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的曙光与破灭

1994年,罗孚与mg一起打包被卖给了德国人,mg在德国的日子过得滋润,刻板的德国人专门花了30亿美金为MG建造生产线,期间不乏出现了像mgf般优秀的产品:

英国《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曾经在MGF上市之初语言,这辆车主要的购买者将是有情怀的50岁以上的中年男人
然而MGCC帮助罗孚集团粉碎了它的语言,因为MGCC下属的MG F车型分部负责人是一个金发美女,她叫朱莉娅·马歇尔(Julia Marshall),他是第一批拿到MG F的车主,在日内瓦车展后两周就已经提车。《每日电讯报》用了半版全彩报道了她的故事。MG F终结了前辈rv8 MGB在市场上的窘境,为MG跑车带来了新生
然而在另一边MG的同门师兄罗孚过得并不舒坦,宝马任由其售卖着高端定位的换标本田,殊不知这便是自己噩梦的开始

罗孚在宝马的6年内年年亏损,宝马恨不得把这玩意早早送走。也许收购罗孚本来就是个错误。宝马在此期间曾为罗孚注入过6亿美元,最后全部打了水漂,宝马自己的一些项目也收到殃及,差点流产。
于是在千禧年到来之际,宝马以象征性的十英镑将罗孚和MG打包出售给了英国凤凰集团,自己留下了路虎与mini。在此之前,宝马给了罗孚三份送别礼——一份叫25,一份叫75还有一份叫45



宝马帮助罗孚完成了产品力的提升,罗孚75的外观再次回到了罗孚辉煌年代的风格,雪茄型车身带有浓烈的英格兰气息,而在看似古典的内饰中却配有领先其他竞品的电子配置。罗孚75的推出使罗孚汽车迎来了第二次辉煌,上市初就获得了29项国际大奖,而消费者也非常买账,罗孚75的销量非常好,同时,罗孚75还是英国部长级官员使用的最流行的汽车,罗孚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辉煌时代。45作为拉皮车在上市初期奇迹般地热卖。但也无法阻止进一步的衰落
与此同时,在楼下的亚平宁半岛上,一对也为着自己公司的未来着想着
老父亲已中风多年,送走了玛莎拉蒂,儿子经营不善,在掌权期间也只推出过一款玛莎拉蒂Barchetta换皮车

1998年,我发布了概念车,上看下看,整容了菲亚特,经济跟不上,跑到美利坚,美利坚进口车,接盘侠,一下将车卖给他,跟超跑交朋友



当年Pantera与美国共同研发,在美国福特经销商内销售,在千禧年初,这样的事情再次重演。De Tomaso将bigua整个打包卖给了Qvale,而Qvale是什么呢?一家意大利美国车经销商,mangusta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复活了

这位意美混血儿着实看起来有些奇怪,听说还是甘迪尼设计的,只是视觉效果上着实很怪





对于这车有多烂可以看看上面这个视频↑




2000年代,被宝马抛弃的罗孚深知知天易逆天难的道理,看到了英国广袤的小型车市场,最终推出了:!!!!!!

这玩意是是罗孚的旷世奇作,比汉龙旷世还旷世的奇作,可谓世上最弱智的商业策略,罗孚好逸恶劳坏事做尽想在英国市场分一杯羹,作为老伦敦正黄旗在当时的市场上定价奇高,罗孚还是没有认清他们卖的是换标塔塔的事实,因此差评无数(详情看TG S04 E01)
罗孚好像没有逆天,又好像确确实实逆天了
(罗孚每生产一辆cityrover还要给印度人3000英镑)
CityRover的存在直接加速了罗孚的灭亡,但这都是后话了
2000年后的MG,深知自己不能用爱发电,自觉地推出了一系列换标车型



书接上回,mangusta的底盘设计是由前F1著名设计师Enrique Scalabroni完成的,融入了许多F1的设计理念,所以整车操控非常不错。但这并不能改变这款小众车型糟糕的销售成绩(个人感觉和家族里销量不错的前辈相比,卖的不好的原因主要是长得太丑了),最终Mangusta草草收场,整个平台在2001年2月被卖给了当时的MG ROVER集团。同年MG便在此平台上开发了自己的超跑慨念车MG X80


有意思的是,这玩意是迈凯轮f1设计师设计的

MG XPOWER SV堂堂登场!!!

随后X80上的前脸设计流用到了次年推出的大家都很熟悉的敞篷小跑MG TF上。

最终量产的MG XPOWER SV外观还是很有架势的,特别是定位为超跑的高性能SV-R版本,很有点英伦硬汉特有的那种严肃包裹着不羁的感觉。



内装则显得过于严谨,已功能性为主(注意看方向盘上邪恶的黄色小按钮!)。

这张更清楚,居然有车原厂带NOS增压!。

原厂“赛道日套装”

狭小的“后备厢”,尾厢盖倒是碳纤维的

蓝色版内饰也很好看

碳纤维车身,连车门也是真材实料!

动力系统则使用不同调校的Ford V8


基础的SV: 4.6 L Ford Modular V8(324马力,409牛米,百公里加速5.3s,极速265km/h)
高性能的SV-R:5.0 L V8(390马力,百公里加速4.9s,极速281.5km/h)
SV的改装升级版SV-S:4.6L V8加机械增压(390马力,一共生产了3辆)
SV-R的改装升级版SV-RS:最终一辆也没造出来
赛道专用的Club Sport版本:基础型提供经过赛道调校的5.0L V8(410马力,极速314km/h),终极型5.0L V8加氮气增压(大于1000马力),可惜Club Sport最终也都没量产
2003年,德托马索去世。直到停产,全部MG XPOWER SV前前后后各种版本加起来一共只生产了82辆。实际正式量产的只有SV和SV-R两个版本,其余版本均未能正式投产,但由于量产版全部采用了个性化定制,这款车的生产过程相当复杂,首先在瑞典的Caran进行首次简单组装,车身碳组件由英国SP Systems 制造,在意大利都灵的Belco Avia进行车身的生产制造,随后车壳将被运往英国将其安装在Mangusta的底盘上,并安装动力系统。内饰的最后组装和装配工作在英国的朗布里奇进行。很多车的实际动力接近那些未正式量产的改装升级版。如此惨淡的销量,直接的一个原因是错误的定价。由于采用非常昂贵的碳纤维车身,过高的成本使得当年SV-R版本的基础定价达到了82950英镑(还不算定制升级的额外费用),比速度更快、各方面更完善的竞争对手911卡雷拉S贵了17950英镑。MG 最初计划这款车的售价将不超过100,000 英镑,但入门版的最初定价为65,000 英镑,而 SV-R 升至 82,950 英镑,甚至最后甩卖折扣后仅需45,000英镑即可拥有。另外一方面,这款车从设计之初到后期制造,整个过程显得非常不完善和仓促。除了上述天马行空的发动机配置方案外,量产车的一些部件甚至来自其他品牌,比如说尾灯直接取自Fiat Coupe。整车更像是拼凑起来的产物而不是设计出来的。“美式高性能V8+意大利超跑底盘+英国碳纤维车身”再由著名超跑设计师操刀设计,组合起来本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之作,事实上实际性能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销量也是一塌糊涂。紧接着MG ROVER集团的破产,让后续更高性能的SV-RS和Club Sport版本也停止了研发。MG XPOWER SV成了这个品牌的绝唱。在此之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MG的资产除了大部分被我国南汽收购之外,还有一部分与MG XPOWER SV相关的资产被英国人威廉赖利所购得。本来威廉赖利打算成立一家叫MG SPORTS AND RACING EUROPE的公司复产MG XPOWER SV车型,后因在和南汽MG商标使用权之争的官司中败诉而不得不停产。自此MG XPOWER SV车型正式走入历史。

轶闻
英国著名演员“憨豆扮演者”知名车手罗温·艾金森(Rowan Atkinson)曾表示,自己购买的SV-R 在使用6 个月后油漆就开始剥落了!至于这车质量有多烂,看看下面这个:

2008 年,威廉·莱利 (William Riley)接管了XPower SV生产的剩余部分。他将这辆车重新命名为 MG XPower WR,并公布了七辆汽车的销售情况。然而,2009 年的多篇负面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其中包括他与MG 中国南京汽车集团公司的命名侵权问题。还有其他一些员工向媒体爆料,自己的老板威廉不支付工资。2009 年 12 月,威廉·莱利 (William Riley) 最终因涉嫌盗窃一辆已由加拿大企业家支付的汽车而被捕。不过,他的公司在两年内没有生产过任何一辆XPower WR。2013 年 3 月,英国汽车经销商 Eclectic Cars Limited 从剩余的车身外壳和底盘制造了三款最终车型,分别是MG XPower SV、SV-R。

去年3月一辆左舵版的2005年MG XPower SV-R现身拍卖市场,总行驶里程为2,500 英里(4,000 公里)参考价格在20-25万欧元之间。


或许是后来者·


图源wheelsage.org
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纽北车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