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道拐 ——家乡特色文化宣传
晴隆县名字由来:
清咸丰 《兴义府志》 卷11载: 晴云山在县西五里,“崔巍峭拔,为县治诸山之祖脉”。俗呼为晴龙山。县以此山得名。
其实相较于“晴隆”这个名字,我更喜欢她另一个历史更为悠久、寓意也更为美好的名字——安南,根据历史记载:唐置来南县,属羁縻琰州。南诏、大理属于矢部。元属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尾洒卫,旋废卫;二十三年复置卫,改名安南卫,治江西坡(今普安县东),隶贵州都司;二十五年卫治徙尾洒堡即今县城莲城镇。万历四年(1576年)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宁州治于此,卫、州同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安南卫改置安南县,属安顺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南笼府(后改兴义府)。
二十四道拐
夸克百科
https://baike.quark.cn/c/lemma/795710454889177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始建于1935年,1936竣工通车。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如果有人问我:“你们那有什么比较出名?”我心中想到的第一个答案一定会是“二十四道拐”,我想每一个晴隆人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心中都会想到这个答案。我在晴隆的一个偏远山村长大,但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晴隆有一个“二十四道拐”,这是段公路,一段可以成为晴隆人的骄傲的公路,因为它是为抗日而生,是晴隆人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见证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晴隆“24道拐”盘山公路,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24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
194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缅甸,切断国际社会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战略物资的唯一陆路交通线——滇缅公路,企图迫使中国屈服。为增援在缅甸被日军围困的英国军队,避免中国西南通道被掐断的命运,中国政府组织十万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虽初战获胜,但此后战局日益恶化,连遭失利,导致滇缅公路被切断,也由此才有了“驼峰航线”的悲壮故事。由于“驼峰航线”是空运航线,不但运输物资有限,运行成本也很高。
在这种情况下,援华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别无选择,只能谋划从印度经过缅甸北部重新修建一条到达中国的公路,从而建立起陆上运输线。二十四道拐就是其中十分特殊的一段。
旁边这张照片是一位美军记者于1945年途经时拍摄,并在海外各大媒体刊登出来,由于拍摄者并未表明拍摄地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不这道这段公路位于何处。直到2003年,一位叫戈叙亚的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用了8年时间寻找,最终在晴隆县找到,轰动一时。

内容来自夸克百科
https://baike.quark.cn/c/lemma/795710454889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