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翻译)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04:对拜占庭的背叛(八)


上一章


OPPOSING PLANS
对立方案
CRUSADER PLANS
十字军计划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一个计划失误的典型案例,其后果与计划者的意图相去甚远。然而,认为对拜占庭首都的攻击是一个意外或一个巨大的罪行,这一观点是误导性的。这种过时的观点由史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表达得最为突出,他写道:"从来没有比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更严重的反人类罪行"。不幸的是,认为整个事件是威尼斯人阴谋的这一观点仍然根深蒂固。实际上,十字军在12世纪已经发展了好几条战线,虽然以前对拜占庭的攻击没有被归类为十字军的所作所为,但‘对分裂的希腊人的十字军’这一概念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观念。与这种“阴谋论”相对立的是当今被广泛接受的“失败论”,它将这场战役解释为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情况,虽然这也是简化的说法。尽管如此,拜占庭帝国易受入侵的特点早已为人所知,特别是对威尼斯人来说,他们的领导人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提出的建议肯定不是空口无凭的。
史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1903年7月7日-2000年11月1日),英国历史学家,以三卷本《十字军东征史》(1951-54)而闻名。他是拜占庭帝国的坚定崇拜者。他的作品对十字军的负面描述以及对拜占庭和穆斯林社会的对比,对十字军的流行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赞扬,但现在经常被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是有缺陷的。

那么,教皇英诺森三世在呼吁进行新的十字军东征时希望得到什么呢?他似乎是第一个认识到来自十字军国家最新信息价值的主要十字军宣传者。因此,教皇英诺森三世向东方的主要教会人士发出信件,寻求对周围穆斯林国家的最新政治和军事评估。不幸的是,对教皇来说,耶路撒冷牧首并不认为在现有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是明智的。相反,他的答复表达了一个非常乐观的信念,即“萨拉森人”准备交出“叙利亚”——也许是指巴勒斯坦的圣地——如果得到保证,那么他们的其他财产就不会被入侵。
萨拉森人:是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作家用来指代穆斯林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阿拉伯裔,也包括突厥和波斯/伊朗裔。该词的含义在其使用历史中不断演变;在基督教时代的早期几个世纪,希腊和拉丁文著作中使用该词指的是居住在罗马的阿拉伯佩特拉省及其附近的沙漠地区的人,以及阿拉伯沙漠地区的人。
最早提到“萨拉森人”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资料可以追溯到7世纪;它被发现于Doctrina Jacobi,这是一部基督教希腊语评论,其中讨论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拉希敦哈里发建立后对黎凡特的穆斯林征服。
到了12世纪,"萨拉森 "在中世纪拉丁语文学中已经成为 "穆斯林 "的同义词。该词含义的扩展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在拜占庭希腊人中开始了,这在8世纪的文献中得到了证明。在16世纪之前的西方语言中,萨拉森通常用来指代阿拉伯穆斯林,而 "穆斯林 "和 "伊斯兰教 "这两个词一般不使用(只有少数个别例外)。该词在大航海时代之后逐渐变得过时了。

可悲的是,教皇英诺森三世不同意,并迅速发表了一份通谕(教皇信函),呼吁远征解放耶路撒冷,该城早在1187年就被萨拉丁夺走了。英诺森三世还委派传教士进行动员准备,红衣主教索夫雷多前往威尼斯组织必要的海军支援,红衣主教彼得·卡普阿诺试图在争吵不休的英法统治者之间进行和平谈判,而另外两位红衣主教则试图通过谈判结束热那亚和比萨之间长期存在的战争。最终,两位皇帝都没有参加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但教皇英诺森三世在社会底层推动远征的努力却比较成功。

从一开始,拜占庭帝国在英诺森三世的计划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它不是十字军的主要目标。教皇所考虑的显然是过境权,以及军队后勤和存有可能的财政支持。这一点,以及教皇对拜占庭谨慎的不耐烦,在他1199年11月给阿莱克修斯三世的信中有所体现:“如果你只想等待,因为那片土地的赎回时间不为人知,自己什么都不做,把一切都交给神的安排,圣墓可能会从萨拉森人的手中被解救出来,而无需你的帮助。因此,由于你的疏忽,你的帝国将招致天罚。”然而,没有理由相信教皇打算以十字军东征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天罚”。

BYZANTINE PLANS
拜占庭计划
拜占庭的统治层没有真正的计划,因为十字军攻击他们的行为是一个“巨大的”惊喜。然而,拜占庭军队有着悠久的传统,用现代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应急战略。这些都是基于一种想法:应该使用一切手段来削弱敌人,实现和平,并获得对方的信息。战斗是最后的手段,没有理由认为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拜占庭人的态度已经改变。

由于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皇帝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霸主,是受到上帝祝福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所以他的职责是 "以他的能力来保护和确保他已经拥有的权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允许的,因此,在外人看来,拜占庭的行为往往是狡猾的,甚至是两面三刀的。由于被削弱的帝国需要盟友,包括必要时需要萨拉丁等穆斯林统治者的援助,这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事实上,此时拜占庭帝国最大的力量是外交而不是军事。拜占庭人特别害怕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们与比萨、热那亚、教廷和威尼斯培养了良好的关系。不幸的是,阿莱克修斯三世皇帝对自己领土内的威尼斯商人群体不怀好意,而且还高估了教皇的权力。当危机来临时,比萨人的支持只是暂时的,而热那亚人的支持则因最近的争斗而被削弱。

结果是一种瘫痪状态,有时坚持传统外交,有时试图与西方大国和解,有时什么都不做。拜占庭的精英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出发的前一年,皇帝阿莱克修斯三世与复兴的保加利亚国家——以前被认为是叛军——达成了一项和平协议,根据该协议,拜占庭人保留了低地色雷斯、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作为承认保加利亚独立的回报。

由于拜占庭的海军已经衰败得只剩下一个影子,除了失败的外交之外,剩下的只有防御工事和驻军。仅在几十年前,君士坦丁堡的布莱尔内宫周围就建立了强大的防御工事,这里与拜占庭首都其他地方更著名但也更古老的防御工事不同,塔楼包含带有小漏洞的小房间,而不是传统的大的凹槽。也许这是为了适应一种新的武器——弩。塔楼本身也更加庞大,可能是为了支撑新的配重式抛石机。十字军必须得攻击金角湾沿线的防御工事,这些工事虽然比面对陆地的工事要弱得多,但其正面是开阔的水域。

在拜占庭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帝国首都的居民不太喜欢在城市里有大量的军队。因此,鉴于君士坦丁堡的宏伟,它的防卫通常很薄弱。此外,维持大量驻军的成本很高,而威胁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大量武装人员的存在被视为对皇帝统治的潜在威胁。因此,拜占庭统治者倾向于选择小型的精英警卫团,如瓦兰吉人。当危险出现时,从邻近地区集结军队是正常的。然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显然让君士坦丁堡的守卫者措手不及,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有额外的部队从其他地方赶来。

附 图





未 完 待 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