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复习:当时的精神氛围和各家争论
我们上一次讲到了精神现象学的“实体是主体”这样一个非常出名的表述,这句原话也就是
不仅把真相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而且同样也理解和表述为一个主体
然后这里实际上是出现了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真相(真的东西);
然后第二个概念是主体;
第三个概念是实体。
这样三个概念共同构成了这一整句话。然后我们简单的来说的话,我们就可以说是实体的真相既是实体、也是主体,而在这后面我解释了实体和主体与知识以及存在它们的一个内在的关系。
也就是说,实体性它的一个自身分裂本身就是蕴含了一个直接的知识和这样一个知识直接的存在。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区分绝对者,他其实还并不是实体,绝对者这里更接近的实际上是为了支持的那个东西,也就是存在。
绝对者他因此后面会和认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逻辑学》还是在《精神现象学》当中,一般它们两组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我们看本质论的话就知道绝对者是逻辑学中一个有限的范畴,它后面的一个范畴是实体性范畴。
实际上,在绝对者这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认知和绝对者是外在反思的关系:所以黑格尔他这里会批评一种观点,就是好像认知是一种有限虚假的形式。这样一来,这个形式就会认为它所认知的绝对者,既是真的东西,但又是一个黑夜、一个一切规定都消失了的东西。
那黑格尔他会认为,实际上绝对者自己并不是一座黑夜,这里之所以会认为绝对者是一道黑夜,恰恰是因为认知是有限的,所以“绝对者是黑夜本身”,也是有限认知提出的一个有限虚假的规定,实体是一个自我分裂的过程。这是我们上次最后讲到的很重要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对比了一下黑格尔和浪漫派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浪漫派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本身已经是在近代整个反思哲学的基础上了。这也是为什么黑格尔无论是在1801年的《差别》,还是在1807年的《精神现象学》都会给一个导言,然后在导言里面说明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就是主体性反思哲学。
但我们看到就是在1801年的时候,黑格尔确实自己还有一些浪漫主义的形象,他会认为反思哲学确实完全是虚假的,整个反思是需要被思辨扬弃的。但是在1807年,也就是这一本《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他已经开始意识到反思是不可避免的,而浪漫派的问题就是他误认为的是反思之前还有个直接的实体性的生命,也就是一个完满的没有被区分的本质。
所以在这里当黑格尔在谈
实体性的内部不仅包含着一个普遍者,亦即知识本身的直接性,而且包含着一个存在,亦即知识的对象的直接性
的时候,黑实际上就是要指出真理它并不是没有区分的,它并不是先于一个区分无差异的绝对者;相反,真理它本身是内在有差异的一个整体性的结构,这也就是这个表述的前半句中实体它的重要性所在——真理恰恰是可以区分的。尽管这样一个区分并不能被误解成是“主体外在对立于一个对象”这种意义上的区分,这样一种僵化的对立。
那我们来看后面的内容。黑会谈到当时的一个时代的氛围,这里说,
曾经有人把上帝理解为唯一的一个实体,这个界定激怒了他那个时代。
这其实就是如注释所说的是斯宾诺莎,他那里上帝就是实体,既是人生的自然、又是被创生的自然。而之所以这样的一个看法,实际上也和当时的时代将实体视为自然本身、视为大全这样一种会近乎于泛神论的观点有关。
实际上在黑格尔自己的时代,莱辛就以同样的方式引起了轩然大波,就是雅各比他公开了他和莱辛的对话,然后莱辛认为斯宾诺莎主义是唯一真正的哲学,然后这一点造成了雅各比和当时另外一个启蒙主义者门德尔松之间非常激烈的争端。
然后这样一个争端是影响了整个德国观念论的:因为首先德国观念论在康德以后,包括康德本人,其实在他的早期著作和《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理想里面,它就已经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大全或实在性的整体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而一旦提到一个实在性的整体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斯宾诺莎,他的实体作为大全又是唯一的原则,同时蕴含了一切的样态。
而后面的康德还有后康德哲学家,他们想要有一个一元论的或者说从一个原则出发的体系建构来避免康德的一种多元论或多维度的体系建构,他们自然而然就要寻找到一个统一的原则。
那么,无论是费希特还是早期的谢林,亦或是黑格尔,他们会把这样一个统一的原则就和斯宾诺莎的实体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也意识到了雅各比所说的,就是如果实体直接就是一切样态的话,这样一来有限和无限实际上是直接混淆在了一起。
而黑格尔在耶拿早期,也就是1802年的《自然法以及信仰与支持》里面,实际上是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模型,就是“真正的思辨的无限性,是实体直接包含的样态”。样态虽然是作为有限者在时间性里面实存,但它只是假象。
可是雅各比他当时就会认为,这样的一种读法实际上是会让有限和无限直接交融,从而导致有限者的实在性没有被保住,或者说绝对者的超越性实际上也没有了。
那么,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他实际上也要回避这样的一个困难。费希特实际上就因为在1794年的《知识学》里面把他的第一原则称为绝对自我,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误解。
雅各比他们就会认为费希特则是那里是一个大我,一个宇宙论或形而上学的大我,一个总体性的实在。他把一切小我包含在了自己的大我那里,同时又由于费希特会坚持那是自我或者说那是内在性的行为上去,所以当时很多人就直接误解了,认为费希特他就是一种斯宾诺莎主义,从而认为费希特是泛神论。
这样的泛神论之争非常严重,造成了非常坏的后果,直接导致1800年的时候各方势力——哲学家也好,认识的人也好,他们都和费希特决裂,同时让费希特丢掉了在耶拿大学的教职。
然后黑格尔他又提到了另外一种观点,就是
有人坚持研究意义上的思维,坚持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也就是同一个单纯性或同一个无差别的不动的实体。
实际上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看法和前一个看法的区别就在于,前一个方面,人们的愤怒是因为自我意识,也就是有限的自我意识被被取消了。而像谢林早期就被认为是斯宾诺莎主义者的,他就会反而坚持一个真正普遍性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谢林他的统一哲学一直无法处理有限者的问题,也容易被批判成是一种泛神论的哲学。
这里还会出现第三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是
思维把实体的存在与自己合并,并把直接性或直观活动理解为一种思维。
那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看法实际上就是理智直观,但是我们很难在这里区分到底是费希特式的理智直观,还是谢林式的理智直观,或者我们也并不清楚黑格尔他自己有没有做这样的一种区分。
甚至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就是,这会不会是黑格尔在耶拿早期所谓的先验直观,也就是他在1800年到1803年提出的一种把握绝对者的方式,那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样一种把握方式它仍然会强调是思维去把握实体,但是是通过合一的方式,也就是把直接把直观活动本身理解成了一种思维,然后通过直观活动去直观实体、直观绝对者的根据,这样一来,就把有限和无限合并在了一起。
而黑格尔认为,这样一种的理智直观它会不会变成僵化的单纯性,也就是说,会不会只是变成了抽象的设定的一个概念,比如实体这样的一个概念,然后无法再用分解的方式去展开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种僵化的单纯性自然也就会造成理智直观堕落,它无法真正去把握现实的实体性。所以这样还是一种不现实的呈现方式、不现实的陈述或展示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就短短的这样一句话,黑格尔他实际上就批评了他同时代几种错误的展示同一个本源的方式、展示同一个绝对者或展示同一个原则的方式——这几种方式实际上都想达到真正的哲学,但由于展示方式的缺陷,我们这里可以说是一种认识论上的缺乏反思而无法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活生生的实体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就其真理而言是一个主体,或者换个同样意思的说法,这个存在就其真理而言是一个现实的东西,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是一个自己设定自己的运动,或者说一个以自身为中介而转变为另一个东西的活动。
他现在就将侧重点转换到了主体这一方面:上面谈实体的时候,他就通过实体这样一个概念联系到了斯宾诺莎以及相应的哲学(这是我刚介绍过的他同时代的哲学),那现在就涉及到主体性方面的问题。
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是康德他带来了整个近代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要理解黑格尔这里谈的主体实际上并不是康德式的先验主体,我们不能外在的硬把康德式的先验主体去和之前讲到的实体凑在一起,这里说到
活生生的实体是一个存在,就其真理而言是一个主体,
那我们就很明显可以看到这里存在的用法就和康德的不一样了。
因为康德的存在,要么是和设定联系在一起,所谓设定的意思就是直接被给出,要么是和物自体,也就是和自在存在联系在一起,那很明显这里讲的活生生的实体是一个存在。就既不是康德意义上的一个绝对设定意义上的存在,也不是一个物自体意义上的不可知的存在,而康德更不会认为这样的存在也就是活生生的实体,它就其真理而言是一个主体。
这对康德来说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不如说康德是反过来是用先验主体性的架构来决定了什么是实体这样一个范畴,同时也规定了什么是存在,所以黑格尔这里的思路是完全不同于康德哲学呢。这里后半句就换了一个同样的表述
这的存在就其真理而言是一个现实的东西。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是一个自己设定自己的活动,或者说一个以自己为中介而转变为另一个东西的活动。
这里就出现了一系列后康德哲学的范畴,例如现实。之后“实体自己设定自己”这里的设定,实际上就也是费希特用过的设定,以自己为中介而转变为另一个东西的活动。
那我们现在要理解这一句话,
既要把真理把握为实体,也要把真理把握为主体
这一句话实际上是展开了之前已经掌握的前半句,就是实体性包含了一个直接的分裂——或者说实体就是一个直接自我分裂的结构。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就是“实体直接分裂成了知识和知识的存在”,我们才能理解它为什么“就其实真理而言是主体”,或者说它能够转变成一个主体。
因为实体它作为分裂的结果,它是直接分裂成了知识与存在的话,那么知识和存在原初地就处在一个相互中介的关系,但是由于知识和存在就是实体性自己分裂出来的结构,所以说二者的相互中介又是实体的自身中介;也就是说知识和存在它们二者的一个相互关系,实际上就是实体它自我分裂成两项以后又把两项聚拢在一起的这样一个自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