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的精神分析教室·特辑1】精神分析之缘起:「欲力」(Trieb)而非本...

在中国学界,对尼采和马克思的研究热情似乎要远远高于对弗洛伊德的关注和深入探讨。究其缘由,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弗洛伊德在自己理论的建构中,刻意地回避与哲学发生关联;与此相反,拉康为了扩大精神分析的影响和丰富其理论内容,则有意地借用诸多哲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资源,并与它们展开对话。其次,其理论中性学和生物学色彩的浓厚,导致其遭到“泛性论、生物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的定性和指责。一直到现在为止,这种评价仍占据着国内弗洛伊德研究领域的主流位置。最后,对弗洛伊德著作的翻译和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继承人的研究译介,大都从英语世界而来,这导致了英美弗洛伊德研究中的特殊观点及其取舍标准,间接地左右了国人对弗洛伊德深入、全面理解的视域和基调。例如,大多数弗洛伊德著作的中译本都是从《弗洛伊德英文标准版全集》翻译过来的,而其中的很多概念在翻译上至今仍存在着很多争议。精神分析核心概念“欲力”,即德文的Trieb,在英文版全集中被译作instinct,中文译本大都根据此英译本将其译作“本能”,这一翻译可谓后患无穷。在由欧洲精神分析联盟所编撰的《精神分析词典》中,著名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普朗斯(Jean Laplanche)在其所撰写的引言中就曾说道:“在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中,英文‘标准版’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正宗’的弗洛伊德著作,通过这样的标准化,那些最初概念的结构、相互之间的关系便不复存在了。这甚至导致了一种愚蠢现象:那就是与弗洛伊德有关的词汇索引英文版的出版,意味着在理解概念含义的起点上,就与弗洛伊德不同。”最后,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入发展和探讨在国内缺乏广泛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这一环节无法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实践,直接导致了理论需求及其发展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土壤。
(再进一步具体的说,在对弗洛伊德的理解、解读和批判上,弗洛姆的观点及其大量著作在国内的翻译和流行,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国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解和定性。他对弗洛伊德“泛性论”和“生物决定论”,以及女性言论的指责和批判,构成了他分析、讨论弗洛伊德理论之“缺陷”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但是,这种解读和批评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事实上,他错过了弗洛伊德理论最为根本和基础的结构与倾向,在他与荣格和阿德勒为伍而试图将弗洛伊德的发现——“无意识”和“它我”进行社会化、历史化的处理中,他不仅遗忘了弗洛伊德所表达的“精神分析不是心理学”的教导,也将弗洛伊德理论的社会批判核心抛在脑后。)
与上述现象相关和类似,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欧洲大陆到英美学界,甚至到拉丁美洲,拉康思想的传播几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围绕他的思想理论所出版的著作,涵盖了几乎全部人文科学的领域,临床治疗实践,文学、电影、艺术评论,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哲学、科学的对话等,其流行程度几乎成了一种文化界的时尚潮流。由拉康所成立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派”曾于1980年7月,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举行过一次国际研讨会,研讨会期间,报纸杂志上随处可见专门介绍拉康思想的文章。再例如,仅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出版了拉康的8本著作,此外还出版了14种西方学者研究拉康的专著和一批自己的研究成果。
与弗洛伊德研究现状相似,我们对于拉康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的研究和探讨,也远远领先于对拉康的阅读和引介。例如,在被戏称为结构主义“四个火枪手”的四人中,我们对斯特劳斯、巴特和福柯的了解远远超过对拉康的关注。究其缘由,首先,对弗洛伊德的误解和深入研究的滞后,间接导致了对拉康思想关注的不够和理解上的困难。因为,在“回到弗洛伊德”的前提下,拉康所做的大量理论重建工作,都以弗洛伊德理论和文本作为基础和来源,其理论中大量的概念都直接来自弗洛伊德,或是对弗洛伊德某些概念的改造、挪用。其次,对拉康著作的翻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除了1996年出版的《拉康选集》之外,只有一两篇拉康的短文散见于一些后现代哲学文集之中。其中,《拉康选集》中的译文也仅仅是法文原版《文集》中收录文章的一半不到;而基于对拉康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对选集的翻译自然避免不了很多误差。最后,拉康并没有系统的学术性著作,见世的文本都是研讨集和会议论文,其行文的晦涩和跳跃几乎是所有学人的共识,艰涩生僻、拗口难懂、旁征博引,几乎成了拉康为读者深入理解其理论所刻意设置的抵抗。再加上前面两个原因,对他的引介和深入研究确实成了件苦差事。
基于上述两个理论方面的原因,对弗洛伊德的重新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增进我们对拉康理论的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其实,我们在对诸多深受弗洛伊德和拉康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进行研究和讨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精神分析维度的欠缺而增加深入、全面理解的难度。例如,现在红极一时的齐泽克,其著作中几乎全部的理论基础和结构都来自对拉康思想的直接借用。在对齐泽克的阅读和研究中,我们所遭遇的最大难点就是拉康理论维度的欠缺,这也构成了国内很多学者被迫走近拉康的原因之一。与此相似,我们在进行拉康理论研究的时候,弗洛伊德的维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已有的拉康研究者都未能予以适当的重视。这导致的结果是,在默认国内学界对弗洛伊德理论既定的理解、评价的前提下,往往会导致在理解拉康理论的某些方面存在疑难,或者找不到其理论来源与对话语境。一方面,拉康早、中期的研讨班内容几乎都是在阅读弗洛伊德文本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阐释和创新;另一方面,在“回到弗洛伊德”的鲜明旗帜下,拉康一直都将弗洛伊德当作自己的对话者。直到逝世前一年,在委内瑞拉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他仍在强调这一点,他说,“你们愿意的话,可以成为一个拉康派,决定权在你们。而我,则是弗洛伊德派”。
从现实角度来说,对精神分析的引介和传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面对普遍存在的物化所导致的各种精神障碍与不良现象,精神分析所特有的理解视角和分析方法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反思自身和现实的不同路径。因而,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和实践,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的。但是,除了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等少数实体及个人之外,国内的精神分析研究还基本处在心理学的视域范围之内,而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又基本上处在英美自体心理学派和实验心理学的支配之下。这样的心理学已经臣服于资本和技术,其基本特征就是注重技术化和市场化。在目标方面,他们已经将对精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当成了服从社会、市场需求的客体来处理,人逐渐变成了他们进行技术处理和科学实验的对象。在拉康看来,在巩固理性自我的名义下,这种取向只会强化主体对“自我幻象”的固着和偏执,拉康对英美自我心理学派的激烈批评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因为他们完全遗忘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意义,其典型表现就是抛弃它我和无意识理论,转而注重强化自我意识适应现实的能力。这种做法只会让弗洛伊德的遗产陷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的窠臼之中,而弗洛伊德的真正发现及其赋予精神分析的文化、社会批判功能则被剥离殆尽。也因此,在拉康看来,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历史中,自我心理学派构成了对弗洛伊德的压抑和遗忘阶段,这也是他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对拉康精神分析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有利于使国内精神分析研究偏重自我心理学的倾向得到改善和平衡,以及进一步促进精神分析思想研究的多元化,加深我们对人的精神状况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无论是从个体的精神现状,还是从社会现实本身所呈现出的不良趋势来看,对自我和主体自身的反思、省察都显得极为迫切。对幻象的破除,往往是从被其奴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正是如何“穿越幻象”,这恰恰也是精神分析临床治疗所要实现的最后目标。
参考: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廖运范译
拉萨尔·雅克比《社会健忘症》《从众心理学批判,从阿德勒到莱恩》《布莱顿:囤积狂(1977)》(此书名自译)
拉康《罗马报告》《拉康选集》《拉康研讨班十一: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拉康研讨班二十七》
齐泽克《快感大转移》胡大平等译
欧洲精神分析联盟(EPF)编《汉、德、英、法精神分析词典》李晓驷译
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二十世纪思想主潮》季广茂译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修订本)》
胡成恩《精神分析的神话学:拉康欲力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