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三观 | 宇宙和我有毛线关系?有关系!
人类理解
陪伴你慢慢成为你自己
分享一部比较老的,科普比较细致的宇宙纪录片——PBS出品的《宇宙的构造》。
之前在一篇文章中分享过很多纪录片,这一部也在其中。这部纪录片我刷了两遍,是为了理解灵性资料而看的。一共四集,在bilibili上可看。
不过看过之后,再看这些评论,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后知后觉,假如我在更小的年纪就可以与这样的纪录片相遇,说不定我的人生会有非常不一样的选择,也说不定我就不会去经历那么久的抑郁和那些创痛。
不过,这些年我渐渐发展出的一种观念是:会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一切发生了的都是刚刚好的。
今天分享这部纪录片,也许也正是对某些人来说“刚刚好”。
其实,在灵性成长道路上越走越会发现“频率”的吸引,很多“共时性”的事件总是会被吸引到眼前。比如,最近刚把《海鸥乔纳森》这本书放入待看收藏夹中,昨天发现我常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就在分享这本书。
相关阅读:
存在主义意义疗法 | 这13部纪录片带你走出“无意义困局”,将你拉出焦虑泥潭(建议收藏)
我知道很多人会有意无意地这样想:宇宙怎么样、太阳怎么样跟我有毛线关系?
其实还真的跟你有特别特别密切的关系。就以太阳为例,假如没有太阳每天照常“上班”,你的生命根本都不能存在。
在“宇宙生命的宏大叙事”前,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烦恼——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根本不值一提。
身而为人,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对生命都缺乏敬意,不是单指对人的生命,是对“生命”这个概念、这个现象本身。因此,我们对一些习以为常地东西,一些我们一出生就“生活于其中的”、赖以生存的东西,缺乏感激之情。
比如空气、水、阳光、重力/引力。
然后我们就卷在时间的魔咒中,一面在“时间的囚牢”里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一面又感叹于“生命的脆弱、时间的飞逝”,害怕衰老、死亡。
其实,“时间”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不过是你作为一个人来体验世界的一种机制。“时间”是这个物质实相的游戏规则,但不是全部。至少对生命而言,不是。
除非你以为你的生命,就是这具肉体而已。
第一集 “空间”
宇宙中没有空无一物的空间。
空间是一种时空结构,引力的表现是时空结构的扭曲、凹陷。质量越大的物体引力左右越大。
在微观层面,亚原子粒子的测不准原理展现了“空无一物”的不存在。即使在两片紧密挤在一起的铁片之间,所谓的“真空”都会有粒子迁移。
自大爆炸以来,宇宙仍在加速膨胀。存在某种我们尚不了解的暗能量在不断地填充进来。
第二集 “时间”
爱因斯坦认为没有一个宇宙之内普遍存在的绝对不变的“时间”,也没有单独的时间,时间总和空间联系到一起,叫做“时空”结构。
引力越大的地方,时间的流动越慢。
每个人在自身的体验中的时间也不同,即心理时间不同。
“现在”是一个汇聚宇宙所有可能性进程的的一个时间切片,同时,“现在”这一时刻也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的“现在”可能非常地不同,视角不同则“切片”不同,每一个切片同时跨越过去和未来。
所以,可以说没有过去、未来,只有无数个“此刻”的切片所汇聚而成的可能性。时间是幻象。
熵增原理赋予时间单向性,宇宙大爆炸是熵增的起点。
关于心理时间的体验,我这里有些个人的想法。
根据塞斯等灵性资料,假如我们是一堆不断生灭的次原子粒子,一切由意识创造,那么我们所创造出的不同情绪体验的确会有不同的质地(基本粒子以不同的形式排列组合、以不同振幅呈现出来),也因此,当我们处于极大的压力反应中,被各种负向情绪包裹时,我们的“质量”就比较大,心理时间就会流动得很慢。
第三集“纠缠”
我们了解行星如何绕太阳运行,水波如何在池塘表面传播,球体如何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这些经典力学领域的现象都可以通过精确的公式呈现。
但光的一些不寻常特征引起科学家进一步的探寻。
透过三棱镜观察加热的光,看到的并不是一片彩虹色的混合光,而是颜色明确的不同颜色的束状光。
尼尔斯·波尔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于一些分立的轨道上绕核运行,每个轨道对应一个确定的能量,当原子受热时,电子会从一个轨道突然跃迁到另一轨道,每次跃迁都伴随着能量,以固定波长的光(颜色不同)释放出来。这就是原子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的原因,即“量子跃迁”。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想对现实事件找到一个确定的解释,那么你就会失望。
双缝实验的结果让科学家们试图从波的角度来理解电子的运动进程,薛定谔还给出了描述和计算这种波的公式。
在争议观点中,马克思·波尔提出了一种革新的观点:波不是一种模糊的电子,或者某种已发现的事物,而是一种“概率”。
在任何位置波的强弱可以预测在这个位置出现电子的可能性。这样,电子本身好像成为了一大堆可能性。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电子现在在哪里,只能这样描述:在一个足够小的范围内,我找到它的可能性有多大?
科学家们发现,当抛洒出足够多的电子时,可以用薛定谔的方程式来十分准确地预测出电子会出现的位置的概率,比如:33.1%会落在这里,7.9%会落在那里,等等。
塞斯在资料中讲到过,“存在”就是一大堆可能性的汇聚。所有可能性都已存在,只是我们的意识心选择(或相信)将哪一种带入自己的实相的问题。
同时存在不同的实相(也就是说平行世界),我们在记忆中过去做过的选择依然按照那种可能性在继续下去,因此,没有永逝的过去,未来也早已存在。(可以从物理学的“时间切片”角度来理解)。
宇宙中所有事物都由原子和亚原子粒子构成(根据塞斯资料,实际还有至今科学领域尚未发现的“意识单位”CU's),它们被概率和不确定性约束着。
“自然”符合一种固有的概率论。
爱因斯坦不能接受基本的现实世界在深层是由概率决定的。他说“上帝不掷骰子”。
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支持概率论。因为量子力学方程给了他们力量来预测原子群和微小粒子系统,准确度惊人。
在宏观物质世界,激光、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现代工业领域的“基础”,都基于量子力学方程式。它可以帮工程师们设计微型开关来控制微小电流。
尼尔斯`波尔指出,测量活动会使粒子消失在它本应该在地方,然后出现在你找到它的地方。换句话说,正是测量活动本身使粒子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基于此,现实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可能性”的合集。
根据量子理论方程式做出推论,可以获得“纠缠理论”,即如果两个粒子特性类似且距离够近,它们就会发生纠缠,就算你将两个粒子分开,将它们送往相反的方向,它们依然纠缠。
观测行为对其中之一的影响,也会作用于远距离的另一个。无论相隔多远,两个粒子都可以迅速传递彼此的状态。
爱因斯坦认为这完全是荒谬的,他用“手套”理论来阐释纠缠的粒子,即它们本就像一幅手套,要么左手这只,要么右手这只,不管距离多远,发现右手这只也能知道另一半的一定是左手这只,即粒子的状态已经事先决定好了。
天体物理学博士约翰克劳斯,根据一份文献记载设计出来一套可用于观测的实验装置,来实际证明粒子的状态到底是存在相互纠缠,还是事先就已决定好(它们之间实际不存在任何联系)
不久,法国物理学家阿兰也开启了这项实验。实验结果非常另实验者吃惊,结论证实,爱因斯坦是错的!粒子的纠缠作用的确是真实存在的。那种“幽灵般的相互作用”的确存在。
基于这种理论,一些科学家们开始设想瞬间转移(传输)的可能性。
其实,在各种灵性资料中,都有关于瞬间转移的例证。比如《一个瑜伽行者的传记》中,多次记录了这种“物质身”的瞬间转移。这种现象在神话传说、科幻小说中也屡见不鲜,跨越东西方的不同文明,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反馈。
想来,在潜意识深处,我们是“知道的”。
在南非沿海的金丝雀岛,一群科学家在那里做着相关的实验。科学家安东·左轮格正在尝试利用量子纠缠的原理传送单个微小粒子——光子。
他先是制造出一对纠缠的光子,将其中一个留在拉帕尔玛岛的实验室,将另一个使用激光发送到89公里外的纳利夫岛。然后,制造出第三个光子,让其与拉帕尔玛岛的纠缠粒子发生反应,通过纠缠作用,在远方岛上的纠缠粒子也发生了转变,变得和第三个光子一模一样,就像是传输过来的一样。
基于量子力学正在酝酿中的新应用,除了瞬间传输技术,还有量子计算机。
量子物理学所描述的世界非常违反我们的感官知觉,比如关于“不确定性”,或说是可能性的部分。因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平行时空”理论,也有很多影视作品呈现了这些理论。
关于这部分,灵性资料,如塞斯资料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不只有我们现在以人类身体形式生活于其中的这一物质实相,的确存在着多个实相,每一种可能性都在不同的实相中继续存在的、发展着。过去没有结束,未来也已经存在。
的确可以把我们的“时间”理解成一个“切片”,在这切片上本身包含着所有可能性,也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下就是力量之所在,当下发生的改变,既改变着过去,也改变着未来(如果一定要按线性的顺序来说的话)。也实质上没有前世这一回事,所有的转世都共同存在着,只是在人类的感知的“时间”体验上是“过去”的。
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吸引某些可能性进入物质实相中,因此,塞斯总是告诉我们,我们创造自己的实相。
第四集“大爆炸”
是什么导致大爆炸?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物质分开?
艾伦·古斯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得出一个新结论:存在一种“反斥引力”,从而产生巨大的膨胀。
宇宙中处处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红光,这些无处不在的红光辐射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是大爆炸的残余热量辐射。
宇宙的猛烈膨胀会在辐射中留下痕迹——温度的分布不均。如今,关于宇宙大爆炸起源的这一“暴胀”理论已经被卫星实测证实。格林·维兰金继续发展了“暴涨”理论。
既然暴胀并不是同时结束的,那么总会存在某个空间,其中的暴胀仍然在发生。在这种构想中,大爆炸并非唯一,这意味着宇宙也并非唯一。
我们无法“观测”到多重宇宙,这导致物理学界对基于这种永恒暴胀理论的“多重宇宙”构想反应冷淡。
维兰金说:一旦我说我要告诉他们一些可见范围之外的东西,一些从理论上说无法观测的东西,大多数人都开始失去了兴趣。人们大多认为讨论不能观察到的事物不是科学的态度。
这的确是所谓“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其实不止是科学家群体,人类普遍是这样的。有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会比较执着于感官存在的真实。
我想到一个可以描述和区分基于感官(包括头脑、思维)人群和更信赖直觉、承认“不可知的”“神秘”一面的人群的评价维度——MBTI十六型人格的S和N。
直觉型的人大多是N,而感官型的人大多是S。大家知道MBTI的可以去观察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的。
反正我个人来说,我的N值其实一开始并非强烈偏向的,分布比较居中。最开始接触MBTI 时,我测试是INTJ,后来变为INTP,现在变为INFP了。但我的N值是越来越有偏向性的。
维兰金的俄国同事安德烈·林德没有被吓倒,继续发展了他的观点。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观测结果提供了对“永恒暴涨”理论或者“多重宇宙”支持的证据。
科学家们发现,“膨胀”目前不但没有减缓,而是在加速。所以,空间中存在某种能量,把星系互相推开,让膨胀加速。这种能量被称为暗能量。
当看到这样的结论时候,我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一句话:我们分手在几千劫以前,然而我们一刻也未曾分离。我们终日相对,然而我们从未相遇。
这句话摘自《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这是对我影响非常、非常大的一本书。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候是在2015年,那时还不知道“灵性资料”为何物,也没有接触到过今天推荐的这样的纪录片。
在我的直觉性还未完全开启时,看这本书给了我巨大的冲击——是那种对价值观、世界观的冲击,是对关于当下我所处的世界的一种颠覆性认知。从此我拥有了一种看待生命的全新视角。
经过数学推导,科学家们意外地发现暗能量的“值”非常小,比预想得要小很多。
为什么存在这种“暗能量”,把行星、星系推开,又刚刚好可以让行星、星系及生命形成呢?
答案是无人知晓。
理论预测“数值”和天文学家的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是现今科学面对的巨大奥秘之一。
但如果我们是在多重宇宙的一部分,这一切就都可以解释了。
暗能量值比我们小很多的宇宙会向内塌陷、坍缩,暗能量值比我们大很多的宇宙会膨胀得过快,物质完全没有机会结合,无法形成恒星和行星。
我们之所以存在于这个宇宙,是因为这里暗能量值适宜生命存在。
(是适宜我们所定义的“生命”存在,很多灵性资料一直告诉我们,存在着不同的“存有”,那也是不同种类的生命,和人类现在所认知并定义的生命并不相同。)
物理学家认为,夸克也不是粒子的最小的单位,亚原子粒子可能由一些叫做“弦”的细小震动能量线/环构成,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皆有这种要素构成(弦理论。在赛斯资料里,讲述的基本单位是意识单位CU's。)。
弦理论的公式推演为多重宇宙理论提供了支持。并且,在这种推演中,平行宇宙/时空也必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