量差的无论在行驶中还是停车时都可能随时脱落,损坏支架上的手机,或者损伤仪表台。如果行驶中脱落吓人一跳,还可能导致严重事故。所以,要么买个贵一些的,要么就别买这种。

使用风险(视线偏移)

这类支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前挡风玻璃的任意位置反复安装,以适合自己的驾驶习惯。

吸盘支架很容易找到适合我的最佳视角

除了因质量问题引起的脱落风险外,所有橡胶都会有老化的问题,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所以吸盘支架的平均寿命还是会小于其他支架。因此建议不使用时摘下放在手套箱中,也可以定期(每周或每月)取下,清洁吸盘和玻璃表面后重新安装,这样可以延长寿命和降低脱落风险。

其实吸盘支架在影视、运输、工业都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因此必须满足“牢”和“稳”两个关键点。

优秀的吸盘支架必须用料好,比如万向节的球头要金属材质,外面还得包一层防滑耐磨的硅胶,支架本身要铝制,不能是塑料的,各个关节必须能紧紧锁住,才能确保整体稳定不晃。当然,这样的支架往往价格不菲,但也比摔坏了贵重的设备要好。

这款进口支架拥有非常工业范的风格,一切设计都是为了牢固,而不是美观,但你拒绝的它理由很可能的价格。

PAD导航支架

其实这也是挺好的一个方案,尤其是7、8吋左右的小平板,尺寸太大可能会遮挡中控的按钮,碍手碍脚。可以安装高德地图车机版,界面中比手机版的按钮更大,方便行车场景使用。

估计大部分人不会用PAD做导航,毕竟固定PAD要比固定手机麻烦,停车时放在车里还容易招贼,所以就不多说了。

评分和总结

用图表的方式给以上几种产品打个分,方便大家找准自己的购买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同类产品,但不同品牌和型号会有分值上的差异,我这个分数只是帮你确定购买方向的。

嵌入式中控大屏虽然分数最低,但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可以确保车内整洁、美观。只要不是特别小众的车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车型的型号。但从本文的出发点——导航来说,视线偏移的问题还是值得您关注的。至于安装风险和可移植性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已的,所以我打分,只能相对于其他类型产品而言,还望各位理解。

悬浮式中控大屏是嵌入式的升级,而这里我重点说的是第三方通用款的产品,安装更加方便,但也比较挑车型。这类产品毕竟无法做到与内饰统一,而且大家对中控台不放东西的安全意识也正在被普及,而原厂悬浮式中控屏恰恰很好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虽然原厂大屏美观、安全性更高,但毕竟要对爱车“动刀子”(拆内饰),所以智能流媒体后视镜这种对内饰美观影响不大、安装又非常方便的产品才有了立足之地。本文重点讨论的只是导航体验,其实它的流媒体功能对行驶安全的提升更大。如果您对这类产品感兴趣,可以看我另一篇专门介绍流媒体的文章

从我长时间的实际感觉,导航体验最佳的就是智能HUD产品,除了安装非常方便外,最赞的是“平视”带来的眼不离路。这种导航体验的是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很多用户一致的感受是,用了就回不去。我也是一样。但这类产品的确也有不少小问题,或者是技术层面难以逾越的壁垒,比如“景深”问题。这类产品即使“平视”,信息也无法聚焦到20米开外的路面上,你还是要在路面和信息之间切换眼球的焦点,但这比低头要好多了,能够大大降低安全隐患。目前市面上HUD的种类越来越多,鱼龙混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知乎帖子,专业易懂。

在没有大屏车机的情况下,手机支架依旧是目前最方便、最实惠、导航体验最连续的产品——从家到车里再到目的地,中间没有任何体验切换。苹果iOS14系统,也将解决来电全屏通知导致干扰导航的情况。连接车载蓝牙后也能实现众多娱乐功能。但是,手机毕竟是小屏,小屏会导致看不清、按不准、干扰多等很多安全隐患。所以苹果和谷歌才推出CarPlay和Android Auto两大车载系统,针对汽车这种特殊的场景重新调整人机交互。手机的续航问题也是导航时最重要的,无线快充手机支架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手机支架如果定位于便利性,势必会牺牲一定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大家在选购任何产品时还是要有取舍的,这就是现实。

本文主要是帮新手司机梳理一下需求方向,由于没有涉及到具体产品,所以并不深入。如果您对具体的产品感兴趣,可以看我以前写的评测文章。如果您发现本文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我是「佛系老司机」,原汽车行业从业者,摄影/音乐/数码爱好者,喜欢我的内容就点关注吧!

原创不易,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素质三连呦。


“后装”车载导航类产品优缺点及购买建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