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中的僧人姚广孝到底是何许人?


《山河月明》剧中有一僧人角色,戏份不多,但他在胡惟庸淮西功臣一案中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相国寺,他一眼看出了燕王的身份,将身边为躲追捕扮作小沙弥的铁铉引荐给燕王朱棣,最终被朱棣带到太子朱标面前,一纸诉状状告淮西功臣强占土地,霸凌百姓,便有了后面的胡惟庸一案。

这个角色一开始很神秘,没有过多戏份,没有过多介绍,但是他却一直跟着燕王回了南京,见了刘伯温,并对太子和燕王做了评价,他说太子朱标精明老成,是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而对燕王的评价则是燕王现在太年轻,日后如果他不是大明的长城便是大明的祸胎。或许从这时候开始,姚广孝就开始选他心中的皇位继承人了。懿文太子是历史上少有的嫡长贤均占,所以姚广孝对朱标还是认可的。后来燕王就藩北平,姚广孝随之成为燕王朱棣座下一名身披袈裟的谋士。在朱棣起兵靖难之役中,他是主要的策划者,创造了“以一介僧人扭转乾坤”的传奇。姚广孝后来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成祖实录》的编纂。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起了很大作用。
姚广孝,法号道衍,又号独庵老人、逃墟子,是历史上有名的“黑衣宰相”,世人也有称之为“黑袍妖僧” 。姚广孝今江苏苏州人士,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当时的儒释道各家的学术大家都有着不错的关系,本应成为一代高僧,但姚广孝的心思却并不限于此处,他的心在天下朝野。有人是因为压迫而造反,有人是因为大义而造反,而姚广孝两者皆不占,他纯粹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建文帝时期,大肆削藩,迫害藩王,而此时正是姚广孝所要的时机,他劝说朱棣举兵,拿下大明江山。不得不说,姚广孝作为谋士,是成功的。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他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最终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方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最终获胜,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