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龙窑的分布与生产工序
建盏龙窑分布与生产工序
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
建窑(龙窑)概说
。。。。。。
非遗技艺|一图带你揭秘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_进行 网页链接
建盏烧制技艺是一种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式手工技艺。要历经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

接下来咱们再分解一下烧制技艺的流程,便于小伙伴们理解。
1、选瓷矿
一般挑选水吉本地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将瓷矿取回后露天堆置,使其风化。

2、瓷矿粉碎
将配制好的泥料、釉料装进机碓或水碓中进行粉碎处理。

3、淘洗
泥料过筛后入浆池,釉料则过筛后入釉池。

4、配料
依照不一样的泥料及比例进行配料。
5、陈腐
过滤后的泥料和釉料都需放置一定的时间备用,有利于之后的工序。
6、练泥
练泥可以用机器或手工,机器练泥使用真空练泥机,手工用手工铲泥练,练泥的作用是将泥料中剩下的空气除掉或尽可能减少,从而使泥料均匀一致。

7、揉泥
将全部的泥料揉成尺寸合适的泥块。
8、拉坯
将揉泥后的泥块置于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拉出预先计划的器型,这一点对匠人的技艺要求极高,器型的好坏就取决于这一点。

9、修坯
拉出的坯为毛坯,仅仅是基本器型,还需在机轮上转动轮子,将毛坯旋成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美观的坯体。

10、素烧
为避免不必要的素烧工作,坯体在入窑素烧前,需进行查验,合格者才能入窑;将符合标准的坯体进行归类,装在棚板上(棚板必须用支柱搭平搭稳,且要依照柸体的尺寸来调节棚板的高低和架层);素烧有升温曲线,按此开始操作,温度至750℃时才能停火;停火后坯体温度依旧会很高,这时必须进行冷窑避免 素坯惊裂;窑温冷却至适当温度时,便可开窑取出素坯;取出的素坯必须逐个查验,筛选不合格者。

11、上釉
先上水,符合标准的素坯进行清灰上水,便于釉水与素坯的紧密粘合;再调釉浆,将釉浆搅拌均匀,从而用浓度表量出最佳浓度,然后清洁釉水,捞出釉浆中的杂质,避免釉水粘砂、灰尘等杂质,影响到釉水与素坯的粘合程度;最后上釉,素坯内外层都需上釉,往往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还有采用刷的方式。上釉后,将釉坯置于通风干燥处干燥,釉层如果不怎么厚,可在干燥后再刷上一层釉水,刚好还可以在最后将剩下的釉水清理出来。

12、装窑
将坯体装进相应的窑内,关闭窑门。

13、焙烧
每个匠人烧制工艺方法有所不同,依照各自认为可行的工艺进行操作,待温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更高点时,停火。

(1 条消息) 柴烧建盏,有一种窑口叫龙头窑,也称园窑,跟通天龙窑有何区别呢? - 知乎 网页链接
这种窑型多见于北方窑口。而龙窑一般为南方依山地坡地而建,龙窑绵延逶迤,具有节约燃料的特点,分隔仓,隔间,一体通天窑,烧制难度因空间和窑内氛围的变化依次递增。

建窑窑址的主要分布区域 网页链接
导语
想要了解建盏,除了要知道其釉色的形成原理以及烧制工艺以外,对其窑口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武夷建盏就带盏友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建窑窑址的主要分布区域。

建窑概况
建窑,即建州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唐宋时期隶属建州,故称建窑。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衰落于元末。共有窑址六处: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营长乾、源头坑、庵尾山。


▲水吉建窑窑址卫星图像
一方土 一方窑
瓷器烧制离不开三要素:水、燃料(柴或煤)、土(瓷土),这三者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都需大量使用。所以古窑址在选址上基本都有一个共性:靠近河流+靠近山林或煤场+靠近能烧制瓷器的瓷土矿。三者缺一不可,要不烧制成本都将大大提高。

▲池中村与后井村
靠近河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运输。这么重的商品,走水路显然更明智。图中的池中村、后井村一带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而且这里的瓷土含铁量极高,这是全国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所以建盏只能在这烧,其它地方烧不出来。一样,饶州窑的优质高岭土能烧出“饶玉”,其它窑口就烧不来。一方瓷土造就一方名窑。是这里的瓷土成就了建窑!
窑炉

窑炉均为依山而筑的斜坡式龙窑。采用匣钵一器一钵装烧。窑炉最长达135.6米、宽1.0一3.5米,可同时装烧10万件以上瓷器,但成品率并不高。90年代以前,窑址残次匣钵露天堆积都还有十数米高,漫山遍野。近年,随着茶事兴盛、收藏意识植入民心,窑址也基本快被搬空了。

下面为盏友们介绍建窑窑址的几个主要分布区域。
芦花坪窑址
芦花坪窑址处在后井村西部、池中村东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该窑址是建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 窑址,也是较早进行调查研究的窑址。

▲芦花坪窑址位于稻田上的小山包
遗物分布面积越50000平方米,其中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平均宽约100米,堆积层厚1-4米,有些地方厚达7-8米。
▲散落满山的匣钵,散发着曾经辉煌的气息。
芦花坪窑址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黄釉瓷器。窑具已发现匣钵、匣钵盖、照子(火牌、火眼)、托座、垫饼等类。
芦花坪窑址中叠合的匣钵。从这张图很容易看清建窑的装烧工艺。一个匣钵、一个垫饼、一个建盏,垒烧。在窑炉高温中,匣钵稍有故障塌了一个,往往一摞都废了,甚至还会殃及旁边的一摞匣钵。所以建窑的成品率并不高。
牛皮仑窑址
牛皮仑窑址(包括庵尾山)分布在池中村东部、后井村西南部,北隔田垅与芦花坪窑址相望,东南部则与园头坑窑址相接,为一座南北走向的低矮山丘,是建窑时代较早的窑址之一。
遗物分布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其中牛皮仑窑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庵尾山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堆积层厚0.5-3米。
庵尾山窑址以烧造青瓷为主,牛皮仑窑址以烧造黑瓷为主。该窑址已发现匣钵、匣钵盖、垫饼、照子、托座(支座)等窑具。
营长乾窑址
营长乾窑址位于后井村南部,东北与大陆后门窑址相望,西北与牛皮仑窑址相邻,为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
窑址遗物分布约6000平方米,其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50-70米,堆积层厚0.5-3米,个别地方厚达4米左右。该窑址西侧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东侧既烧造黑釉瓷器,也烧造青白釉瓷器。其时代应在南宋至元代初期。

大路后门窑址

大路后门窑址位于后井村东南部,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丘,水吉经后井通往南山村的公路横穿山脚。清代民国时期,这里仍有村民居住,山脚下原来遗留有数幢民宅断墙残基,村名叫“大路后门”村。


窑址横卧在大路后门东面山坡上,冬至山顶,南至后井林业工区驻地,西南部与社长埂窑址相望。

遗物分布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其中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00-140米,堆积层一般厚1-5米,有些地方堆积厚1-5米,有些地方堆积厚8-9米。该窑址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瓷器。

这些窑址相距都不远,中间隔着稻田,对山相望。烧制建盏所用原料也都相同,因此成品成份也几乎一样,只是在品种上会各有侧重,细分起来比较难。
无论是哪一处建盏古窑,它都是我们建盏文化传承的载体,都值得我们用敬畏之心去对待。
135米 可能是国内最长的龙窑遗址 曾创造了奇迹-建盏二公主 网页链接

後井建盏代理商授权及开窑捐赠仪式于今日举行-搜狐 网页链接
热气上升,顶部温度最高,上中下氛围不同,温度、稳定略有差异,好的原胚放在黄金工位,

茶山行|建阳建盏之行-今日头条 网页链接

到达武夷山东站后,坐上前来接我们去建阳的大巴。

第一站掌柜就直奔到了芦花坪窑址,传说中的龙窑。

左手边的是烧窑用的木柴,右手边是装放建盏胚体的器具。



窑洞内,别有一番天地。

窑顶的石壁。
准备烧窑的时候,窑工们要把一件一件的建盏胚体放进窑中,然后封好门,烧起柴火,要经过13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出建盏黑釉瓷独特的“铁胎”。


大家觉得这些红色的泥土是用来干嘛的呢?


制作建盏的第一步,锤炼瓷矿。
粉粹之后的瓷矿要经过几道淘洗工序。
最后经过配料,陈腐,练泥,就成为我们接下来看到的这个样子啦。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可以开始拉坯了。


这次给我们示范的是林师傅。示范完之后,就要我们亲身来体验一下怎么拉坯啦。



左手中指和右手拇指要里外对应,缓缓向上拉伸。



完美成型!
最后再由底部横切取出,一个坯体就出来了。


其实,拉坯之后还要经过修坯、素烧,才算真正完成茶盏的坯体。
嗯,让我们先回到主线上来。下面就是制作建盏的关键步骤啦:上釉。

如果茶友们还记得掌柜的第一个问题“那些红色泥土的作用是什么?”的话,没错,这里就是答案了。红色泥就是用来制作釉料的原料之一。



先让釉料在盏中浸泡均匀。


然后再将建盏倒扣到釉水中,让盏的外部也浸泡到釉水。

外壁往往是半釉。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水会熔化开来,如果外壁全部抹上釉水的话,建盏就会粘在底座上取不出来了。

沥干。


釉水会在空气中迅速凝结,附着在茶盏上。
上釉之后的茶盏就可以准备装窑了。
掌柜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小电窑,以便工作室使用。而目前建阳的柴窑也仅有两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