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应县木塔之谜。

2023-03-01 22:24 作者:他戏最多1420  | 我要投稿

历史背景

穿越千年

元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烈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木塔;

元顺帝时,应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动;

350年前明王朝时,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烈度为9级的强震,房屋倒坍,人死几千,而木塔无损;

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对塔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有多次击中后燃烧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灭“;

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

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佛塔处处皆有,但唯有这里的佛塔是纯木结构、无钉无铆,承受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硝烟战火依然保存至今。试想一下,一个纯木建筑克服火灾、雷击、兵燹、虫蛀以及风吹雨淋,从公元1056年屹立至今,这本身就是个奇迹。在历经数次劫难之后,这座直插云天的木塔总是安然无恙,仍巍然挺立。它就是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并不高大,帝王的居所多数仅为10米-20米高,一般的民宅更是不过数米。但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的辽代,高达65.84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释迦塔一层女供养人壁画,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萧家的三个皇后

应县木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瞭敌之用。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应县木塔除了高约20层楼之外,它底层直径也达到了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而每层内平座形成暗层,实际上共9层。塔层为石砌二层,下层为四方形,上层依塔作八角形,塔身为楼阁式,全部用木料构造。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8根柱子。木柱之间使用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这座塔结构之复杂、构件之繁多、用料之多,到目前为止,没有1个人能够完全搞清楚它的结构。


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代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在应县木塔秘藏中,发现有辽代卜筮书(葬书)刻本,书名和撰者不详,从仅存文字内容看,系用宫、商、角、徴、羽五音及“木奴”、“天牛”、“玉犬”、星象和时辰等占卜凶吉,俱与丧葬有关,为葬事的吉凶选择,属于葬书。其中的木奴歌、天牛吼等不见于现存其它著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卜筮活动起源很早,在历代社会生活特别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讲究行事要顺应天意,大到国家祭典、出师征伐,小到平民婚丧嫁娶、出门走向,均要选择吉时、吉方。继唐而起的辽王朝,在这方面也是如此。在应县木塔中发现的辽代卜筮书,不仅是研究辽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而且可补后世文献的不足,对于了解古代的择吉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应县木塔虽屹立近千年,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得不去面对——它“歪”了。歪到什么程度呢?比比萨斜塔还要严重。要知道,比萨斜塔只歪了3.99度,而应县木塔的二层足足“歪”了15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县曾在塔内召开“万人大会”,每层都安装了喇叭,坐满了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座木塔要承受多大的重量。在它千年的生命中,这可能是木塔承受的最重一次压力。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监测表明,目前木塔整体和局部倾斜变形都在继续发展,方向是东北方向,原因是木塔周边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据当地博物馆学者说,近6年,变形明显加速。所以有人感叹:“强震而不倒,雷轰而不焚,炮火而未摧,难道能叫风慢慢地刮倒?”偌大的木塔经不起长年累月的风吹,说明绵绵风的威力,无法估量,也有滴水穿石之功。

由此,我们想到风水中的一条重要法则就是“藏风聚气”。杨公云:“穴里避风如避贼,莫令穴缺被风吹。”不合时令的那种风,我们就叫贼风。虚邪贼风,虚邪是肉眼看不到的, 但是眼不见为虚,眼见为实,叫虚邪。中医养生保健中最讲究预防虚邪贼风。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风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有八方来风,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它带的信息和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各异。“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可见,风邪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

古人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坐北朝南,迎面而来的是柔和轻风徐徐吹来,明堂开阔,视线不受堵,秀峰林立,让人置身风景如画之中,心旷神怡。有人不在意居住环境饱受西北风和北风之类的刚风长期吹,这是没有意识到随着时间久了,身体健康会因之受到风吹之害而埋下隐患。

塔的层数通常是奇数,面数通常为偶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数为阳,偶数为阴,而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塔也可以称得上是负阴抱阳,顶天立地的。

古代,没有科学家、数学家,没有各种精妙的仪器,但就是有一群匠人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靠着智慧、经验、灵巧的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慕名而来参观应县木塔的游人依旧络绎不绝,但人们早已无法登塔,只能在一层仰望。也许你我再也无法感受到古人在木塔上登高远眺的诗意,能上去的,只有那天上成群的鸟儿。但这对一座千年木塔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它还在那里,就已经是最好的安排


应县木塔之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