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望四肢、爪甲而知病?望闻问切是春秋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望四肢、爪甲而知病?望闻问切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发明的,他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扁鹊,姬姓,秦氏,名缓,扁鹊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一名医学家,在当地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他们给他“扁鹊”的称号实则是为了能够配上他神医的身份。 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观察患者的精神、神气状态,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对患者的面目、口、鼻、牙齿、舌头和舌苔、四肢、皮肤进观察,以了解患者病情。闻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大小、咳嗽大小、呕吐多少。问患者大小便情况、饮食情况。切指为患者把脉。 “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 四肢包上肢的肩肘臂腕掌指和下肢的髀股桼胫踝付趾等。心主四肢血脉,肺主四肢皮毛,脾主四肢肌肉,肝主四肢之筋,肾主四肢之骨。而脾于四肢关系最为密切。上肢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循行之处,下肢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循行之处。 望四肢可诊察五脏病变和循行于四肢的经脉病变: 1)四肢萎缩或一肢消瘦萎缩,多气血亏虚或经络闭阻。 2)肢体肿胀或一肢肿胀者,若红肿疼痛,多血瘀或热壅阻络。 3)若足跗肿胀,或兼身肿,多为水肿。若下肢肿胀,皮肤 如象皮,多见于血丝病。 “四肢为诸阳之本”诊四肢的寒温,可窥测“阳气”的盛衰,在预后诊断上,也有重要意义。 4)如四肢辩外感,内伤。如手背热为外感,手心热与少腹热为内伤。 5)手心热的,可结合额部热,进行互勘。如手心热甚于额部者为虚热。反之额热甚于手心者,为表热。 6)如小儿高热,指尖发冷的,当防惊厥。发热流涕目红流泪,见到手指尖冷的,为将出麻疹“痧子”等。 7)手足蠕动者,多为脾胃气虚,筋脉失养。足不能行,软弱不痛,为痿证。 8)手足颤动多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为中风先兆。全身肢节痛或局部痛为痹证。 9)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多气虚。手足麻木延及肘臂,多中风先兆。 10)四肢的肌肉,筋脉,关节疼痛,多风寒湿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火或痰瘀,热瘀阻滞气血运行所致。病在上肢加川芎,下肢用牛膝木香痛甚加乳香没药。 11)肢体痹疼不移,乃寒湿留滞,气血受阻。肢体痛而走串,多为风邪,或兼夹风邪。四肢清冷,为脾阳虚证。 12)肢节肿痛治験:(罗天益)大羌活汤:羌活,升麻各一钱,独活七分,苍术,防风,葳灵仙,甘草,当归,茯苓,泽泻各半钱。功能散风去湿,升发阳气,培补脾土,湿邪自去。 医家李仲梓认为:“三才汤养肺胃之阴,使肺气能降,水谷精气得以输布四末,故痿躄得复”。痿证(脉痿)是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连用承气汤,继用参汤,送下苦寒下降之药。是皆“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义,实热去,继用三才。 注:三才汤由人参,天冬干地黄组成。功能益气养阴用于气阴两虚,神疲乏力,气短纳呆,舌红口干者。大承气汤:峻下热结,泻火解毒。小承气汤:轻下热结,消积除满。 (2)望爪甲辨病论问答: 爪甲色白,为气血两虚; 爪甲淡白,是为血虚; 爪甲色淡,为肺胃虚寒; 爪甲苍白,为阳虚有寒,气血两虚; 爪甲发黄,多为黄疸; 爪甲鲜红病人消瘦,为阴虚火旺; 爪甲深红,多为里热; 爪甲青紫,多为血瘀; 爪甲青黑,多为死证; 爪甲按之白,放之复红,久病可治; 爪甲按之白,放之不复红,病为难治。 耳焦黄色黑为肾虚。 鼻翼扇动,多为肺热,或哮喘。呼吸急促,胸部起伏显著者,多属实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