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作词作曲——作词篇1:段落
词格好像没什么好说的...就从段落开始吧。
如果想看我的词格的话,它在这里:

我的作词/诗词水平着实有限,如有错误,恳请指正。

(1)段落名称与划分
流行歌曲的段落一般很工整,主歌A段 B段 副歌C段 桥段Bri等...
对于段落的称呼,不同人有不同的叫法,但那没什么关系。因为即使大家对主副歌有不同的称呼,最后划出来的段落肯定都是一样的。如果看不懂我的惯用称呼,可以看作曲篇的这一节:


(2)情绪
先说一下情绪的概念。
如果是在作曲中,情绪是很好理解的,音符的疏密、音高的落差,都能很直观的提现情绪的高低。
在歌词中,情绪就没有能量化的标准了。大概就是,抒情强于叙事,反问强于陈述,等等。
我们可以借古诗来感受一下情绪是什么。在所有古诗里,第一句一般是起兴(情绪最低),最后一句一般是言志/抒怀(情绪最高)
举个例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怀)
再比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起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抒怀)
它们从第一句到第二句,情绪是在上升的。
如果把这两首诗的第一句拿出来拼在一起,那情绪就是平的,没有上升,就很奇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起兴)
两句都起兴,情绪是平的,所以感觉怪怪的。
但如果是这样组合的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起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怀)
这样在情绪上就有一个上升,会有一定的推进感。(尽管文意接不上,但情绪接上了)
尽管这里的例子是古诗而不是歌词,但写歌词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主歌A到主歌B,情绪没有上升、而是保持齐平的话,就会缺乏推进感。

(3)段落的情绪递进
对于常见的流行歌,段落间情绪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曲子的情绪往往会一段比一段强烈,所以作词也应配合词曲,歌词的情绪一段比一段强。
实际上,即使拿掉曲,歌词也应该自带情绪的递进感。如果词的情绪不是渐渐增强,而是始终水平甚至是越来越弱,那读起来会很难受。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如果把第一句换到最后一句,结尾变成这个样子: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反问,情绪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排比,情绪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兴,情绪低)
自上而下读,读到结尾句时如果遇到这样的情绪跌落,这首词应该没有人想再读第二遍。
也就是说,主歌B段要比主歌A段情绪更高,副歌C段要比主歌AB都要高。后半首歌词的情绪,最好比前半首更高。
当然,现在的商业化歌曲里,歌词只写半首,后半首完全重复(而毫无递进的)也很常见。我有时也只写半首然后重复,因为懒得写后半首了。

(4)在合适的段落说合适的话
这个也许是新手常见的问题?
就是有的人写词,会在主歌段就开始猛烈的抒情...把想写的在主歌都写完了,然后写到副歌已经无话可说,写不出东西。
或者是反着来,在主歌讲道理,在副歌讲故事。(理想情况应该是反着来,主歌讲故事,副歌讲道理)
原谅我没有办法举关于这个点的反例,一是很难找反例,二是即使有反例我也不敢贴出来,否则我不是排骨发痒么x
我自己在平时写歌词的时候,是会下意识的留意这一点,就是副歌一定要有力,主歌一定要柔和。
即使是写很温柔的歌,副歌也要比主歌明显的更有力。
以《我想你啦》为例:
主歌A1
微风拂面 星河满天
有颗星星 再也不会出现
……
副歌C1
少年的思念 你是否能听得见
温暖了指间
主歌A1是“起兴、写景、讲故事”,情绪低。
副歌C1是“抒情、喊话、讲道理”,情绪高。
就是说,写词一定要保证副歌情绪要高过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