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哈贝马斯的唯物主义——理性的重建

2023-03-01 22:00 作者:DivineViolence  | 我要投稿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本身是消极意义的,具有异化的性质。意识形态并非单纯的一个学术理论,而是一种掩盖社会真实之本性的独立的精神产物,其具备消解主体性的异化力量。意识形态总是或者只能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其给予统治阶级合法性,为统治阶级辩护,掩盖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解放性力量。所以,马克思不仅对具体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也对意识形态本身进行批判。

而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形成的结构导致了其具备意识形态的性质。这不是说科学技术等一类理论本身是意识形态,而是指他们在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的客观作用。

而解决科学技术异化的问题,即理性的异化问题,也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主旨。

在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在于组织社会劳动的方式的问题,而通过把价值和艺术整合到科学和理性之中,就有可能消除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而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尔库塞是在理性之外寻找异化的原因。而哈贝马斯认为异化并非人们价值选择的结果,而是科学技术自身的性质所导致的。而科学技术异化的本质在于科学背景下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了“交往”的不合理化。

在哈贝马斯看来,必须要区分劳动和交往的不同。劳动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目的理性活动”,它的结果总是可预测的,是一种强调行动目的,手段,结果的内在一致性的行为。而交往意味着主体间遵循着一套有效性规范,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互,来达到理解的一致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逻辑实证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打着反对形而上学的旗号,否定哲学反思,不再思考认识的社会条件和意义,通过单纯的结构来替代思辨。把认识论变成了纯粹的知识学,其的本质在于把结构置于原始的诗意的开端。进而使得工具理性明显的压倒了交往的价值理性结构,结果就是科学取得了自律。而在这种工具理性的统治下,理性的范围也就被单纯的限制于工具理性之中,导致了人的自我物化,主体间性的结构成为了走向自律的科学的一种逻辑规定的外延。而认识结构也就成为了单纯主体—客体的结构,甚至说, 是客体—客体的结构。

哈贝马斯通过分析把哲学定位于解放性的认识兴趣。即通过自我反思,主体在自我那里被意识到。而实际上,逻辑实证主义也无法说明结构如何体现先验的存在。而只有将认识同解放性的兴趣相联系,也就是说在不受心理化和现代客观主义影响下,才能不被误解。即把认识从单纯的知识论的静观引向社会生活的自我反思,打破了工具性的技术理性对理性范畴的控制,进而使得理性被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实际上人总是提前在场的,规范内涵显然只能在客观的自然中确定。在一切学说之前我们就具有了进入符号构成的生活世界的内在途径,我们必然不能人为的把我们和自然区分开,强迫主体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进行陌生化的自我描述。若主体想在他自己的世界描述出自我,其根本就不需要一种描述的语法。

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活动比单纯的劳动更为优先,换句话说,主体间的关系要高于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只有在彻底的主体间性的得到实现,即认识论所指向的自我反思被自我所意识到时,自然界才能作为主体显现出来,自然界便不像唯心论所想的那样,是人类自身之外的他物,而是主体成为了在物质的强迫性下所被自我认识到的产物。简而言之,使人与物的主客关系通过人与人的主体间被解放,最终达成人与物的主体间性,成为了主体—主体的结构,便完成了唯物主义的闭环。


哈贝马斯的唯物主义——理性的重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