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小说创作角度分析元春的姽婳词长生殿一捧雪(《红楼梦》女性角色主题任务分析 四)

2021-07-27 17:34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以下内容,是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元春结局难推测的地方在于,她与妙玉一样,是没有多少直接出场部分的人物,但她所承担的主题表达任务,牵扯到的情节,又远多于且重于妙玉。

线索最少,推测的准确性自然也就最小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推测都是从第五回的画、判词、恨无常的曲子,《长生殿》的情节,以及从元春隐喻人物的角度出发。

比如把目光聚焦在弓、香橼、榴花、虎兕(虎兔?)、望家乡路远山高,还有炮仗这些字眼上,从而推测元春最后是不是被弓弦缢杀的,继而把她和同样被弓弦缢杀的朱由木郎,还有什么清大妃阿巴亥对标。还有通过榴花来推测元春有没有产子,继而推测她的死亡是不是和产子争宠之类的宫斗有关。

坦率的讲,我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哪些线索与最后的答案直接相关,我也不是曹公本人,无法断定他选取“榴花”作为元春的意象,到底是出于榴花多子的特点,用的是榴花产地的隐喻,还是化用了榴花的某种文化含义,诗词典故。

但我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来对大家的推测提供方向修正。

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从小说写作的规律和逻辑顺序的角度,进行思考。

元春直接或间接出场的戏份都很少,但她要承担的任务并不少,要交代的内容也很多,比如她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也就是支撑贾家的方式:“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比如专属于她的悲剧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而她一切的行为动机,就是临终惦念的那句:“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此外还有诸如元春本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比如通过对“蓼汀花溆”的修改表现元春对宝黛钗的看法,通过《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对贾家、元春本人、贾宝玉,以及黛玉四个层面结局的暗示。

这些部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处处话外有音,目的性极强,毕竟她的篇幅少但任务重嘛,而第二个更重要特点在于,这些内容交代的顺序,非常有章法。

其实这也不是元春一个人的相关情节的特点,整部《红楼梦》,处处都透着循序渐进的表达方式。

随便举两个例子:宏观角度,章回与章回之间就很有章法,最明显的就是第2.3.4.5这几回的主题内容。第二回是口述贾家人物,第三回是亲见贾家人物,第四回是侧写贾家外部关系,由耳听到眼见,由其表到其里,由内部到外部,而这三回总主题又是贾家的现状,所以与之相对的,第五回就去简略介绍贾家结局了。

细节处,刚才提到过的《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这四出戏,第一个伏的是贾家层面的败亡,而且伏的是原因。第二个是以《长生殿》伏元妃之死,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唐玄宗的不理朝政,宠信杨国忠,还是安禄山的造反,杨玉环都不是罪魁祸首,而是替罪的牺牲品。

所以,元春的死也不应该视作是贾家家亡的原因(否则不就与《一捧雪》重复了么),而是被贾家败落这个事实牵连的一个结果,并且是贾家正式开始陆续走向败亡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就像我上一期最开始说的,元春和探春迎春惜春一样,是家族兴衰的“晴雨表”。

第三个,《邯郸梦》的甄宝玉送玉,结合故事可知,伏的是贾宝玉这个人对于整个家族倏忽起落的觉悟,最后,《离魂》范围最小,所伏笔的只是黛玉之死。

范围由最大的贾家到黛玉个人,内容从原因到开始到接受和觉悟再到最终的结果,这种范围上的递减与内容上的顺序,就叫作写作规律,叫作叙述逻辑。

而我之所以花费这么多的篇幅强调这个,目的也只有一个:

曹公早已经想好了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按照什么顺序表达

我们要找他想给我们的答案,就应该按照他做好的设计

到相关的章回位置,与周围情节对照着来寻找

而不是到处寻章摘句,开各种天马行空的脑洞进行没有逻辑或牵强的联想

那么,具体哪个章回是相关章回呢?

我的答案是是从第71回开始到第80回,说的再准确一些,第72回和第78回。

从71回开始,着重描写的是贾家内部秩序混乱与财务危机的逐步升级,76回,黛玉湘云妙玉联诗,感慨完之后,77回,败亡开始逐层向上延伸,从晴雯、司棋、芳官她们这些丫头,到侍妾香菱和庶出迎春。

同时,77回开头提及的,朽糟烂木的人参是要给凤姐治病用的(调经养荣丸),78回开篇,说完了晴雯和袭人之后,又铺垫迎春妆扮了前来告辞过去,而凤姐说自己已经大好之后,脂批又补充道:总是勉强。

所以我在之前的视频里说过,根据77到80四回的章回规律来看,81、82回的章回主角,必然是两个身份地位比香菱和迎春还要高,而且已经结婚的人,更重要的是,她们的悲剧会直接揭开贾家的家亡序曲(81回和27、54回一样,又是个转折回)

所以人选只有可能是王熙凤和贾元春。

那么71到80这几回具体说了哪些和元春有关系的事呢?

具体有两处,其一,第72回,贾家内外的财物危机,一股脑儿朝凤姐涌来的时候,明确提及了这么几个情节,贾琏要鸳鸯拿贾母的东西出来(伤及贾母),旺儿媳妇要求太太房里的彩霞(仗着收账,以仆压主),以及夏太监来要钱(划重点)

其二,第78回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姽婳词这一段,大家总说突兀,因为从情节的角度来说,它与前后的情节都不直接相关,但是如果你从主题的角度来审视姽婳词的主旨,以及它所处的前后章回,就会明白,姽婳词放在这个,山雨欲来,大厦将倾,晴雯刚死,香菱迎春乃至其他所有的金钗们也马上就要逐一去直面悲剧的特殊位置,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姽婳词的主旨是什么呢?

是贾政,贾环,贾兰他们反复强调的忠义二字么?当然不是,蒙回前总批也说过:贾兰贾环诗绝为宾,宝玉古诗为主。而宝玉这段长篇大论的重点,当然也不会是“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这些话,而是最后的: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

我们再回看《红楼梦》第一回开篇的话: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主旨都是一样的。

而且,我将姽婳词与第一回这两句对照来看,也并不是随机抽取的,因为刚才说过,从第77回开始,红楼诸芳将告别此前在大观园中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逐一开始直面她们的人生悲剧,所以这一回中姽婳词的感慨与《红楼梦》破题开篇第一回中的感慨相同,也不是偶然。

我们再看它与同一章回的芙蓉女儿诔的对比,二者在缅怀女儿这一主题上是相同的,但《姽婳词》的层次明显比“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的个人诔文要高。

芙蓉女儿诔只是对“个人美好”的惋惜,而姽婳词突出的则是对于林四娘女性挽救家国危亡的贡献和悲剧的歌颂与缅怀。

试问,全文当中除了贾元春之外,还有谁能够当得起这样的缅怀呢?

我们再往细处讲一讲,“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句话说得真的是朝廷人物不如林四娘么?当然不是,《红楼梦》里根本没写过朝堂上的内容。

那么恒王与满朝文武指的又是谁?尤其是立超纲的满朝文武,他们什么方面不及闺中林四娘呢?

答案很明显,满朝文武骂的就是贾家这帮败家子啊,不及闺中林四娘,指的当然是支撑家族的层面,而这个让林四娘粉身以报的恒王,你可以理解为教养了元春的贾政这个人物,也可以理解为是整个贾家这个大家族的一个“个体象征”。

所以,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死扣林四娘这个典故具体出自哪里,死盯着林四娘和恒王的夫妻关系,然后进行对号入座式的解读

你从夫妻关系的角度,把恒王当成故事中的皇上,或者其他的什么与候选人有夫妻关系的男性,然后来理解这个故事,理解整个姽婳词,肯定琢磨不明白这一段为什么放在这里。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

《红楼梦》中的一切设计都是从主题表达需求而来,一切也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目的而去

没有例外


然后我们再细说说《一捧雪》和《长生殿》的伏笔可能会指谁。

目前看到的大多数推测,都是把《一捧雪》里暗喻的反派锁定为两个人,其一是贾雨村,其二是太监夏守忠。而《长生殿》,普遍认为是对贾元春所暗指的那个明末的人物原型的提示。

我还是先说我的结论,我个人认为,《一捧雪》中暗示的反派应该是夏太监,而《长生殿》主要取的应该是杨玉环被杨国忠连累的部分,继而铺垫贾元春被贾家人连累而死这件事,而杨国忠这个祸根,具体暗指的嫌疑人,我认为有两个:

贾琏或贾珍,而这其中,贾琏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点一点来。

首先我希望大家在查询《一捧雪》和《长生殿》的剧情梗概之前,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曹公为什么把贾家之败,元春之死,宝玉开悟,黛玉之死这四个重要的铺垫暗喻全都放在第十八回,通过元春点四出戏的方式来暗喻。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贾家当下的元迎探惜这一代,相较于上一代,贾敏那辈人而言,已经有盛势渐衰的迹象了,而元春则让贾家再度获得了皇家的恩宠。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嘛。

再者,《一捧雪》的情节是一个叫莫怀古的人家藏一玉杯,被严嵩盯上,继而献上赝品,然后汤勤为了得到爱妾雪艳,反手背刺莫怀古,随后,有人代死,又被汤勤拆穿,最后雪艳怀利刃刺杀汤勤。

请问,《红楼梦》要以这个故事来伏笔贾府之败,具体会取用那一部分情节?

会取用汤勤为了雪艳出卖莫怀古的情节么?会选用有人代莫怀古而死的情节么?又或者是选用雪艳刺杀汤勤的情节?莫怀古的儿子将来弹劾严氏父子的情节?

而且,如果《一捧雪》是暗示贾雨村反手背刺贾家,那么这个为贾家招来一切祸事的“一捧雪”又是什么?难道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么?

贾雨村背刺贾家又是为了大观园中的哪个“雪艳”?

是黛玉?还是宝钗?她们俩谁来刺杀贾雨村,谁来为贾宝玉自刎殉情?

如果非要把《一捧雪》的所有情节都视作对《红楼梦》结局的伏笔,往里面一对一的生搬硬套,那么《一捧雪》所暗示的情节可能会这样:

北静王(谁让你叫水溶)想将通灵宝玉据为己有(三知祸福,又对上了哎~),强行索要,于是贾家无奈只好给了一块儿假玉(联动甄宝玉送玉~我真聪明哎~),但被贾雨村揭穿(贾雨村第二回就提到过他去过甄家,又是一处伏线千里哎~),然后贾芸代贾宝玉而死,又被识破,随后黛玉和宝钗身怀利器嫁给贾雨村,宝钗将贾雨村刺杀(“大哥,味道不对啊?”--《疯狂的赛车》.GIF),黛玉殉情自刎(“大哥,味道不对啊!”),最终贾兰将来高中,弹劾北静王。

这他喵的就叫削足适履,这他喵的就叫对号入座!

我们在思考隐喻的时候,第一个要思考的是什么?当然是隐喻的动机啊!

《一捧雪》这个故事中一系列悲剧最初的原因是什么?

《一捧雪》中能够作为贾家败亡伏笔的情节部分是哪里?

当然是莫怀古家传“一捧雪”,被严嵩盯上,想要据为己有的情节啊。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那么贾家的“怀璧其罪”是什么?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第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以为贾家有钱,只有顶着“放帐破落户”骂名的凤姐知道贾家入少出多的虚实。

夏太监派来的小太监,回去之后把凤姐用两个金项圈抵押四百两银子的事一禀报,夏太监会体谅贾家艰难么?

当然不会,他只会认为贾家这是在装模作样跟自己哭穷。

这是唯一能够直接牵连到元春的情节,而且这段情节恰恰是被安排在贾家内部秩序混乱与外部财务危机集中爆发,凤姐又血山崩,人参还成了朽糟烂木,马上就要抄检大观园,正式揭开晴雯死亡,迎春被嫁出去抵账等等惨剧的关键部分!

是巧合么?当然不是。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

曹公早已经想好了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按照什么顺序表达

我们要找他想给我们的答案,就应该按照他做好的设计

到相关的章回位置,与周围情节对照着来寻找。

而不是到处寻章摘句,开各种天马行空的脑洞进行没有逻辑或牵强的联想


最后,《长生殿》对元春之死的暗示。

我还是先问大家一句,《红楼梦》以《长生殿》这个故事伏笔元春之死的动机是什么,具体会取用那一部分情节?

当然是杨玉环受杨国忠牵连,被视作引发一切的祸根,最终被高力士勒死。

其他的什么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出逃,马嵬驿兵变,月宫团圆之类的情节,《红楼梦》有必要全部套用进来,依样画葫芦似的,对照着进行情节设计么?

《红楼梦》当中有过对朝堂之上和后宫之中的描写么?

用这四出戏暗喻铺垫贾家家亡和元春之死,为的不就是避免正面描写么?

所以,关于《长生殿》的暗示,我们只需要考虑两件事就足够了:其一,引发悲剧的“杨国忠”是谁,其二,直接“勒死”元春的“高力士”又是谁。

高力士不用多说,《红楼梦》中直接出场过的宫中太监就是下手重的夏守忠。

“杨国忠”的人选也不难找,其一,必须是能够牵连到元春的人,那么最符合标准的就是贾琏贾珍贾宝玉贾雨村了,最多再加上贾政贾赦和贾蓉。其二,必须是作过大死,或者有能力作大死的人。

那么,贾赦贾蓉贾宝玉就可以直接排除了,这仨也就是沉溺温柔乡而已,原文中连作大死的能力都没有。贾政贾雨村在朝中虽然有官职,但是全文当中都没有具体写过他们在朝堂上的事,只写过贾政点了学差外出,以及查看海啸赈灾情况。贾雨村进京面圣,升大司马,以及第72回突然降了,也都没有明写来龙去脉。

贾琏和贾珍就不一样了,75回时明写过贾珍是怎么骄奢淫逸的,只是没有直接点明牵扯到元春,而贾琏则嫌疑更大:

偷娶尤二姐

“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停妻再娶一层罪”

尤二姐的章回,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曹公的情节编排能力究竟有多恐怖。

一则,通过尤二姐的悲剧,展现了无依无靠的女子是怎么被世家大族的纨绔子弟占尽实际便宜的(尤二姐实染其身,尤三姐虚污其名,所以设计了姐妹两个人,而不是只设计了一个,这心思得有多缜密,多全面!)

二则,牵连到凤姐,又展现了世家大族的媳妇除为人媳(孝敬长辈),为人主(被老奴反制)之外的隐痛,为人妻(风流成性,停妻再娶)(而且凤姐无子)

三则,把这次偷情设计为偷娶,已经展现了贾琏对尤凤二人的无情和不孝,曹公又特意加码设计了一层国孝,安排贾敬道长升天,加码了一层家孝,一举把这个作死行为抬升到了最顶级的层面。

这段情节的三个人,尤二姐,王熙凤,贾琏,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不同的主题表达任务,通过偷娶这一件事,就全都串起来了,一箭三雕!

而尤二姐死后,马上就是黛玉宝钗湘云她们填柳絮词立flag。

紧接着,71、72、73回就是秩序崩溃和财物危机的爆发,并逐层推进,山雨欲来风满楼。

75、76再次暂停节奏,展现宁国府的乱象,让贾家老祖宗出来叹口气,让黛玉妙玉湘云三人最后联个诗之后,77、78司棋、芳官被驱逐,晴雯之死,79、80香菱迎春的悲剧,凤姐愈演愈烈勉强说好的病,等等等等,纷至沓来,逐层崩塌!


试问,将这些纷繁复杂的主题,循序渐进的编织设计起来

并且用正反结合,虚实相映的手法和规律写出来的能力

古 今 中 外,有几个人拥有?


这些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连看都看不出来

还好意思舔着脸说自己续的结局是底稿真本?!


元春的内容到这里就差不多都说完了,但是鉴于湘云和巧姐的部分还要说很长的篇幅,所以,最后就再补一下关于惜春的一点小解答吧。

就是:惜春明明是四春中年纪最小的,为何却是年纪最大的贾敬道长的女儿

为了这事开的一些乱七八糟的脑洞也不少,我这里还是从主题的角度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这个答案和那些脑洞哪个更合理,大家自行品评就是:

还是那句话:

《红楼梦》中的一切设计都是从主题表达需求而来,一切也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目的而去

惜春身份的设定,亦是如此。

之所以把她挂在贾敬名下,还是因为她所承担的消极主动的主题。

其一,因为惜春的定位是消极的,所以她不能与作为镜子正面的贾政一家有关系,否则她的消极就会显得反常。

其二,是因为她要与迎春的态度相对,作出主动的选择,所以剧情上就需要她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来做出这个与家族切割的极端决定,所以她是贾珍一家。

其三,与家庭家族最彻底的切割就是出家,而这种结局可以与贾敬不负责任的出家选择形成一始一终,一因以果的相互对应,所以最终把她放在了贾敬名下。


好,以上就是贾家四春的内容,下一期继续聊世家大族的女儿:湘云和巧姐。


从小说创作角度分析元春的姽婳词长生殿一捧雪(《红楼梦》女性角色主题任务分析 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