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3课(下)

倭寇:"委"意为"身材软缩"、"身材小一号"。"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 “寇”是贼之意。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亦用倭寇指称日本侵略者。
乌思藏:今西藏地区的政区在元代的称谓。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即阿里,当时三部分范围:"前藏"包括今拉萨和山南地区,"后藏"为当代喀则地区,"阿里"指整个藏北高原(今阿里地区和一部分那曲地区)。元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统一管理这3个地区。 入元以后,乌思藏分为13个万户,宣慰使都元帅是当时西藏地区的最高官吏,直接由朝廷任命。这里的社会制度在元代没有根本的变化,仍是领主剥削和统治属民的农奴制。大小领主构成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财产,剥削农奴。僧侣封建主拥有极大势力。称为迷思迭(即部民)的属民没有人身自由,负担名目繁多的税赋和徭役,终年从事苦重劳动,是农奴阶级。明朝西藏这里仍称乌思藏。
奴儿干都司:明政府设立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的最高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它的设立促进了该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民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同时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女真:别称女贞、女直,今称满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 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建立金朝。金朝灭辽、灭北宋,占领中原地区后,迁都于燕。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满洲:即满族,其前身是建州女真,元末明初一部分女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女真人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辽宁新宾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改族名女真为满州族。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的意思。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题",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为起股(也称起比,提比)、中股(也称中比)、后股(也称后比)、束股(也称束比)四部分。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从起股到束股,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四副对子平仄对仗。八股文的主要文义在于诠释经书的义理,并要求据题立论,基本不能有作者自由阐发的空间,而它的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对偶性。这种僵化的考试形式牵制了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近代在1898年戊戌变法中废除了八股取士。
朝贡贸易: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制网状统治秩序。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与周边国家(东亚、东南亚、中亚地区)以及海外各国的进贡和回赐关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贸易,是古代中国寓政治经济于一体的对外政策。是以薄来厚往为原则的官方贸易。经济层面是亏本买卖,不计收益,政治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控制笼络周边,争取盟友、孤立敌人。国家起源先秦,初具规模隋唐,宋元完善,明代海禁政策产生,达到顶峰。体系本身的缺陷(厚往薄来),加之周边国家的发展以及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力衰微,列强侵略,朝贡贸易崩溃。 它的形成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王朝彰显统治正统性的需要,是儒家天下观的需求,是王朝强大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