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性与感性

2021-04-07 00:34 作者:魂吾同归  | 我要投稿

我们或多或少能听到类似“这个人过于理性”、“过于理性以至于冷酷”。也就是将理性与感性对立起来,除了理性就是感性,感性过于愚蠢,理性又过于冰冷。两种都有其缺陷,却只有这两种选择。

将理性与感性对立起来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虽然它们似乎确实是如此的。这只是对两者的简单理解。现实中是存在一种可能将两者的结合起来呈现出最美好的样子。

首先我们看感性,我们的感性感受是既充满生机又反复无常。如果任感性发扬,在很多问题前我们就会被感性蒙蔽双眼,以至于问题无法被解决。以至于一直受到问题的困扰,反而十分痛苦。

这时,理性出现了。它最不需要感性将自己蒙蔽。它以最简单的方法将十分困扰的方法解决,但是在它眼里,任何事物都是计算的、冷静的。对于理性来说将任何事物简化为最简单的利害得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冷眼旁观,对于任何东西都消失了感性的感触,将它们以最冷淡的方式对待,以至于往往会生出一种无意义的感受。

对于理性感性过于愚蠢,对于感性理性过于冰冷。两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我们可以思考。理性作为工具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难题。所以它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在一种手段里沉沦是愚蠢的,因为它只负责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而感性才是我们最本身的东西。我们会因此高兴或者难过。而理性所解决的问题也是为了帮助感性。所以我们可以说感性赋予意义,理性达成目标。

此二者,并无冲突。只是沉湎于感性情绪是无法解脱的。为了感性情绪的解脱,理性思考可以将问题解决。目标又是为了感性情绪的快乐才产生的。

两者之间这种有机的结合才是最好的选择。

具体提一个例子。我们会因为懒惰或者其他各种原因,而不去做一些事情,于是我们要么在感性的情绪风暴里挣扎,以至于生活的并不好。这时理性出现了,使我们将起到负面作用的感性压制从而解决问题。于是我们获得了更好的感性生活。这一活动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参与。

而如果一个人因为感受到理性的强大而沉沦于此,便会在理性的冰冷里对世界丧失感触。深陷于理性中是最愚蠢的,因为理性本身只是手段或者方法,其本质是空的、无的。深陷其中也只会痛苦,手段是需要别的东西赋予其意义。当一个人深陷于理性时他不再是一个人而只能是一个工具,他无法赋予自身意义,只能通过旁人给予,因为他,深陷于虚无之中。

但是现实之中其实大概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因为人不太可能没有任何情绪。这种情况似乎只有佛中才存在。这种我不需要去讨论,因为我不清楚这种状态,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妄做盖棺定论。

生活中更多的是一种我们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可以说在这种理性中,它并不是纯粹的,而是在其中掺杂了些许感性的东西,而这些感性的东西是不好的。理性是一个工具,它本身并没有对错,所以说如果在其中有一些令人感到厌恶的东西,肯定不是因为理性自身,而是因为掺杂于它之中的东西。

而这两个东西,简要的说就是自私与自大。在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人们会用理性,去面对这个生活,也会为自己选择最好的一个选择。因为理性的强大,就在于此。但是错误的是,自大的无视或者忽视别人的感受,又在这之中自私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这一点是不正确的。而引起人们厌恶的也正在于此。人们可以合理的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凭一介私利无视其他人的利益,自私的选择。这一点我是反对的。而这两者也是不能混淆的。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理性是一个工具,深陷于其强大是不正确的。而将一己私欲掺杂其中也是不正确的。而这两个不正确都是因为人类的不好的情绪。一个是“沉迷于力量”,一个是私欲横行。如果一个人在那里哀叹“我太过理性了”时,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不要怪罪理性,你只是自己不够好而已。我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将背在理性身上的黑锅摆脱。这里我再次重申一个可能已经厌烦的一句话,“理性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有错只能是使用工具的人而非工具本身。当然如果某个工具特别能引起不好的事,我们似乎也可以责怪它,甚至禁止它,比如禁枪。但是理性我们是无法禁止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全是这个人的错误。

所以任何将感性与理性对立都是不正确的,而真正的感性需要理性,真正的理性也需要将感性考虑进去*。

*这里“真正的理性”似乎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如果这么说的话只是将“好的理性”写了出来,那么“坏的理性”不就被排斥了,那么理性的范围不就被我缩小了。对此的解释我是不去选择好的理性而去选择坏的理性这本身就不是理性的行为。也就是说真正的理性行为就是这种行为。这是从行为来判断的。

第二个真正的理性的含义是从定义来说的,它只是理性(工具)而没有任何感性的掺杂。但是如果将它如此的剥离那么我们也无法去描述它,只能说它是一种无。但是这种说法也不一定正确。比如我们为了纯粹的研究人,所以我们将所有的环境都排除了出去。他可能确实是“纯粹的人”了,可是他又不是纯粹的人。从之前的定义我们可以说他是纯粹的人。但是世界上不曾存在没有与环境产生交互的人,那么从这里来说他又是不纯粹的。因为人可能就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之下产生的一种复杂的东西而非单纯的生物的意识。如果从这里来看纯粹的人是不存在的,或者任何人都是纯粹的。因为没有任何“环境”是纯粹的,那么任何环境就都能入选。因为它没有设立条件,那么所有的就都是符合的。也就是说没有标准来评判是否“纯粹”。

而对于第一种定义,我们也很难对他进行理解,因为我们的定义是不要被环境影响。那么如果我们对他进行认知,必然要进行实验,那么任何实验的步骤也都是环境从而,将研究对象由“无环境影响的人”变成“受环境影响的人”也就是说研究对象被改变了,而没有环境的影响我们也是无法对他进行的认识。我们所能得到的,仅仅是在所有情况下的共同点(定义一)。比如理性是一个工具而且很好用等等。而这一共同点是它自身的东西,还是它在与环境交互产生的也是分不清楚的。如果是的话那么也要把这一点去除(定义二)。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到一个“无”了。即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从上一点类比来说理性如果是离不开感性的话,真正纯粹的理性是不存在的,真正的理性也是“第一个说的纯粹理性”在与感性交互中产生的(定义三)。所以感性理性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么之后的探讨我们可以回到星号里第一点所说的与感性相关的理性。

在这里我并不能判断出这三个定义中那个是正确的,所以我就只能把每一种情况都分析到了。


理性与感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