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齐泽克》笔记(一):对辩证法的发展
写在前面: 《导读齐泽克》,托尼·迈尔斯(Tony Myers)著,白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用于个人学习,顺便分享交流。 ,若有错误,可直接在评论区指正。
一、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或称德国观念论)的巅峰。唯心主义倾向于认为,物质世界并不独立于(心灵所持有的关于它们的)观念而存在,意识是现实的基础。黑格尔对这一思想方式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认为个体的观念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绝对观念。在黑格尔看来,只有通过理解世界的整体,才能够理解世界的部分。 为了抵达这样一种可以理解整体的状态,黑格尔发展了辩证思想:首先从一个命题或观念出发,其次用那个命题的反题或限制条件进行反驳,最后用一个综合的、更大更包容的命题将二者结合起来。即:
正题→反题→合题
,例如: 正题:所有电影都是好的 反题:《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糟糕的电影 合题:绝大多数电影是好的 正题:绝大多数电影是好的 反题:存在许多糟糕的电影,例如xxxxxxx …… 合题:只有一些电影是好的 二、齐泽克的解读
在齐泽克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上述过程,辩证法并不产生一种调和或综合的观点,而是承认“
矛盾是一切同一性的内在条件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某一事物的观念总是被一个矛盾瓦解,而为了让观念首先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又是必要的。 按照齐泽克的解读,上述的例子应该是: 正题:所有电影都是好的 反题:《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糟糕的电影 合题:所有电影都是好的,因为《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糟糕的电影 齐泽克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糟糕的电影,那么我们就不知道一个好电影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没有可以与之比较的东西。所以,为了有好的电影,必须至少有一部是坏的电影。
简而言之,有原则必有例外;而例外的存在,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把握到原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