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

2021-08-03 10:5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2019年05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4年6月,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古代墓葬。同年6~8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晋源区悬瓮山前缓坡地带,西南距西镇村约0.8千米,东距晋阳古城西城墙约1.2千米,北为王家庄村,东为南城角村,南为花塔村(图一)。本次共发掘唐代墓葬3座,其中M3为砖室墓,已严重损毁,未见遗物。其余2座墓葬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壁画,据出土墓志得知,墓主分别为赫连山(M1)、赫连简(M2)。现将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赫连山墓

(一)墓葬形制

墓葬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方向225°(图二、四)。

墓道开口距现地表2.8米,受客观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发掘。墓道已发掘部分剖面呈口大底小的梯形,已发掘墓道长2.88、口部宽0.8~0.88、底部宽0.76~0.82米;底部作斜坡状,坡度10°,距现地表5.96~6.46米。甬道西壁砖墙向南延伸到墓道内,其中墓道内砖墙宽0.9、高1.1米,墙体表面涂抹白灰,未绘制壁画。在封门南约0.4米处有一砖砌壁龛,券顶,进深0.98、宽0.44、高0.58米,两壁从高0.42米处起券。壁龛内未施白灰,也未发现遗物。

封门位于甬道与墓道之间,共三道砖墙,用条砖垒砌。靠近墓道的两道砖墙宽0.96~0.98、高1.92米,靠近甬道的一道砖墙宽0.88、高1.7米。

甬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砖砌,券顶。长1.16、宽0.88、通高1.7米,两壁从高1.38米处起券。甬道中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壁龛,均为券顶。东侧壁龛进深0.9、宽0.46、高0.56米,两壁从高0.34米处起券。西侧壁龛进深0.68、宽0.46、高0.56米,两壁从高0.34米处起券。甬道及壁龛内涂抹白灰,未绘制壁画。两壁龛内有木俑,残朽严重,根据痕迹判断,西侧壁龛内有彩绘木马,东侧壁龛有木俑。

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略外弧,顶部为四面攒尖,局部遭破坏。墓室东西长3.12、南北宽3.04、残高3.76米,四壁从高1.7米处叠涩内收。墓室底部中央为方砖平铺,方砖边长0.34、厚0.06米;四周为条砖齐缝铺砌,条砖长0.34、宽0.16、厚0.06米。墓室北半部为砖砌棺床,东西长3.12、南北宽1.54、高0.34米。棺床上墓主骨架已朽呈粉末状,大致可辨为两具尸骨,头西脚东,靠北(里)侧身长较短,靠南(外)侧身长较长,未见使用棺木的痕迹(图五)。

(二)墓室绘画

墓室四壁及棺床上有精美的绘画,保存完好,发掘清理时颜色如新。壁画是在涂抹的白灰面上直接作画。绘画时先以墨线起稿,绘出轮廓,然后填色。墓室内的绘画可分为墓壁、墓顶和棺床三部分。

1.墓壁壁画

墓室四壁用赭红色颜料绘制建筑图案,四隅各绘一根角柱,北、东、西壁另绘一根中柱,影作进深二间、面阔二间的木构空间,柱头均为一斗三升斗拱,每壁在阑额与柱头枋之间绘二朵补间“人”字拱,拱脚起翘出尖。北壁及东、西壁北半部分绘屏风,共8扇,北壁4扇,东、西壁各2扇。东壁南半部绘男侍图,西壁南半部绘女侍图。南壁在甬道门两侧绘侍卫图。

侍卫图 2幅。绘于南壁甬道门东、西两侧(图六)。东侧画幅高1.35、宽0.93米,人像高1.16米。西侧画幅高1.36、宽0.93米,人像高1.18米。侍卫均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黑带,斜挂佩剑,脚穿红靴,左手握剑柄,右臂弯曲,置于胸前,躬身向墓门而立。两侧侍卫的形象差别主要在面部,东侧侍卫唇上“八”字须,唇下微须,西侧侍卫无须。

女侍图1幅。绘于西壁南半部,角柱与屏风之间(图七、八)。画幅高1.37、宽1.47米,共绘三名女性,人像高度自南向北依次为0.83、1.13、1.16米。南侧为总角女童,面朝北,上穿白色窄袖襦,披黄帔帛,下着白色曳地长裙,双手捧淡黄色包袱于胸前,手隐于袖中。中间为成年女子,面向北,头梳反绾髻,穿黄色翻领窄袖长袍,下着青色裤,足穿红鞋,腰束带,佩黑色鞶囊,双手衬白巾捧黑色盝顶盖盒。北侧亦为成年女子,面朝南,头梳低髻,身穿白色窄袖襦,披浅黄色帔帛,着浅红长裙,足蹬黄色高头履,右手执长柄团扇,左臂弯曲,手持拂尘。

男侍图1幅。绘于西壁南半部,角柱与屏风之间(封二)。画幅高1.37、宽1.42米,共绘三名男性和一只小狗,人像高度自南向北依次为0.85、1.09、1.13米。南侧为总角男童,面部丰满,身穿黄色圆领窄袖袍,腰束黑带,脚蹬黑色靴,右臂弯曲向上,左臂下垂,手拿食物,欲投喂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的小狗。中间为成年男子,面向北,头发甚卷,顶无发髻,似为胡人,身穿绿色圆领窄袖袍,脚穿红靴,腹部系浅黄色腰包,左胯有一红色三角形物件,似为水壶或马扎,双手持鹿角杖。北侧亦为成年男子,卷发无髻,可能也是胡人,身穿黄色翻领窄袖袍,腰束黑带,佩黑色鞶囊,脚蹬黑靴,左手执白巾,右手捧一唾壶于胸前,手隐于袖中(封面)。

屏风图共8扇。屏风围于棺床北、东、西三面,北面4扇(图九),东、西各2扇,用赭红色颜料绘制边框,东西向与棺床等宽,南北向略短于棺床。墓壁上的立柱、中柱、“人”字拱等被屏风遮挡,表明壁画在构图时遵循了一定的透视技法。从东侧南扇开始,顺序编为第1~8扇(东壁北扇为第2扇,北壁最东扇为第3扇,以此类推)。每扇屏风的图像都以树下两个或坐或立的褒衣男子为主,人物附近点缀有植株、岩石、丘垄等。

第1扇,高1.13、宽0.55米,绘柳树两株,两名男子对立于树下。左侧人物头戴方形小冠,唇上“八”字胡,唇下长须,须发浓密,身穿浅黄色宽袖交领长袍,腰系带,足蹬红色高头履,双手抬起,右手掌心向下,左手掌心向上,托一桃状物。右侧人物头戴莲花冠,胡须稀疏,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佩长剑,足蹬红色高头履,上身前倾,双手拱于胸前(图一〇)。

第2扇,高1.13、宽0.61米,绘柏树两株,另有两株其他树木,两名男子对立于树下。左侧一人无须,头戴幞头,上穿白色圆领短衣,下着白色长裤,足蹬白靴,双手执棍拄地。右侧一人衣着与第1扇左侧人物相似,面容略有区别,双手并摊,掌心向上。两人间有一蜿蜒红蛇,昂首衔珠,似向右侧一人进献(图一一)。

第3扇,幅高1.15、宽0.6米,绘柏树两株,另有两株其他树木,两名男子对立于树下。左侧一人头戴莲花冠,唇上“八”字胡,唇下长须,身穿浅黄色宽袖交领袍,足蹬红色高头履,上身微前倾,右手捻须,左手食指指向人物之间一块长有植物的岩石。右侧一人头戴方形小冠,唇上“八”字须,唇下长须,胡须浓密,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佩长剑,双手拱于胸前,似在聆听左侧人物说话(图一二)。

第4扇,幅高1.15、宽0.58米,绘柳树两株,另有两株长在岩石上的其他树木。左侧一人面向右侧一人,头戴方形小冠,唇上“八”字胡,唇下长须,身穿浅黄色宽袖交领袍,足蹬红色高头履,双手各向上伸出食指、中指。右侧一人头戴莲花冠,唇上“八”字胡,唇下蓄长须,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跪坐于动物(疑似狐狸)皮毛之上,头微低,似在聆听左侧人物说话(图一三)。

第5扇,幅高1.15、宽0.58米,绘柏树一株,另有四株长在岩石附近的其他树木。左侧一人头戴方形小冠,胡须稀疏,身穿浅黄色宽袖交领袍,作跪拜右侧人物状。右侧两人头戴莲花冠,唇上“八”字胡,唇下长须,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足蹬红色高头履,双手擎莲花冠于胸前,似给左侧人物授冠(图一四)。

第6扇,幅高1.15、宽0.66米,绘柏树两株,另有四株其他树木,其中两株长在岩石上,两名男子在树下相对跪坐于动物皮毛之上。左侧一人头戴仁义方冠,唇上“八”字须,唇下长须,胡须浓密,身穿淡黄色宽袖交领袍,双手持根黑色条状物。右侧一人头戴莲花冠,唇上“八”字须,唇下无须,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双手拱于胸前。两人间绘8个方块状物(图一五)。

第7扇,幅高1.14、宽0.6米,绘柏树两株,另有两株其他树木,两名男子对立于树下。左侧一人头戴莲花冠,唇上“八”字须,唇下长须,身穿浅黄色宽袖交领袍,腰系带,足蹬红色高头履,双手持笏于胸前。右侧一人头戴方形小冠,面容、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头微上仰,左手五指张开向上,右手拢于袖中(图一六)。

第8扇,幅高1.14、宽0.49米,绘柏树两株,另有三株长在岩石附近的其他树木,两人名男子对立于树下。左侧人唇上“八”字须,唇下长须,头戴幞头,身穿浅黄色宽袖交领袍,腰系带,足蹬红色高头履,脸转向左侧,左手下垂,手拢于袖中,右手屈于胸前,手指向胸前弯曲。右侧一人头戴方形小冠,唇上“八”字须,唇下长须,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上身前倾,双手合掌于胸前,似在与左侧人物交谈(图一七)。

2.墓顶壁画

墓室东壁中部在柱头枋上绘一个黄色太阳,中有三足乌一只(封二)。西壁中部上方绘一个白色月亮(图七)。

3.棺床绘画

棺床长3.12、宽1.54米,束腰处用赭红色颜料绘制壸门。棺床中央绘一朵巨大的宝相花,墓主尸骨安置其上,框内四边也绘制宝相花,南、北侧各两朵,东、西侧各一朵(图一八)。

(三)出土器物

随葬器物集中于墓室西南部,有绿釉陶罐、灰陶罐、木俑、串珠、铜钱、铜饰、铜钗、铁丝、墓志等。

绿釉陶罐1件(M1∶5)。直口,方唇,短颈,圆肩,斜腹,平底。胎红色,外施绿釉,内不施釉。口径10.1、腹径18.8、底径9.8、高14.7厘米(图一九、四四∶1)。

灰陶罐6件。根据口部形态,分为直口罐和盘口罐。

陶直口罐5件。均为泥质灰陶。根据大、小可细分为两类。大罐2件。标本M1∶6,直口,圆唇,矮颈,圆肩,腹下斜内收,平底。口径17、腹径28.5、底径15、高28.6厘米(图二〇、四四∶3)。小罐3件。标本M1∶1,直口微侈,圆唇,矮颈,圆肩,腹下斜内收,平底。口径5.6、腹径13.6、底径5.4、高11.4厘米(图二一、四四∶2)。

陶盘口罐1件(M1∶4)。泥质灰陶。盘口,方唇,束颈,溜肩,腹下斜内收,平底微内凹。口径7.5、腹径11.5、底径5.9、高13.4厘米(图二二、四四∶4)。

木俑5件。标本M1∶13,仅余下半身,上部红色,下部着绿色长裙。残高17.2、裙下摆宽5、厚5厘米(图二三~二五、四四∶7)。

标本M1∶20,仅存胸部,木俑着红色衣服,右手紧握于胸前。残高7.7、宽7.5、厚6.1厘米(图二六)。此外还有残木屑数节,大小不一,仅可辨识有一手臂,应是木俑残件。

铜饰10片(M1∶18)。形制基本相同,均呈心形,镂空,有穿孔。长3.5、宽2.5厘米(封底)。

铜钗1件(M1∶15)。整体呈U形。长9、宽1.8厘米(图四四∶5)。

铜钱 5枚(偏为3个号)。标本M1∶8,有“开元通宝”等。直径2.5、穿径0.7厘米(图四四∶8)。

串珠1串(M1∶10)。用铁丝串联10颗直径1.1厘米的蚌珠(图二七)。

此外,在塌落于M1墓室内的杂土中,还采集到琉璃珠2颗。琉璃珠1,绿色,鼓形,有穿孔,外径0.9厘米。琉璃珠2,水滴形,直径2、高2.9厘米。

铁丝3根(M1∶14)。残长7厘米。

墓志1合(M1∶19)。青石质,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盖为盝顶,方形,顶边长33.5、底边长57厘米;志石方形,边长57厘米。盖面顶部阳刻3行9字篆书“唐故赫连君墓志之铭”,棋盘界格。四刹减地刻十二生肖(图二八)。

志石阴刻志文,棋盘界格,楷书,自右向左22竖行,满行22字,共471字(图二九)。

录文如下:

大唐故处士上柱国赫连君及夫人墓志铭并序

君讳山,字思泰,其先盖夏后氏之胄子,曰淳维,迁主北荒。」自冒顿呼韩邪,雄略冠代,尝与汉为敌国,其后或以本族」为姒氏,或从母姓为刘氏。暨乎晋末,夏王挺不代之姿,仗」三尺之剑,驱卒百万,与秦魏争王于中原,倬哉煌煌,傒天」以昌,徽赫天连,因改为赫连氏。公其裔也,子孙支派,今为」太原人。曾祖静,齐冠军大将军,晋州牧。祖弘,隋镇军」大将军,上党太守。父景,皇朝元从,金紫光禄大夫。二」祖堂堂,气雄龟章,王父靡靡,光赫金紫。君以门族,潜龙不」仕。无何,以匈奴大寇边,君投笔而起,裹革从戎,震虩虩声,」雄雄剿夷,毂休侦烽,将军嘉之,奏上柱国而锡功,君遂不」顾而还,归卧青云。所谓赴难而全仁,功成而知止,夫有此」磊砢之节,汩没代尘,而不累声利者,可不伟欤?呜呼!昊天」不傭,群狐告凶,山颓石折,殱此为龙。开元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终于福昌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五。夫人陇西李」氏,汉飞将军广之后,家声祖德,史谍(牒)详载,夫人慤慤淳美,」淑质贞谅,德合于义,行兼于仁,煌煌利贞,宜锡眉寿,享年」八十二,以开元十五年三月八日终于私寝。呜呼!以其年」五月廿四日合葬于晋阳城西四里之原,礼也。嗣子□悌」等毁几灭性,崩号啜血,恐舟壑有易,铲石为铭,曰:」英英硕人,克冠前烈。处不渝礼,还以全节。青云自高,明玉」比洁。夫人邕邕,□(开?)德立功。合葬有礼,□□□□。昊穹。

二 赫连简墓

(一)墓葬形制

M2东南距M1约8米,系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方向220°(图三、三〇)。

墓道开口距地表3米,南部已被破坏。墓道已发掘部分剖面呈长方形,上口长2.4、底部长3.06、宽0.84、最深处距墓道开口1.66米。封门已被破坏,情况不明。

甬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砖砌,券顶。长0.7、宽0.84、残高1.46米,两壁从高1.14米处起券。

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顶遭到严重破坏,推测为四面攒尖顶。墓室东西长2.84、南北宽2.72、残高1.66米,四壁从高1.4米处叠涩内收。墓室底部用条砖齐缝铺砌,条砖长0.34、宽0.16、厚0.06米。墓室北半部为砖砌棺床,东西长2.84、南北宽1.4、高0.24米。棺床上墓主骨架已被破坏,葬式不明。

(二)墓室绘画

墓室四壁及棺床上残存绘画,绘制较赫连山墓粗率,且遭到严重破坏,保存不佳。壁画绘制方法与赫连山墓相似,先在墓壁及棺床上涂抹白灰,然后直接于白灰上绘制轮廓,填色成图。

1.墓壁壁画

墓室四壁以赭红色颜色绘建筑图案,四角各绘一根角柱,东南、西南角柱上绘制一斗三升斗拱,东北、西北角柱与屏风边框融为一体,未绘制斗拱。阑额与柱头枋之间绘补间“人”字拱,拱脚起翘出尖,南壁在甬道门两侧各一朵,“人”字中间填T形构件,东、西壁在南半部各一朵,北壁未绘制。柱头枋上还绘有一层“人”字拱,墓室四角和四壁中央各一朵,拱头以上遭到破坏,结构不明。北壁及东、西壁北半部绘有屏风,共8扇,北壁4扇,东、西壁各2扇。东、西壁南半部绘劳作图。南壁在甬道门两侧绘侍卫图。

侍卫图2幅。绘于南壁甬道门东、西两侧(图三一)。东侧画幅高0.99、宽0.79米,人像高0.83米,西侧画幅高1.02、宽0.83米,人像高0.98米。侍卫均身穿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黑带,斜挂佩剑,脚穿黑靴,面向甬道门,双手举于胸前(持笏?)。东侧侍卫头部残损,躬身屈膝,西侧侍卫头戴黑色幞头,身体直立。

劳作图2幅。分别绘于东、西壁南半部(图三二、三三)。东壁以磨坊为主题,画幅高0.98、宽1.32米。画面中央为方形水井,水井一侧立有提水的桔槔,另一侧放置双层磨盘,此外还绘有两个贮水的陶罐。西壁以庖厨为主题,画幅高1.03、宽1.27米。画面中央为梯形灶台,灶台前面为“凸”字形挡火墙,火门内绘柴薪和火苗,灶台上放置一圆形炊器,灶台后部绘烟囱和炊烟,灶台旁还绘有一圆形陶盆。

屏风画8扇。屏风围在棺床北、东、西三面,北面4扇(图三四),东、西面各2扇,用赭红色颜料绘制边框。从东侧南扇开始,顺序编为第1~8扇(东壁北扇为第2扇,北壁最东扇为第3扇,以此类推)。除第1、8扇空白外,每扇屏风的图案都以一位站立的褒衣男子为中心,人物附近点缀有草木、山石等。

第1扇,高0.92、宽0.52米。未绘制壁画。第2扇,高0.92、宽0.55米。男子头戴方

冠,以簪固之,唇上“八”字须,唇下短须,身穿浅黄色交领袍,腰系带,足蹬高头履,左手微屈执爵,右手扬掌向天,鼻中有祥云仙气飘然冒出。男子左侧绘长有草木的怪石,右侧绘重叠的山峰(图三五)。

第3扇,高0.92、宽0.55米。男子头戴方冠,唇上“八”字须,唇下微须,身穿浅黄色交领袍,足蹬高头履,双手举节。男子左侧绘长有树木的土坡,右侧绘重叠的山峰(图三六)。

第4扇,高0.92、宽0.61米。男子头戴方冠,以簪固之,唇上“八”字须,身穿浅黄色交领袍,腰系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拱于胸前。男子左侧绘低矮的土丘,长有树木,右侧绘高峻的山峰,长有草木,头上绘有多道长短不一的横线,应是表现云气(图三七)。

第5扇,高0.92、宽0.58米。男子头戴方冠,以簪固之,唇上“八”字须,唇下微须,身穿浅黄色交领缺袴袍,外披白麻衣,足蹬高头履,双手抬至胸前,拢于袖中,背负一篓,篓中装物。男子左侧绘隆起的坟丘,右侧绘土坡,此外还绘有数株树木(图三八)。

第6扇,高0.92、宽0.57米。男子面部不清,身穿浅黄色交领袍,腰系带,足蹬高头履,头部低垂,背负成捆的柴薪,手执捆绑柴薪的布带。男子左侧绘有草木,其中一株较高,顶部为莲瓣状,莲瓣上似乎还有物件,已漫漶不清(图三九)。

第7扇,高0.94、宽0.54米。男子头戴方形小冠,唇上“八”字须,唇下微须,身穿浅黄色交领袍,腰系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抬起,似持物。男子左侧绘长有草木的怪石,右侧绘有土丘(图四〇)。

第8扇,高0.94、宽0.54米。未绘制壁画。

2.棺床绘画

M2棺床壁画与M1棺床壁画基本相类。

(三)出土器物

出土陶塔式罐1件、墓志1合。

陶塔式罐1件(M2∶1)。泥质灰陶。鼓腹,平底。口部以下绘黑彩花瓣纹和红彩条带纹。口径7.8、腹径12.2、底径11.1、高20厘米(图四一、四四∶6)。

墓志1合(M2∶2)。青石质,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盖为盝顶,方形,顶边长38.5、底边长54厘米;志石方形,边长54厘米。盖面顶部阳刻3行9字篆书“大唐故赫连君墓志铭”,棋盘界格。四刹减地刻十二生肖(图四二)。

志石阴刻志文,棋盘界格,楷书,自右向左23竖行,满行23字,共482字(图四三)。录文如下:

大唐故处士上柱国吏部常选赫连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简,字知进,其先上党人也。粤若唐虞之有天下也,立」大功者维禹,导天地之气,疏四渎于寰中,建华夏之本,创」九州于寓内,故其后也,赫然以昌,膺代称王,勃然而起,系天」□子,因时命族,曰赫连氏,君即其裔焉。往以从宦汾浒,因」为太原人也。曾祖静,齐冠军大将军,晋州牧。祖弘,隋」镇军大将军,上党守。父景,皇朝元从,金紫光禄大」夫。昔者齐隋发号,二祖倬然。秉风云之志,定帷幄之谋,或」分列岳之宠,或受专城之寄,其英略高断无以加也。于赫」王父,从我唐之初征,翼赞经纶,计如投水,谋定命,」思若有神,屡加锡宠,位至光禄。君传弓剑之业,备仁雅」之风,时参戎旅,勋至上柱国,乃不干禄,恬然自怡。夫立功」于国,忠也;奉亲于家,孝也;隐不违俗,高尚也;贞不矫时,得」真也。夫有此数德而能与代同波,岂不远矣。呜呼,霜露不」留,星岁如电,天何不吊,吉士亡已。以开元九年十二月八」日卒于私第,春秋五十。夫人太原郝氏,辩言知礼,安贞」守顺,恭孝于舅姑,慈义于子侄,于戏!何兰蕙之斯折,匪终」偕老;何人琴之两亡,永隔同好。嗟呼!景龙元年六月廿八」日,享年不永,终于私寝,春秋卅有四。以开元十五年五月」廿四日归葬于先茔,礼也。嗣子万通等崩心泣血,几于灭性,」恐岁月易久,川原有变,刊石崇文,存乎不朽,铭曰:」惟君伊何,硕德洵美。夫人淑慎,光配君子。合葬非旧,礼自」周公。岁月俱逝,泉路永同。

三 结 语

本次发掘的两座壁画墓虽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总体保存较好,且均出土了墓志,为判断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信息。

据墓志可知,赫连山,字思泰,太原人,于开元四年(716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福昌里私第,享年75岁,可推知其生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其妻陇西李氏,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三月八日卒于私寝,享年82岁,可推知其生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小其夫4岁。他们的嗣子为赫连□悌等。赫连简,字知进,于开元九年(721年)十二月八日卒于私第,享年50岁,可推知其生于咸亨三年(672年)。赫连简与赫连山均为赫连景之子,但年龄比其兄小30岁,很可能是异母兄弟。其妻太原郝氏,于景龙元年(707年)六月廿八日卒于私寝,享年34岁,由此推知其生于咸亨五年(674年),小其夫2岁。他们的嗣子为赫连万通等。赫连兄弟出身仕宦之家,但是并未入朝出仕,故曰“处士”,都曾投身军旅,建立战功,“勋至上柱国”,此后“归卧青云”“奉亲于家”,乃至终老。

赫连山、赫连简之父赫连景,为“皇朝元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祖赫连弘,为隋镇军大将军、上党太守。其曾祖赫连静,为北齐冠军大将军、晋州(今山西临汾)牧。根据志文记载,此支赫连氏应是建立了“与秦魏争王于中原”的大夏国赫连氏的后裔,曾居上党(志文称“其先上党人”),后徙太原(志文称“今为太原人”)。1990年7月,太原市金胜村曾出土了赫连仁墓志[1],据志文记载,其为北都祁县人,曾祖名勃,祖名曹,父名威,其妻杜氏,嗣子怀德等,历代姓名、职官等均与赫连山、赫连简一支无涉,说明在北朝时期迁入山西中南部、在隋唐时期定居太原的赫连氏为数不少。除太原地区以外,赫连氏墓志在北朝、隋唐时期其他地区还有一些发现,如北魏赫连悦墓志(葬于洛阳)[2]、北齐赫连迁墓志(葬于邺城)[3]、赫连子悦墓志(葬于邺城)[4]、云荣墓志(葬于邺城)[5]、隋赫连山妃墓志(葬于西安)[6]、唐赫连钦若墓志(葬于洛阳)[7]等。赫连氏在北魏灭夏后的际遇沉浮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8],赫连山、赫连简墓的发现对于推进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此次发掘的两座墓葬纪年明确,均属于盛唐时期,为进一步研究太原地区唐墓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断代参考。墓内均发现了以“树下人物”为题材的屏风壁画以及保存基本完整的棺床壁画,尤其是赫连山墓壁画,是目前所见山西地区保存较好的唐代墓葬壁画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墓葬中出土了木俑等,这在山西地区以往发掘的唐墓中较为少见,有助于更完整地认识墓葬随葬器物的内涵和组合。此外,赫连山墓志提及的“合葬于晋阳城西四里之原”,与近年来经调查所确认的唐代晋阳城的位置相符;“终于福昌里之私第”中的“福昌里”一名,也为研究唐代晋阳城的里坊制补充了资料。

发 掘:周 健 冯 钢 朱海玉 原 江 李爱民

保 护:李在青 刘晚香 刘 俊 高春生 郝月仙

摄 影:陈庆轩 朱海玉

绘 图:原  江 金晓彤

临 摹:姚  庆

拓 印:龙  真

执 笔:周  健 冯  钢

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