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0道文言文选择题第二期(答案简析)

2023-07-24 09:30 作者:霜霂薪苇  | 我要投稿

10道文言文选择题第二期(答案简析)

须知

1、所有题目均为个人独立命制,来源出自自己阅读过的文言文。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命制的题目和设定的答案并不一定正确。欢迎各位大师指正。

2、由于文言文中省略句十分常见,故8--10题的句式题,均不考察省略句式的判定。

3、题目及选项的字数虽略显繁多,但实际难度中等。 

4、尽量保持原有句子的完整性。但出于节省篇幅的考虑,偶有简略的删改。“()”标示的内容,用以补充说明。

5、如果有意愿做题,请先阅读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4969518。然后,再来本页查看答案简析。

6、答案解析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1、下列与例句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之。不肯受,曰:“……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卷77・列传17・魏公子列传》)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B.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C.(大母)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迹,如在昨日……。(《项脊轩志》)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1、B


【解析】:例句的“遗”和B选项均是“赠送”之意。


A选项是“遗弃、遗漏”。


C选项是“遗留、留下”。


D选项是“抛弃、离开”。


2、下列与例句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者不长。(《老子》)

A.愿陛下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B.(刘毅)刚猛沈断,而专肆很愎,与刘裕协成大业,而功居其次,深自伐,不相推伏。(《晋书・卷85・列传55・刘毅》)

C.太尉郄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持。”(《晋书・卷80・列传50・王羲之》,略有修改)

D.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而勿喜。”(《论语・子张》)


2、B


【解析】:例句的“矜”和B选项均是“夸耀”之意。B选项“矜伐”属同义复用词,“伐”亦有“夸耀自己”之意。


A选项是“怜悯”,句中“怜愍”属同义复用词,“愍”亦有“哀怜”之意。


C选项是“庄重、持重”。


D选项是“怜悯”。句中“哀矜”属同义复用词。


3、下列加粗字体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尽。(《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辛敞)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不得不尔。……”(《晋书・卷96・列传66・羊耽妻辛氏》)

B.台湾自辟鸿蒙以来,圣化未敷。郑氏播于斯,凡历三世;波涛弗靖,圣天子时厪南顾之忧。(《台湾府志・卷10・靖海将军侯施公功德碑记》)

三十三年,发诸尝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史记・卷6・本纪6・秦始皇》)

C.衣食足而知荣辱,廉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汉书・卷24・志4・食货志》)

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上怒,召而之曰:“……卿固执至此!”(《资治通鉴・卷192・唐纪8・唐高祖武德九年》)

D.问曰:“韩公生平排斥佛老不遗余力,……则公于僧宜深恶而痛绝之,何忽于大颠情好殷勤?若是,抑亦竺乾流之教,真有未可尽者耶?”(《潮阳县志・重建灵山留衣亭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归去来兮辞》)


3、B


【解析】:B选项的“逋”均为“逃亡”之意。句中“逋播”属同义复用词,“播”有“迁徙、流亡”之意;“逋亡”亦属同义复用词。


A选项的“殆”分别是“几乎、接近”和“大概”。


C选项的“让”分别是“谦让”和“责备”。


D选项的“非”分别是“非难、责难”和“错误的”。


4、下列加粗字体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贼稍有降者,公即厚其赏赐,……使见者神移……,而伪将军朱天贵率师来矣。公知其骁勇也,引入账中,相与卧起。(《台湾府志・卷10・总督姚公平台传》)

齐庄公且伐莒,……杞梁、华舟同车,侍于庄公而行,至莒。莒人之,杞梁、华舟下斗,获甲首三百。(《说苑・卷4・立节》)

B.公发令:大小战船于风篷上大书配坐将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台湾府志・卷10・靖海将军靖海侯施公记》)

(范蠡)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国语・越语下》)

C.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百里哉?(《战国策・卷17・楚策4・庄辛谓楚襄王》)

上谕琅曰:“……惟朕深知尔,待尔甚厚。……惟海寇潜据台湾为福建害,欲除此寇,非尔不可。朕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清史稿・卷260・列传47・施琅》)

D.琅言:“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贼势立绌。倘复固,则重师泊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分袭南路打狗港……。”(《清史稿・卷260・列传47・施琅》)

(蔺相如)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史记・卷81・列传21・蔺相如》)


4、D


【解析】:D选项的“负”均是“倚仗、凭恃”之意。“负固”是“倚恃险阻”之意,“负其强”是“倚仗他们的强大”。


A选项的“逆”分别是“预先”和“迎、迎战”。


B选项的“所以”分别是“用来……的”和“……的原因”。


C选项的“特”分别是“只、只是”和“特意”。


5、下列加粗字体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魂悸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游天姥吟留别》)

(刘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世说新语・任诞・3》)

B.(句践)曰:“……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国语・越语下》)

王春,李先生之祖,与先叔祖玉田公交最善。一夜,梦公至其家……。问:“何来?”曰:“仆将长往,故君来别耳。”(《聊斋志异・卷3・梦别》)

C.谭觉神魂俱失,复不知小人何所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聊斋志异・卷1・耳中人》)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留侯论》)

D.邺去家愈远,万里沙漠,满目谁亲,因兹举事,阑珊无成,于邑卒。(《唐才子传・卷8・罗邺》)

鬼大怒,伸巨爪攫公,公少缩,鬼攫得衾,捽之,忿忿去。(《聊斋志异・卷1・山魈》)


5、D


【解析】:D选项的“而”均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于邑而卒”的“于邑”是“忧郁愁闷”之意,全句译为“忧郁地去世”;“忿忿而去”译为“愤愤地离开”。


A选项的“以”,前者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后者是介词,译为“把”。“以酒为名”译为“以酒为命”,但也有人将其理解为“靠喝酒而出名”,这时的“以”则理解为介词,有“凭借”之意。


B选项的“与”,前者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后者是介词,译为“跟”。


C选项的“之”,前者是动词,译为“到……去”;后者是助词,放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下列加粗字体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师说》)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说苑・卷4・立节》)

B.(句践)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可乎?”(《国语・越语下》)

(夫差)使王孙雒行成于越,……(句践)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今君王不断,忘会稽之事乎?”(《国语・越语下》)

C.一人蛇先成,引酒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战国策・卷9・齐策2・昭阳为楚伐魏》)

(朱英)曰:“……今王疾甚,旦暮崩,太子衰弱,疾而不起,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战国策・卷17・楚策4・楚考烈王无子》)

D.或有谓公曰:“公,文臣也。而奚以武为哉?”公掀髯笑曰:“以文武为二耶?……若休矣!愿无复言。”(《台湾府志・卷10・总督姚公平台传》)

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乃传一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无物。(《聊斋志异・卷1・劳山道士》)


6、D


【解析】:C选项的“且”均是副词,译为“将、将要”。


A选项的“于”,前者是介词,译为“在”;后者是介词,译为“向”。


B选项的“其”,前者是语气副词,译为“大概”;后者是语气副词,译为“难道”。


D选项的“若”,前者是人称代词,译为“你”;后者是副词,译为“像”。


7、下列加粗字体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病,子貢请见。……(孔子)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以涕下。(《史记・卷47・世家17・孔子》)

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闪,……公惧极,又念咫尺之地,势无所逃,不如而刺之。(《聊斋志异・卷1・山魈》)

B.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百战奇略》)

(李光地)曰:“众皆言南风不利,今乃刻六月出师,何也?”琅曰:“……不过七日,举之必矣。即偶有飓风,此天意,非人虑所及。……”(《清史稿・卷260・列传47・施琅》)

C.生曲意承迎,笑问所来。答以“外祖家”。生请过斋少憩,(黄九郎)辞以不暇;固曳之,入。(《聊斋志异・卷3・黄九郎》)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得归。(《战国策・卷17・楚策4・楚考烈王无子》)

D.(蜻蛉)昼游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战国策・卷17・楚策4・庄辛谓楚襄王》)

朝廷亦以公为必能办贼,爰擢公为大中丞、大司马,总督福建文武事务,公于是能为所欲为矣。(《台湾府志・卷10・总督姚公平台传》)


7、C


【解析】:C选项的“乃”均是副词,译为“才”。


A选项的“因”,前者是副词,译为“于是”;后者是介词,译为“趁着”。


B选项的“则”,前者是连词,译为“就”;后者是副词,译为“就是”。


D选项的“乎”,前者是介词,译为“在”;后者是助词,无义。


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岂必有诸己而后为乐邪?”(《续资治通鉴・卷52・宋仁宗皇佑四年》)

8、下列选项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道义之乐”与“苟以天下之大”(苏洵《六国论》)两句中的“苟”意义不同。

B.“不患退而无居”与成语“患得患失”两句中的“患”词性和意义均相同。

C.“谁独障吾游者”与“障百川而东之”(韩愈《进学解》)两句中的“障”词性不同。

D.“乃谋治第树园圃”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两句的“乃”用法不同。

E.“乘间请治第洛阳”与“千乘之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乘”词性相同。

F.“顾何待而居乎”与“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两句的文言句式相同。


8、B


【解析】:B选项的“患”均是动词,译为“担心”。


A选项的“苟”均是“如果”之意。


C选项的“障”词性均是动词。两句的“障”意义相似,均为“阻挡、阻止”之意。


D选项的“乃”用法相同,均为副词。意义同样相同,均是“竟然、却”。


E选项的“乘”词性不同。前者是介词,译为“趁着”;后者是名词,译为“兵车”。


F选项的句式不同。前者是宾语前置倒装句,“顾何待而居乎”是“顾待何而居乎”的倒装,译为“只是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居住”;后者只是一般句子,没有特殊句式。


9、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时天下亦乱,(王绩)遂托病风,轻舟夜遁。叹曰:“网罗在天,吾将安之!”(《唐才子传・卷1・王绩》)

谋事则迂阔而不能动人、读书则疏略而无以应变,孳孳为利、家室是图者,……安得不取其冠而溺之乎!(《台湾府志・卷10・总督姚公平台传》)

B.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晋书・卷96・列传66・羊耽妻辛氏》)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南史・卷13・列传3・鲍照》)

C.(黄鹄)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䱧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战国策・卷17・楚策4・庄辛谓楚襄王》)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卷84・列传24・屈原》)

D.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战国策・卷3・秦策1・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苏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汉书・卷54・列传24・苏武》)


9、A


【解析】:A选项均是宾语前置倒装句。“吾将安之”是“吾将之安”的倒装,译为“我将到哪里去呢”;“家室是图”是“图家室”的倒装,译为“考虑个人家室的私利”,句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与“家室是图”相似的句法结构,有“唯利是图”“唯材是举”“唯你是问”等。


B选项第一个句子是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倒装句。其中“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是判断句;“何以能久”是“以何能久”的倒装,译为“凭什么能维持长久”。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倒装句,“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是定语后置。“沉没而不闻”修饰“英才异士”,“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C选项第一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倒装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是“于江海游,乎大沼淹”的倒装,“于”“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倒装句和被动句。“是以”是“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见放”是“被流放”,“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D选项第一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倒装句。“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是“于华屋之下见说赵王”的倒装,“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句子是被动句。“见犯”是“被(匈奴)侮辱”,“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10、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韩非子・难一・四》)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B.(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6》)

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世说新语・赏誉・16》)

C.(武帝)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汉书・卷54・列传24・苏武》)

大颠于佛法大盛之日,故独穷处海滨……。此何异于桃李艳阳之时,守其松柏岁寒之操。(《潮阳县志・重建灵山留衣亭记》)

D.台湾平,琅专其功。……然(姚启圣、吴兴祚)经营规画,戡定诸郡县。及金、厦既下,郑氏仅有台澎,遂聚而歼。先事之劳,何可泯也?(《清史稿・卷260・列传47・施琅》,有删改)

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清史稿・卷260・列传47・施琅》)


10、A


【解析】:A选项均是主谓倒装句。第一句“安在襄子之善赏也”是“襄子之善赏安在也”的倒装,译为“襄子善于奖赏(体现)在哪里”。类似的句子有“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史记・卷77・列传17・魏公子列传》)。此外,“安在”是“在安”的倒装,属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第二句“渺渺兮予怀”是“予怀渺渺兮”的倒装。


B选项第一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倒装句。其中“何为入我裈中”是“为何入我裈中”的倒装,译为“为什么进入我的裤子之中”。第二个句子是判断句,“自然是风尘外物”译为“自然是一个超脱世俗之外的人物”。


C选项第一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倒装句。“匈奴使留在汉者”是定语后置,“留在汉”修饰“匈奴使”,译为“滞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第二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倒装句。“此何异于桃李艳阳之时,守其松柏岁寒之操”是“此于桃李艳阳之时,守其松柏岁寒之操何异”的倒装,译为“这跟那些在如桃李艳阳般浮华繁盛的时日,坚守如松柏般坚贞的节操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呢”。


D选项第一个句子是被动句。“金、厦既下”译为“金门、厦门被攻占”,“下”译为“被攻下、被攻占”;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倒装句。“精兵二万、战船三百”是“二万精兵、三百战船”的倒装。

10道文言文选择题第二期(答案简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