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话:堂兄弟的诸葛瞻诸葛恪中诸葛瞻真的比诸葛恪强吗?
1.论大局:诸葛恪有志向北伐,诸葛瞻是反北伐的苟安派。 “近见
家叔父
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夙夜反侧,所虑如此,故聊疏愚言,以达二、三君子之末。
若一朝陨没,志画不立,贵令来世知我所忧,可思于后耳。
”
“若顺众人之情,怀
偷安
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论魏之终始而以今日遂轻其后,此吾所以长叹息者也!”
-三国志 诸葛恪传
2.论名声才干:诸葛恪真正名满江东的神童,诸葛瞻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天才” 诸葛瞻: 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
三国志 诸葛瞻传
诸葛恪: 少知名。
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评曰:“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
-三国志 诸葛恪传
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
-三国志 诸葛瑾传
诸葛恪年少时,众人奇其英才
-三国志 张承传
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诸葛恪才略博达,器任佐时。
-三国志 吴主五子传
江表传曰:登使侍中胡综作宾友目曰:"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
悌(张悌,出生于236年,诸葛亮去世于234年,诸葛恪252年东兴大胜后被加封丞相 引自建康实录·卷三·吴中下·废帝孙亮》:(东兴之战后)加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
卿家丞相所拔
,常恐不得其死,负
名贤
佑顾。今
以身徇社稷
,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
-襄阳耆旧记
吴书曰:权寝疾,议所付话。
时朝臣咸皆注意於恪
,而孙峻表
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
。…峻以
当今朝臣皆莫及
,遂固保之,乃徵恪。
3.论实际功绩: 诸葛恪: 1.平定山越:三年之内,诸葛恪先后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和预期的完全相同,他将其中壮丁四万余人编入军队,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了其他各位将领。为吴国稳定与军队扩展做出贡献,是历任将领收复山越功绩最为显著,人数最多的。诸葛恪因此被拜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2.东兴大捷: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沉没在水中,死者数万人。韩综过去是吴国的叛将,多次为害吴国,孙权常常痛恨得咬牙切齿,诸葛恪命人送回韩综首级以祭告大帝庙。缴获魏军的车辆、牛马、骡驴等都数以千计,资材器物堆积如山,凯旋而归。魏军死伤者众,对礼制居然也产生影响。魏15万vs吴4万,东吴大胜,战争总兵力为20万左右,是一场大规模作战 3.受召托孤:孙权病卧在床,而太子孙亮年纪还小,讨论可以托付的大臣,群臣都属意于诸葛恪,孙峻认为当今朝臣没有比得上诸葛恪的,坚持担保他,于是就征诸葛恪来建业。孙权下诏将除了杀生大权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诸葛恪。为托孤五大臣之首 4.治理有方:①孙权病重主事期间调整律法,颇得民心 “诸法令有不便者,条列以闻,权辄听之。中外翕然,人怀欢欣。” ②孙权病逝总理朝政: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一除孙权时的弊政。 “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4.常年领兵:诸葛恪请求率兵在庐江皖口屯田。他到皖口后,派轻兵袭击舒县,俘获该县百姓,然后回军。诸葛恪移守柴桑。丞相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5.辅助太子: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向太子孙登待讲道艺,并为宾友,为左辅都尉。支持孙和 诸葛瞻: 1.①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蜀中百姓追思其父,名声显赫而有名无实。无功绩记载→②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无功绩记载→③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无治国功绩记载。→④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反对北伐。 2.绵竹战败: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 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4.论家庭背景(父荫帮助): 诸葛瑾: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担任过海盐县长。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受封吴王,封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孙权称帝,诸葛瑾被拜为大将军、左都护。 诸葛瑾最高官职即大将军,属于文官领武事,本人并不擅长带兵,在武将中低于陆逊,文官中至少有丞相孙邵,顾雍,辅吴将军张昭,(大司马吕范未实际履职,陆逊后也拜丞相)在他之前 诸葛亮基本上在刘备集团加入后一直是首位宰辅,若关羽去世前无法辨别两人身份高低并列第一,而关羽去世后,是毫无置喙的第一人,刘备去世后蜀汉实际的统治者,文武一肩挑,超然所有臣子之上,可以说是“亮即国家”功绩显著,名声斐然,天下皆知。 诸葛恪从父亲获得的帮助远不及诸葛瞻而位高于他,功绩显著于他,有事迹支撑他封侯升官。 他的爵位是自己平定山越挣来的,后来东兴大捷又加封,因为自己有爵位,父亲诸葛瑾的爵位让了弟弟诸葛融,诸葛瞻的爵位是继承的父亲;诸葛恪的职位是从陪侍孙登开始(这个起点跟父亲吴国大臣有关),担任将军,平定山越,受召托孤,东兴大捷,一步步加封,诸葛瞻无功绩,凭借父亲遗泽和驸马身份步步高升。 5.论最高官职: 诸葛恪: 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太傅。托孤大臣之首,文武一肩挑。 诸葛瞻: 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外有姜维,内有黄皓,实际权力与董厥平分。 总结:除了气节,诸葛瞻可以说全方面不如诸葛恪,而诸葛恪性格有问题不能证明气节有问题,无法认为在国家危亡之时不会像自己欣赏提拔的后辈张悌一样以身殉国。诸葛瞻在现在的过高名声正如他生前一般,在父亲的庇护下名过其实,人们记得诸葛瞻殉国,却不会记得黄崇,张遵名臣之后亦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