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5.阴阳应象大论(1)


阳气生则阴能长,阴虚不只是仅仅滋阴,还要养气。

寒气在上则气不散,所以腹胀。热气在下则谷不化,所以会拉肚子。肾阳主升清别浊,司二便。

清阳为天,天气下为雨;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此为人体阴升阳降。阳气走表固阴,阴走五脏为里。四肢是动的,为阳。所以清阳实之。
浊阴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里的,胆汁,胃液,五谷化生,三焦油网,膀胱尿液。六腑内化,故浊阴归之。

水寒而静,所以为阴;火热而燥,所以为阳。
气惟散布,所以是阳;味从形,所以为阴。
形食味故味归形,气守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化生精故精归化。
所以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
故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
阳为气,气厚者为纯阳;阴为味,味厚者味纯阴。故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阳气炎上,故气厚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通泄;气薄为阳少,故汗出。发泄=汗出也。

火之壮者,壮已必衰;火之少者,少已则壮。
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少火滋气,故云气食少火。
气得壮火则耗散;以少火益气,故气得少火则生长。

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阴。

寒则卫气不利,故形伤;热则荣气内消,故伤气。虽阴成形,阳化气,一过其节,则形气被伤。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
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风木,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五行生寒暑燥湿风五气。
人有五脏,化五气,喜怒悲忧恐。肝=怒,心=喜,脾=思,肺=忧,肾=恐,五志
喜怒伤气,喜怒之所生,皆生于其,故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寒暑之所胜,皆胜于形,故寒暑伤形。
细而言者,热伤于气,寒伤于形。
怒则气上,喜则气下。暴卒气上则伤阴,暴卒气下则伤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