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药小解析

不死药小解析
在山海经中,不死的概念多次提出。海外南经的不死民,大荒南经的不死民,海内西经的不死树,海内经的不死山。甚至还有一些长寿不死的原型概念,比如一些兽:海内北经的犬戎国文马与海外西经的乘黄,都是“乘之寿两千岁”。贵州黔东南也有一种叫做“榜香由”(也叫长寿歌)的古曲,大概讲述了榜香由偷吃天上的豆篓,活了七万九千岁的神话故事。《史记,封禅书》中甚至将“不死药”与三神山连接了起来。《庄子》、《淮南子》、《列仙传》中都记叙了了不死的仙人。
仙人“不死”的概念可分为三种(出自袁珂老师的概念),1. “自烧”参考赤松子的化火登仙。(此处小小的外沿一下,炎帝的大女儿追随赤松子而去)。2. “尸解”参考《列异传》中的黄帝,“山崩不见其尸。3. “兵解”参考《后汉书》中的“以战死为吉利,以病死为不祥”。此兵解相传是从远古“羌人”的观念引入中原。
“不死药”的功效又分为三种:1. 长生不死,2. 升天成仙 3. 世人起死回生。同时又因为不死药的用量不同,或升天或入地。
山海经中的不死药: 不死之药在山海经中只出现了一次,也就是在《海内西经》六巫拿不死药救窫窳的章节,并未记叙不死药的样子与来历。包括郭璞的注解也未提及不死药一事。个人感觉仅凭字面意思可理解的东西,古人并不会深挖。换一个角度,不死药的前一句就是“不死树”,依照常理论之,不死树或许为不死药的原料。但个人持有不同的观点,首先神话不能以常理度之。其次,不死树的位置在开明北,无巧不巧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种“寿木”,寿木之華(也就是寿木的果实)食之长寿。那么如此看来不死药应该就是不死树的果子,是一种天然的产物。在山海经的注解中,郭璞用了大片的段落分析了“不死民”。简而述之,初见“不死”,久而“生羽”。也就是不死民是“羽人”的前一阶段,二者互为升仙的两个阶段。另外在不死树的章节,郭璞认为员丘山也种有不死树,同时员丘山上还有赤泉,饮之不老。或许“食木饮泉”也是古人对于不死最简单的渴望。
附录(上次会议记录的所需要的点):
丈夫国形象:

羌人活动:
拉枯族:

拉祜族的年节,分为过大年、过小年两次。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过小年。大年一般要过5天,从大年 三十(除夕)开始至正月初四结束。年三十以前,所有 分散居住 在田棚、地棚里的人,都要返回村寨,清理居室,打扫寨场,收洗衣物行李和炊具。除夕这天,家家蒸糯米饭、舂糍耙,寨子里碓 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糍耙舂好以后,要先揉成几块小的,分别摆在刀、斧、锄、犁钟等农具上,感激这些生产工具为人们砍树开 地,使粮食获得了丰收。村内住户,各自带上糍粑和猎枪、弓弩到寨边的树林里祭祀山神,祈求山神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护佑,使 谷物丰收,狩猎顺利。太阳快落山时,全家男女老少站在家门 口,面向西方祷告,迎接祖先亡灵回家过年。少数拉祜纳居住的 村寨,年三十这天会在寨外路口悬挂绿树枝叶和竹蔑笆,表明不许外寨人进寨。
有关窫窳(苗族祭祀活动)
由于苗族祭祀活动涉及到巫术,所以大多数不被国家认可,所以也没有记录在案,能查的到只有比较盛大的祭祀活动,如苗族的万盛苗族祭祀大典
万盛苗族祭祀大典分起始坛、请神坛、大祭坛、祭神坛、孝神坛、回神坛6大坛。
起始坛开始时,牛角号长鸣,桶鼓声由小而大。然后牛角号、莽筒长鸣,桶鼓声由小而大。鼓角齐鸣下,万盛苗族祭祀大典幡旗、九黎蚩尤神位神龛、猪牛羊“三牲”茶盘的后面,杨、熊、马、陶、李、王6个苗族姓氏的6位族长(家长),在旗手的带领下出场。然后,奉香手、奉祭人员、奉碗手、芦笙师、斟酒师、旌旗手、仪仗队跟随其后出场。祭祀队伍出场绕场三周后,主祭人员在祭台上按既定安排各就其位,仪仗队列于台下,旌旗手立于祭台两侧。然后,奉香手插香、奉祭人员摆放“刀头”(整块熟肉)、奉碗手摆酒碗。
请神坛是祭祀正式开始。其中一名占卜鬼师以苗族传统习俗形式,打竹卦占卜,为山神安位。同时,告知东南西北各方山神,九黎部落的后代们,将在万盛龙鳞石海举办踩山会,恭请各方山神到位。然后将一只已开叫并鸡冠完整的鸡杀掉祭神,表示谢天谢地。随后,烧钱化纸,请发财酒。鬼师带头叩头作揖,其余族长(家长)、仪仗队等所有人员跟随效仿。程序结束后,芦笙师用事先祭祀过的芦笙吹奏《请神歌》。神歌鬼师同时吟唱:“踩山前夕安神位,黎山老母必先请,随后龙王三太子。上请玉皇大帝,下请四大天王,右请一位人祖爷,左请火炉大将军。七星白马沿天巡,提起宝剑斩妖精。鬼师此施号,急急如律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