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幸福的拉扎罗》:失意的圣人,诗意的神谕

2018-10-17 01:24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现在我要给你讲个故事,关于一匹狼的故事。这是一匹老态龙钟的狼他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他无法抓住任何猎物,所以狼群把他赶了出来。那匹老狼接近了人类的处住所,偷走牲畜、母鸡、羔羊——他饿了。人类试图杀掉他,但他们做不到,他们只能在每夜值班轮守,他们做了许多难以察觉的陷阱、绳索。人类很讨厌这匹狼,他们觉得他凶残而强壮。他们并不知道,他只是一只衰老而虚弱的狼。

这件事传到了一个圣人的耳朵里,他拥有与动物交谈的能力。人们尊敬他,服从他,于是人们去找圣人。圣人接受了人们请求他和狼进行和平谈判的要求,于是他出发去寻找那一匹狼。圣人一路长途跋涉,他走啊走啊,冬天也降临了。圣人筋疲力尽,他又冷又饿,却仍然找不到狼的踪影。他不知道的是,狼也饿了,而且它已经跟踪上圣人很久了。终于有一天圣人倒下了。他倒在雪地上,狼也终于现身了。

狼慢慢地,一边龇牙咧嘴,一边向他靠近。正当狼准备要吃掉他的时候,狼闻到了一股气息。这一股他从未闻到过的味道阻止了他。他又嗅了嗅,那是什么味道?——一个好人的气味。

生活在Inviolata这座世外村居的年轻农民拉扎罗,内心单纯善良,勤勤恳恳地做着忙不尽的活碌。这座村居的所有农民都是侯爵夫人的佃农,他们丝毫不知文明发展的进程,只知道自己要努力工作还债。侯爵夫人的儿子坦克雷迪正值骄横跋扈的叛逆期,他与家人来此度假,却意外地和拉扎罗成为了挚交。他自导自演了一出绑架案,仅仅出于玩乐的目的。但拉扎罗却在寻找他的过程中跌下了悬崖,就此长眠。

再次睁开眼睛的拉扎罗,急忙回到村里,却发现村里的人都已经搬到了城里,只留下尘封已久的家具和布满灰尘的阳光。拉扎罗跋涉着来到城里,已是落雪的寒冬他依旧穿着白衣短衫。当村民们再次见到他时,都不敢相信,以为是鬼魂,拜倒在他脚下。然而拉扎罗却再也无法融入他们,他无法在这个城市里、在这群人里生活下去。他只能默默远离,在塑料做的常青树下黯然流泪……

《幸福的拉扎罗》海报

 

本片由阿莉切·洛尔瓦彻(Alice Rohrwacher)执导,获得今年戛纳金棕榈提名和最佳剧本。舒缓安逸的影调与奇幻忧郁的故事,使得这部影片备受好评。洛尔瓦彻作为女性导演的敏感细致和对意大利农村的熟稔,赋予了这部影片独有的诗情画意和细腻:明亮而不灼热的阳光,摇曳而不晃动的烟草叶,清澈而不冰冷的溪水,广袤而不荒芜的山脊背……

在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见到了拉扎罗。他有着坚实的肩膀和温柔的内心,他的嘴角永远微微上扬,他的双臂永远向下悬垂,他走路会屈膝,却一直挺直着腰板,他似乎始终在受着使唤,却总是比他周围的人更高尚。拉扎罗的眼眸清亮澄澈,他看着自己不理解的一切,却从不困惑、从不埋怨。但在他经历了种种之后,他垂下了晶莹的泪珠。

——有人说,《幸福的拉扎罗》将为电影史提供又一个经典的银幕人物形象,就像耶稣、摩西、穆罕穆德、释迦牟尼:一个受难的圣人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是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揭示人类现代文明劣核的启示者形象。

整部影片用十分诗意的方式完成了对这个神话寓言故事的讲述。首先,洛尔瓦彻选用了复古的16mm胶片进行拍摄,你甚至能够发现景框边缘的弧形。这种胶片的选取也正和故事中遗世独立的村庄、和声讨工业文明的主题相契合,形成了一种故事、形式与思想的互文。其次,洛尔瓦彻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持拍摄方法营造出纪实感,也是为了在影片前半段表现出村民生活的淳朴、后半段表现出村民生活的艰难。而这种纪实感又和整个故事的奇幻性质产生了互动,深化了电影文本。影片常用冷涩的硬切打断情感的抒发,似乎在警戒着人们不要耽溺于其中;却又常用长镜头推近人物内心,去展现他心中的所思所想,那种连读不断地在时间两端摇摆的画面,最能让人动容:所谓的“到乡翻似烂柯人”。皑皑白雪、萋萋芳草、层层叶浪、缕缕阳光、莹莹泪珠都在镜头的捕捉下映入心镜;而低回转响的风声、凄哀惨厉的狼嗥和教堂深处的钟磬音也都被披上了诗意的轻纱,肆意飘摇。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这部影片的标题:《幸福的拉扎罗》。拉扎罗是幸福的吗?他受苦受难,任劳任怨,载饥载渴,却永远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与接纳,他怎么会是幸福的呢?或许是因为他单纯的的善良吧。或许是因为他超脱于这个世界吧。

这是一位失意的圣人,他带来的是一则诗意的神谕。


《幸福的拉扎罗》:失意的圣人,诗意的神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