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87 目的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87、目的论
一种反科学的唯心主义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被一定的目的所决定和支配。最早提出目的论的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主要代表是德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在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德国的莱布尼茨、黑格尔和中国的董仲舒等人的哲学中,也都包含有目的论思想。
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合乎目的的。沃尔夫认为,一切事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安排和创造的结果。这种赤裸裸地直接抬出上帝来的做法,是一种浅薄的目的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运动的,由于“内在的目的”的作用,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转化为自然界,化学反应就转化为生命。这种披着哲学外衣的做法,是一种精巧的目的论。江湖骗子杜林认为,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转化,是合乎目的的举动;自然界不但有目的,而且还有意志。他根本不懂得也不重视必然性的问题。这不过是黑格尔的“内在的目的”拙劣的抄袭。汉朝儒家董仲舒说:“天之生物也,以养人。”天创造自然万物的目的是为了养活人类。他还举例说什么,人有小骨节三百六十六,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节十二,天有十二个月;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哀乐,天有阴阳;人有伦理,天有天地。他把一切都归结为“天”的有目的安排,这是一种神学目的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目的论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他指出:按照这种观点看来,“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根本没有目的的,更不是按照上帝或神的目的创造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按照自己内部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只有人类的行动才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人的目的性不能离开客观规律性,否则就会到处碰壁。只有合乎客观规律性的目的,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才能起着积极的主动的支配作用。
目的论不仅是科学的死敌,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而且在思想政治上,又以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观念,来麻痹劳动人民的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这完全是为剥削阶级反动统治服务的。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