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爱国”之名,行“爱国”之举
3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了《榜样7》系列专题节目,我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年过七旬仍然奋斗在科研一线,他是我国最优秀的匠人代表之一——艾爱国。
勇往直前,锻就“钢铁般意志”。1983年,如何将焊接风口的锻造紫铜与铸造紫铜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成为研制新型贯流式高炉风口的项目难关,彼时的艾爱国还是厂里一名普普通通的焊工,但他勇于创新,提出了当时国内未有一例的氩弧焊工艺,他用湿棉被裹住身体,在温度达到700摄氏度的环境下焊接,功夫不负有心人,足足五个月的奋战,他焊接的风口全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这次的经历也仅仅是艾爱国人生中的一笔,他七十多年来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题、翻过了无数的技术“高山”,成功锻就了他“如钢铁般的意志力”,正常人遇见无法克服的生理痛苦,会本能地躲避,但他更多地是选择了忍耐和坚持。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想要“先于人前”,就必须要有持续奋斗、面对困难无所畏惧、迎难之上的勇气和挑战精神。
持续学习,塑造“创新型思维”。在艾爱国18岁那年,他还是一名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19岁的他通过招工成为一名焊工,但他保留了知识分子好学的天性,干一行爱一行,始终秉持着“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在焊工岗位的50余年里,他始终如一地钻研着理论知识,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实践操作。他常常在下班后就钻进房间,一门心思地研究学习焊接知识相关书籍。他总是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理论知识学习贯穿自己的终生。“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艾爱国老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而我们处在这个新时代,学习是永远避不开的话题,要“永葆先进性”,我们就应该像艾爱国老先生一样“永葆学习的积极性”。
无私奉献,培养先进焊接人才。艾爱国用自己的一生培养了600多名焊接人才,他们当中已经有不少人获得了国家五一奖章、劳动模范等荣誉。古人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他像一根蜡烛默默燃烧自己,为国家输送培养了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在近些年来,他仍然在用心培养下岗工人和来自农村的青年,他“如师如父”,时刻关心着徒弟们的所思所想,他始终把传承高新技能当做自己的一份责任,他的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把他当作榜样,矢志不渝地传承下去。
冠“爱国”之名,行“爱国”之举。艾爱国同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废寝忘食地钻研理论知识,以钢铁般的意志进行着实践操作,呕心沥血地为我国焊接事业的培养后继人才。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焊接事业,用行动诠释着“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