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上海大剧院POB努版天鹅湖repo

写得实在太多,发状态太麻烦,就直接发个专栏投稿好了。
黑白鹅:Leonore Baulac
王子:Germain Louvet
这场我在第一排中间,所以细节捕捉,音乐感受什么的没话说,当然会丢失部分群舞的宏观感以及缺少对舞台空调空间整体的把握。
我首先点评下技术环节,三个朋友应该是最有碍观瞻的。要么脚下次,要么上身不知所云。
群舞,一幕有个摔了一下,然后一开始有点不够齐整,后面渐入佳境。pob的脚背没话说,哪怕是群舞都很棒。当然上身确实还是有些毛躁,不过这个在这场演出中没啥大影响,我在后面会讲到原因。魔王:整体上挺到位。王子:不错,技术上没啥明显的瑕疵,而且很好的配合上了自身性格以及心理的变化。Baulac:白鹅部分基本clean,黑鹅,coda做得不行,挥鞭转转了30圈不到直接就收了,但是彩排时脚扭了,做到这样可以了。
技术环节整体上过关吧,但是也没有什么比较炫的地方,要么就王子的的一些solo算稍微有点炫?我喜欢这样的…
乐队:乐队整体发挥还可以,除了小号,拉了后腿
指挥:一言难尽,嗯,一言难尽。
扯淡扯完了,正片开始:
绝大部分的天鹅湖,剧场的大幕总是拉开于音乐响起之后,pob版也不例外,我也一向有在指挥登台鼓掌后,闭眼等音乐响一会儿后再伴随大幕拉开睁眼。但是本场我几乎在听到第一个音符3s后就睁开了我的眼睛,因为这个开场的音乐,一般而言要么优美典雅,要么大气厚重。而本场不是,本场的开场序曲,又薄又轻,仿佛我本来以为我坐在一个法国宫廷里,音乐响起我才发现我在一家装修豪华的美式餐厅…整个音乐的形状都很不同于一般场次的天鹅湖。我下意识的看了下指挥,他的手势证明了我的看法。整个音乐具体有多快呢,在我睁开眼时我看了下表,二幕结束时又看了下,70min-71min这样就完事,这个速度是个什么意思呢,AL的06场,前两幕用时75min,Z娃客座pob用时74min,Baulac最近的那个直播场用时74min。这在舞剧中可以说是相当彪悍的加速了。
说实话,开场音乐后我不禁捏了把汗,这个速度一直下去:群舞会很难跳吧?pob的舞者证明我多虑了,不同马林,她们的整个身型没有那么修长,因此在面对这样的音乐时,虽然谈不上游刃有余,却也不匆忙。这种较为快速,也不厚重的音乐,反而让她们发挥了脚下的优点,而无需太多使用上身去抒情,去表达,在不少地方就是直上直下的。倘若这是马林那种传统故事,传统的编排,我会说这是失败的,因为那是带有强烈古典原教旨的版本。但是pob的版本,是另一回事,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多么原教旨的版本,又有梦境这个概念杂合其中,抒情,甚至是某种所谓的悠长韵味等等,都不是必然的。当然,群舞并非没有毛病,特别是群鹅,她们的情绪实在是算不上充沛,在二幕,她们缺乏与天鹅女王的交流。这个问题似乎是各个团的通病,群鹅,大天鹅,天鹅女王在二幕应该是有一种有效连接的。但是我极少看到有场次有注意处理这件事情。
然后就是Baulac跳的天鹅女王出场了。在方向上,这个剧肯定是心理的,感觉的,而非现实的,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全程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梦,三幕和四幕都那么惨了,梦还不醒…也有点过了…这很符合这支作品的创作时间(八十年代中后期),因为那时候符号学(精神分析)比较流行。因此,完全没必要把作品局限在所谓的爱情之中,天鹅完全可以是王子各种渴求的化身,亦或是各种想象。所以女主的塑造只要保持住角色的一致,就合理。当然必须要注意到王子是个很软弱的存在,这点可以明显从魔王和他的第一段双人舞中感受得到,老努特意给王子设计了一些女性舞者才会用在双人舞中的动作。
来谈一谈Baulac二幕的舞蹈和表演,她的这个争议肯定不小。我各举一例来说明,舞蹈上,她时常会在一些动作上有些微的停顿,而不是做得很一体化的那种,在昨天音乐比较快的情况下,倒没有什么影响流畅性。不过断点肯定造成了一定的机器感,而在表演上,她也会使用一些僵硬+过量的方式,比如她初遇王子,拒绝她的时候,那整个表演,是很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参考一下《日出》这种电影),以及当魔王出现,打断她和王子相遇,并且对她露出恐怖而狰狞的面相时,她表现被压制的方式,不是直接卑躬屈膝,而是分三次,一段一段一段下压的。这种舞蹈+表演的方式带给人一定的现代感。它或许不是舒适的,但是它和这场音乐的效果十分相衬。至于你说她塑造的是一种什么涵义的鹅,我只能说,是充满能量的,力度的,或者说展现了真实的天鹅的猛禽特征的…但是具体代表了什么…王子渴望的品质?缺失的人格?内心某个侧面的投射?在二幕结束时我是不确定的,而且在我看来远远没到确定的时候,我需要基于全剧做判断,没有理由在一个梦做完前去解析某个梦中的意向。三幕,比较容易理解的角色建构,王子厌恶了无趣的宫廷生活,千篇一律的人事让他提不起任何兴趣,他渴望改变。导师带来了黑鹅,他不假思索就接受了。黑鹅的演绎相对简单,就是一个魅惑力强,邪气十足的角色。比较有特色是两段编舞,一段是魔王 王子 黑鹅的三人舞,这里其实体现了王子对导师的态度,是又怕又恨又爱的,一方面他害怕导师的控制,痛恨老师带走他的爱,又希望老师给他带来人生的变化。另外一段是双人舞部分,有一段,王子始终看不到黑鹅的脸,而在她的后面,而黑鹅面向观众。这一段不仅仅创造了遮蔽-真相的寓意,更是充分考虑了舞台演出的魅力—演出者与观众的现场交流。这场王子的solo特别好,全程处于压抑中的他,在他以为他得到黑鹅后,重振雄风,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这段Louvet跳得非常好,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跳出了那种盲目的热切。至于黑鹅代表什么,我同样不想在这里下定论,只能说是某种极具诱惑力,对王子来说很不同的事物的化身。到这里,我无比期待第四幕。因为,一切答案要留待最后一幕揭晓。四幕的音乐是舒缓的,一种迟缓的抒情性到来了。而这一幕的群舞阵型也与第二幕有很大不同,虽然还是有不少硬直的几何构型,但是圆形,或者说弧形的部分明显增多了,整个的线条感因此比第二幕软不少。而baulac的舞蹈包括演绎方式也变得和第二幕有所区别,硬直明显变少,钢感,力量感都骤然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对柔软,哀伤的存在。这种对比…让一瞬间是让我有些困惑的,但是我想到,既然这是一出夹杂着现实与意识的作品,那么作品中的白鹅的能指必定是处在漂浮中的,四幕白鹅的所指与二目的所指必然是不同的。一切豁然开朗,既然前面的快,表现,机械都已经直接连接到现代了,那么这种迟缓,哀柔自然直接连接到古典风格啦。波德莱尔在最初奠基现代主义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区分方式。所以我这里的感觉还是很准确的。
这样,到这里,整个架构就非常清楚了,毫无疑问的高水准作品。二幕白鹅,外表看上去很高贵典雅,浑身散发光芒,不过是有现代感的。人类第一次督见现代性也是这样的啦,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带着无上的期许,小镇再也无法成为年轻人的家了,都赶着要去城市了,生活变得空虚无聊,大家都渴望着变化,巨大的生活变化。于是黑鹅来了,蕴藏危险,但是,同样美。它是站台上的火车,是从美国来的巨型豪华游轮,是贝克特笔下的戈多。王子以为他得到了一切,powerful,然而,半真半假,充满欺骗。法国大革命带来民族主义,新的阶级对立,资产阶级的原始积累沾满了永远都难以洗刷的恶臭,工业革命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动力,太空科技不是为了让你实现嫦娥奔月,而是要冷战争霸,美国梦终究不过是美国往事。只有那一句“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是最真实的。无奈,痛苦,这才想起,湖畔边,隐约曾经看见过一个和现代性长得一样美的女子,只是比她要迟缓得多,于是你回去找,再看一眼,你发现那才是贝阿特丽采,但是晚了,一切来不及了,再怎么美留不住了。古典的黄昏来临了,魔王要带她永远离开了,魔王是谁??自然是拉康所言的大他者了,那是啥?简单点,在人进入社会后,一切造就主体在社会中自我认知的因素的集合。。。什么特征?高度结构化,去人,同时充满了虚假和欺骗。带走了过去,承诺着虚假的未来。所以最后舞台,只空留一人,没有现代性,没有古典风格,也没有黑鹅,甚至没有魔王,只有一片黑暗,那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