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魏延角色背景:
史实: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谋划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淮阴,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万象图: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少年时四海游学,后因周公瑾之故自募兵勇,投笔从戎。
时值先主入西川,延承亡友遗志自相举荐,后也因此故成为第六个得知天子事之人。
先主对之信任有加,出展锋芒便被任为汉中太守,一时之间风头无量。
魏延背景故事(一):
晦明三十六,凤凰垂翼,地火明夷。
黄原八月已入秋凉,中军厚帐之中新碳正旺,卧与立两人相对无言,只听得焰火舔舌。
“陛下…”站立的将军话才出两字便被打断。
“文长!”似是呵斥但听起来总觉是有气无力,“陛下此时正高坐成都议殿之中,不在五丈原大营。切勿胡言!”
魏延听得此话眉峰之间更多几个倾斜,“丞相…”
再被打断。
“吾一向擅揣人心思,汝所欲问不必出口。”丞相语顿片刻又接着道,“困龙锁已断,我与他终会亡命今秋,此为人寿有尽,强求不得。唤你来此便是已认生死之命,只另有要事吾需直言以问,汝亦须坦率而答。”
“不敢欺瞒丞相。”
“吾将身死。”丞相吐出四字,往日深渊一样的眼今时也多少流露出些许的不舍与无奈,“然汉贼一日不除,吾心便难能无愧,终不甘魂归。现后事亟定,吾亦要问文长之思如何。”
魏延的眉头自进了军帐就未曾舒展过,此时脸色更阴沉的似是要凝出水一般。忽的一声地动山响,魏延单膝跪地紧低着头道:“臣!建议分权而治,军领、内务、外事等均应各有专人承接。除此以外,北伐之事也要再次搁置,并马上着手撤军事宜。”
丞相挥手示意将军起身,但魏延执意不起。
“罢了,汝愿跪便跪着吧。身死之后事汝所言与吾所想不谋而合,但问汝欲掌何职,可掌何职?”
“臣可掌军务并参撤军事宜,但此等又皆不能由臣心意。”
“如此为何?”
“若山陵将陨之刻授臣予军务等事要,则军中大将必忿而生怨,不久时则自相混乱,此实为长城之互倾。”
“因之杨仪,杨参军?”
魏延不语只是伏低身子。
“既如此,斩杨仪汝可掌此事乎?”
“不可。临崩斩重臣只将更乱国事,我与杨参军素有嫌隙,但国家在前,我可从于他,他却必不容我。如此二人终须有一人亡,臣请舍己。”魏延自始至终只是跪在那里头也不抬的回复着。
“文长。”丞相勉力坐起身子看向自己的将军,眼神中更添了许多无以言明的东西,“吾本不愿汝能如此识大体,吾倒愿你能有些私心。”
“臣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自负叛名,只求能再为汉家天下挣得一线生机。正如顺平候之百战百胜而不可一败,蜀地亦万不可再乱!”
丞相抬头望向帐顶,半晌,“吾早将后事安排做表上呈主公,应于吾魂归之时恰入锦城。表中言明吾身死后任蒋琬为尚书令,费祎备为后替。杨仪授中军师,可便宜行事。至于汝,只说若不遵退军遗命,则可由中军师自行处置。”
“臣明白了,臣会将戏演的明白。”
“只是委屈文长…”
魏延猛的抬头将这次丞相的话打断。
“臣,何其有幸。臣,百死不辞!”
秋风星落,建兴十二年,龙死荒滩。诸葛武侯遗命蒋琬、杨仪等停止北伐,退军节度。然蜀中大将魏延自持武力,悖令曰,‘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且拒不从令,更烧毁部分栈道,终为中军师杨仪遣人所斩。
建兴十三年,杨仪有背汉之论为费祎检举,遂贬为平民。同年其于乡野犯上造次,为郡中捉拿。值吏兵至,杨仪于家中自裁。
魏延背景故事(二):
建兴九年姑洗春早,丁丑,寅正二刻,天将明。
远天外,云雾含日,霞光氤氲。卤城近郊,峰峦相连,将两军战线挤在宽窄不足百米的山路上。
前军万千玄甲寂静无声,敌阵黑云压城势若天崩。
攻守两军相近百步之内,敌我相呼的似乎都是同一口气。肃杀之下,双方气势渐渐地各自凝为一个整体,虽依旧无声,但都只待着对方能稍现一丝气滞。
忽然一声马嘶打破均势,攻敌一侧军阵缓缓而开,有一将长刀指地策马向前。马,长嘶。刀,朱红似血。
墨色尚且笼罩着山谷,而这一点乍出的朱红刹时引得所有人侧目。就像是,一副山水之上被意外溅入了一滴血。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那将咆哮一声,跃马而前。
“讨贼兴复!”
“一匡天下!”
寅正三刻,夜更昏。
刀与剑以击,人和马相撞。战阵初接便是水火交汇于一处。喊杀声动,山水图中的一点朱红正在逐渐摊开。红色的刀横斩而出,带起一阵人潮人海中的涟漪。片刻不曾停,枭首而倒的此刻仿佛并非是人,只是一袋袋沙,一桩桩枯木。毕竟战场之上,悲悯与书生同样无用,与其感伤不如省下力气挥舞兵刃。
纵轻骑,破重围,长刀正如其名,惊鸿照影。迎面所相见之不过一瞬而已。
所向披靡终亦见敌军中阵有人压势而来。
“大魏阳曲候,雍州刺史郭淮,敢问来将名号。”众军团簇,衣甲正新。
长刀难得稍有停歇,“大将,魏延。”只一声而已便再无答话,催马续战。
卯正三刻,风微冷。
卤城偏僻,若不是临近战事,怕纵是千百载这里也死不得这许多人。
“将军,丞相有令,命所部整军一刻后转袭费瑶侧翼,借精锐骑兵直冲中军大营。”传令的兵像是才募得,眼见沾了血泥之后脸上泛白。
魏延才破了郭淮军阵方能退至后线稍稍歇息片刻,这会军令既至便只能再遣人牵马整备。提着惊鸿照影路过传令士卒,顺手拍了拍那人的肩,“此战过后汝等若尚在,吾则典当长刀老马,为诸君沽酒以欢饮达旦。”
“属下这就去整点残部收拾军马。”有务实些的不等吩咐自去处理。也有喜好说笑的打起哈哈,“将军一言既出,吾等可都是亲耳听得,届时切莫赖做不记。”
“正是此话,不过将军宝刀换的酒,谁若饮了还不被将军捆得结实再挂到寝房刀架之上……”
玩笑几句众人奔走,方还人声嘈杂的后军小帐此时就只有魏延还在原处。
“兵者不祥之器,君子已是不得已而用之。只若真能有个天下无战,铸剑为犁之时,舍了惊鸿照影又何妨。我所放不下的从来不就只是家国天下四字而已吗。”只是将军近前一时无人,这几句自言自语也没人听得。可就是被听了去,谁又能相信战场之上斩敌破阵的将军是个不喜征战,只想着耕读的人呢。
辰时初刻,天光正亮。
朱红的长刀已不再似黎明之前那般刺眼,但对于那些见过它渴饮鲜血的人来说仍不能将之无视。长刀侧提的将军再次开始冲锋,借着马力与刀刃的锋锐,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做出什么多余的动作,只是将刀横架在马背上便好。
残存的敌军弃甲曳兵而走,魏延没想着再去追击。只是抬头看着山谷正中已然升起的太阳叹息一声。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魏延背景故事(三):
雁阵惊寒,秋霜铺满一地凄凉颜色。
今朝晨起,诧听得雁唳一声。推开小窗,乍见一雁径直而来,额上独挂一羽红翎,正是老友所饲传书信客。
魏延久不曾见周公瑾雁帛,今忽然而来竟泛起一阵不宁心绪。才伸手欲接雁足,却不成想那雁毫无收势,一头直撞在窗角,又是哀鸣几声就再无动静。
一石与信同装锦袋之中,石小但却有许多不明纹饰。便先安置好红翎雁,才摊开来书。
瑜曰:文长老友,经年未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今秋霜重,仆本欲入西蜀占其地力、籍其物产壮吾军势,再图兴汉。然今有负薪之忧,恐无力西讨,料人事亦将近矣。
天下虽广,非汉何为?仆与君交日久,今临终却无力翰墨慰问,只觍颜拜两事相托。
一者事关汉家天子与南阳诸葛氏之秘辛,兹事体大仆随书另附一石,石纹藏字君应自知解石之法,望君阅后务必毁之。
二者入军西蜀之事不可不为,仆久知君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今遗义阳暗部予君,君若承仆所托,请往荆州投左将军刘玄德账下。
仅此二事,仆不敢央君万一,但恳君念天下生民之重万勿流书于外。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
天下兴亡,悉托于此。
瑜白
公瑾一向康健,怎骤然星陨巴丘?
事出仓促,一向沉稳如魏延此时也不免手忙脚乱,一番动作之后却是提来木桶。木桶注满清水,将纹石浸泡其中,几个呼吸之间,石上部分纹饰自动脱落露出几行规整的小字。
“原是如此!怎可如此!竟是如此!”一时间太多的事都充蓄在小小木桶之中。阅尽石上小字,魏延呆坐良久:
汉贼不两立!若至尊处江湖,吾自当以命效之。天不假年,公瑾早逝,想我汉室四百年大厦如今悬发将倾,何其可叹!然回想公瑾有言,请吾领暗部往荆州投左将军刘备,借此思之,纹石秘录他亦知情。如此想来,三顾茅庐、联吴抗曹并提议刘豫州吞荆益宗室便都说的过了…
收回神,取过寝房刀架上朱红长刀,将纹石抛向半空再挥手几个撩斩,待到落地已是碎砾而已。
士隐千日,原以为终不过老死田间,却不想好友急逝,又得托此大任。石已碎,书尚留。魏延最后看了几眼老友遗笔,取过火烛将之点燃。恍惚火光之后,收拾残烬混入墨中,魏延铺开桌案边作祭文边自言自语道:“公瑾,此为吾做为文人所写的最后一纸行文,今之往后魏延只作书表,再不谈文章!”
建安庚寅迎寒,故友公瑾辞俸不禄。
乍闻禽唳霜天,红翎承至托吾雁足。
呜呼子瑜,天不假年,若星汉明珠沉没江湖。
呜呼公瑾,修短早亡,使汉庭大厦沦危将覆。
吊君丰度,才子佳人,汉臣良婿。
吊君青霜,鏖战赤壁,挥洒自如。
吊君文华,曲误自有周郎顾。
吊君玉尺,云龙自非池中物。
呜呼哀哉!文长柬友,国色无光,汉失良臣。
呜呼哀哉!吾友公瑾,藉用白茅,伏惟尚飨。
角色人际关系:
一、同世相交
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杨戏: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陈寿: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张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二、后世评说
何去非:蜀师每出,魏延常请万兵趋他道以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愤惋。孔明之出者六,盖尝一用其奇矣。声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关辅大震。卒以失律自丧其师,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此锐于动众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呜呼!非汤武之师,而恶夫出奇卒以丧败其众者,可屡为哉?
程公许:魏延骁勇,欲以奇兵间道与大军会,孔明信用其说,安知三秦之不归于汉?
胡寅:兵行诡道求胜而已,延之计可用甚明。而孔明不从。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洪迈:魏延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陈普:羽不能当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阴。
角色相关
爱好
魏延从无意留恋世俗器物,只对身侧长刀惊鸿照影爱不释手。乃至床榻之侧专设刀架,以求入眠醒转皆可一见。
传闻|事迹
子午谷奇谋
汉军北伐之际,魏延常请领兵万余,曰:“闻咸阳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武侯盖以不若坦途稳健为由拒之。
白雀石泉
建兴九年,第四次北伐途中,行军林中,有木无水,众将疲累。延巡视之际忽见有白雀落于山岩,遂兴至刀劈岩体,恍惚山动,乍然见清泉石涌。
专属武器
惊鸿照影
少时入山寻猎误入神秘界域,因勇而无畏自砺杀阵而出,遂得小世界之神秘馈赠——惊鸿照影。
惊鸿照影为军中长刀制式,刀脊并长杆却有绯红纹饰且无光自荧,但逢长刀横斩旁视之人皆似见惊鸿照影,而后敌酋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