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高“沙墙”侵袭甘肃张掖,我国年年种树,咋还是挡不住沙尘暴

3月20日,沙尘暴形成了百米高的“沙墙”,并侵袭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张掖,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真如古人所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那不禁让人心生疑问,我国年年植树造林,特别是在甘肃西部种植了大量的防风护林带,怎么还是阻挡不了沙尘暴呢?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是哪里来的呢?沙尘暴又有何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做,本文来探讨这些问题。

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是咋来的?
河西走廊的沙尘暴一直是一个让人们头痛的问题。沙尘暴经常袭击河西走廊,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危害。那么,这些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要解释沙尘暴的来源,我们需要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天气条件。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条狭长平原,地处两个高原之间。

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和戈壁滩地貌,地表覆盖着细沙和风化物。这些因素都是沙尘暴形成过程的基础。
其次,沙尘暴的形成和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这个地区的气候炎热干燥,常有强风吹来。当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刮起地表覆盖的沙砾和尘埃,并将其带到空中。

同时,当地缺乏植被覆盖,也加剧了这一过程,虽然我国年年都在植树造林,但是相比较于广阔的河西走廊,这些防风护林带还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沙尘暴的形成还与人类活动有关。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土地、过度放牧等会导致地表覆盖被破坏,从而增加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总之,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危害,还对环境、动植物等带来种种风险。
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呼吸系统:沙尘暴中尘土颗粒小,易附着在呼吸道上,长时间的吸入沙尘暴中的尘土,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

眼睛:沙尘暴中的尘土颗粒极小,容易附着在眼球表面,使眼球内部的角膜、结膜等部位受到刺激,引起眼部不适、红肿、流泪等反应。
交通运输沙尘暴中的飞沙、尘土降低了视线,对道路交通和航空运输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生态系统:沙尘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沙土的覆盖或掩埋,破坏了植物的生长和交流土壤和水分的能力,使植物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部分植物甚至不复存在。
同时,沙尘暴也会破坏栖息地,对动物的生活造成威胁。

农业生产:沙尘暴会破坏农作物的种植,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减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降低产量等。
城市建设:沙尘暴会对城市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尘土被吹到建筑物上,容易造成建筑物的破坏,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缩短。

为什么我国年年植树造林,却还是无法阻挡沙尘暴?
中国的植树造林工程在近几十年中一直在积极推进,但仍无法完全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林业基础薄弱:中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依然很低。即便是那些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森林的种类和结构也比较单一,缺乏复杂的生态系统,导致防治沙尘暴的效果不明显。

土地荒漠化: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
按照国家林业局统计分析,中国的荒漠化地区面积已经突破了262.2万平方公里,这种程度的荒漠化状态,对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诱发沙尘暴的一个因素。目前,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的气候也在不断恶化,这可能导致更多的沙尘暴袭击。


治理沙尘暴,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治理沙尘暴是一个技术活,需要我们在工程、技术、政策等方面全面发力。 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打造绿色生态:建立全面、科学和长期的生态保护体系,加强植被调整和恢复工程,增加复合植物景观,扩大草地种植面积,特别是在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大力开展绿化工程。

能源替代:减少燃煤发电、工业生产等行业中的污染物排放,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环保科技: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应用。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培育企业和机构的科研力量,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最后
沙尘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治理沙尘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政策、技术、法律等方面全面发力,打造绿色生态,推动环保科技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