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所爱,哈佛大学两年,哥伦比亚五年

个人背景:
美本某生物大校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双专业
哈佛医学院两年全职RA经历
GPA:3.6+/4.0
文章:一作二作三作各一篇已发表,一篇一作和两篇co-author在投
申请结果:
Columbia Neurobiology and Behavior (NB&B) PhD,
Weill Cornell Neuro PhD,
WashU DBBS Neuro PhD,
UMich PIBS PhD
一、申请方向的选择
记得当时选择(Early Decision)ED我的本科学校的时候,我便一心想着将来申请医学院的MD/PhD项目。然而,经历大一一年的探索,我才意识到原来医学院和临床方向并不是最适合我的职业方向。那个暑假的我感觉五雷轰顶,突然就迷茫了,将来要做什么呢?庆幸的是,由于我校是个生物大校,无论在临床还是研究方向都有很多资源,于是我尽快选择了全身心投入了research。于是,在大一暑假和大二刚开始,我便同时加入了两个实验室,一个是做分子生物wet lab的Alzheimer’s Disease(阿尔兹海默病)实验室,而另一个则是纯医学影像分析dry lab的Depression(抑郁症)实验室。
在这两个实验室我都遇到了很好的PhD mentor和老板,我的mentor都很在意在教我实验的techniques之外,培养我的研究思路和自主性。渐渐地,我发现我喜欢上了做科研、泡实验室和讨论文献,虽然大部分时间实验都不work,但试过几十次上百次后的小突破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而且实验室的人一起帮你提意见和troubleshoot实验的那种对science的热情和执着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那之后,我就确定了自己一定会申请PhD。
考虑到我本科的研究经历有点两极分化,一个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而另一个是衰老分子神经科学,我一直拿不稳要申请psychology还是biology的PhD。大三的寒假,我通过email套磁到了我现在工作的哈佛老板实验室的暑期科研机会,但因为疫情剥夺了所有本科生进实验室的机会,我就没有办法在大四前定下来。感谢现在的老板在当时就offer我毕业后来这边全职工作的机会,让我在疫情期间吃了颗定心丸。而在哈佛医学院工作两年的经历,除了让我确认自己对science的热爱和在科研方面有了更多长进以外,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了领域里很多的大牛和接触到了更多的研究方向,使得本科毕业的时候不清楚将来研究方向的自己明晰了PhD的研究领域和想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在这两年中找到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跟之前焦虑的自己和解了,接受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花期,无需羡慕他人,走自己的路就好。
二、申请材料的准备
由于我是美本,再加上现在大部分生物类PhD项目已经不考虑GRE了,我便没有考GRE或TOEFL。而对于我来说,申请材料最重要的则是3封推荐信> Publications > CV > GPA。申请初期的焦虑主要来源于我的GPA,因为对于冲刺top neuroscience项目来说,我的GPA可能还是我申请package中的短板,但后期我意识到我有推荐信和文章能够帮我补齐GPA的不完美,毕竟PhD更重要的是科研能力。当然了,如果小伙伴们能在做research的同时保持高GPA就更好了!
我的三封推荐信是来自三个实验室老板:美本的两封和现在哈佛大牛的一封。我很幸运的在毕业后还和本科的两位老板有联系,其中还在和做depression neuroimaging的老板在做一个课题,所以跟这两位老板都有超过四年的交流和接触,拿到了最强推。本科期间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不仅争取到了自己的project,甚至拥有了paper的署名和自己的paper,又很幸运地拿到了毕业加入哈佛医学院大牛实验室的机会。
至于CV,除了一段超过一年半的全职RA经历,我还有本科两个实验室三年的研究经历和一段一年的临床心理实验室的RA经历。有机会去过几个conference,present过poster也给过talk。所以,我的申请package就十分明显是个申请PhD的学生。
三、选校和面试
我大概申请了一共12所学校的相关Neuroscience项目,大概分成三个梯队:冲刺校、能力匹配校和求稳校。因为生物类的PhD项目都是五年起步,我需要去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和项目,就没有选择任何保底校,想着实在不行就明年再战。当然,我不鼓励各位学弟学妹这么冒险!因为真的会焦虑到爆……
生物类PhD是一定要有面试才可能被录取,所以申请交完了就是等面试了。因为我在七月份到九月份的时候套磁过一些教授,其中有Weill Cornell和Princeton的两个教授聊的非常好,而我甚至一度觉得Princeton就是我的女神校,它录了我就一定会去。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来了一共六个面试,其中包括我录取的学校和Princeton、NYU。没想到的是,由于今年申请人数的增加和Neuroscience申请的内卷,康奈尔和哥大两所学校都安排了两轮面试,第一轮线上,然后进了终面就去学校了。我的一月初到二月底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面试,变身空中飞人到处跑,每次到家都累得能倒头睡几天,无奈因为还要上班就只能顶着疲惫去Lab接着干活。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封offer来自UMich,是我和我们lab的另一个tech吃完饭走回实验室的路上接到的program director电话,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学上了。本来满心欢喜地在等普林,但却因为国际生身份和funding不够被拒;就在我即将心灰意冷的时候,哥大的offer来了,而且与此同时还收到了很多面试期间认识的教授的email祝福。就这样,我的申请结束了,而过了几个月后回头看,哥大无论在research还是在就业机会和资源来看都是最好的选择。
四、关于世毕盟
我和世毕盟的缘分要从大二说起了,记得大二的秋天我就让我妈帮我去签约了,然后我在大二的寒假见到了我的培训师会萍姐。现在算来,我们居然认识都快五年了,而我也一直在开玩笑说我是她带的学生里申请最晚的。真心感谢会萍姐和我的mentor在申请季和我做RA期间的所有鼓励和帮助,她们就是我的定心丸,总是在我最焦虑的时候给我最多的安慰。谢谢你们一路陪着我!庆幸在面试期间跟mentor也在UM面基了,而会萍姐虽然也好久没见了,但没关系,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另外,虽然我在这篇总结里并没有具体写我的另一个申请计划,但简单来说就是我本来打算申请JD/PhD joint program的,但在申请的时候决定先拿到PhD学位再说law school的可能性吧。但是,我要点名表扬我的JD培训师倩倩姐!我俩居然还没见过面,但她从我们第一次meeting完就一直是最支持我的人。每次我打退堂鼓的时候,她永远都在做我的拉拉队队长,还会陪我煲电话粥,在我状态特别差的时候给予了超级多的关爱。即使没有申请,但在世毕盟遇到了倩倩姐也是我的幸运!
如今算来,我真的算世毕盟的老学员了,谢谢世毕盟和所有的老师mentor做我过去六年成长的见证者!希望接下来我也可以和世毕盟一起见证更多学弟学妹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