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风云 第二十五章 没有成功的政变
彭城王刘义康,因为太过于猖狂,被发贬到豫章。刘义康在中书省停留了十几天,最后不得不要上船去豫章。送行的那一天,刘义隆念及往日恩情,不禁流下了眼泪;慧琳道人安慰刘义康:这次被贬,是因为你读书不太多,不懂得朝廷规矩,等到了江州,应当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刘义康到了江州,刘义隆任命征虏司马萧斌为豫章太守,表面上是协助刘义康处理政务,实际上是在刘义康身边安排了一颗棋子,将他的权力架空。但是刘义隆还是给了刘义康一些优惠,比如说刘义康的亲信全部和他到了豫章,朝廷中有什么大事,都会通知刘义康。
但即使如此,朝中要求处死刘义康的呼声依然高涨。刘义隆左右为难,眼见着刘义康的脑袋要上江州法场了,一场宴会却让刘义隆改变了心思。
有一天,刘义隆请自己的亲戚会稽公主喝酒吃饭。酒过三巡,公主突然一下子就跪下了,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抽噎。刘义隆很是不解:“妹妹,你这是在哭什么呢?”
会稽公主回答道:“车子(指刘义康)今年必然不会被皇上所容纳,难逃一死,但如今我在此请命,请求他免于一死。”
刘义隆十分心疼,便指着蒋山(刘裕的坟墓所在)发誓说:“我不会杀了他的。如果我违反了誓言,便是对不起我的父亲。”
言毕,他还将这次宴饮所剩下的酒打包起来送给刘义康,以表示兄弟之情还在。也正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刘义康得以再苟活数年。
但刘义康毕竟是囚犯,看押起来不得大意。刘义康一到贬所,刘义隆就让龙骧将军萧承之带兵防守。不杀是一回事,但是羁押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有个叫扶令育的大臣不合时宜地上表。他对刘义隆唠唠叨叨了一大堆,大意是说:“之前西汉淮南王刘长在贬谪的路上死掉了,让汉文帝背上了杀弟弟的恶名。如今的情况也十分相似,所以臣请求将刘义康召回京师,使兄弟之间重归于和睦。臣要是说错了话,甘愿受戮。”(昔袁盎谏汉文帝曰:“淮南王若道路遇霜露死,陛下有杀弟之名。”文帝不用,追悔无及。彭城王义康,先朝之爱子,陛下之次弟,若有迷谬之愆,正可数之以善恶,导之以义方,奈何信疑似之嫌,一旦黜削,远送南垂!草莱黔首,皆为陛下痛之。庐陵往事,足为龟鉴。恐义康年穷命尽,奄忽于南,臣虽微贱,窃为陛下羞之。陛下徒知恶枝之宜伐,岂知伐枝之伤树!伏愿亟召义康返于京甸,兄弟协和,君臣辑睦,则四海之望塞,多言之路绝矣。何必司徒公、扬州牧然后可以置彭城王哉!若臣所言于国为非,请伏重诛以谢陛下。)
刘义隆很不高兴。我们俩有兄弟之情,所以我才不杀他,但他毕竟是想要政变夺位的人,是罪不可赦的政治犯,又怎么能够轻易释放!
刘义隆一看,这人居然还写了什么“如果自己说的不对,就把自己处死”这样的话。好!既然你这么想死,那我就送你去死吧。他马上把扶令育送进了建康的大牢,不久之后处死。
刘义康到了豫章之后,在那里安安分分地坐牢,他自己的心灵是平静了,对于权力纷争几乎是不感兴趣了。可是,事不遂人愿,他的附庸者又把他拖进了一场更大的政治纷争。
对他来说,这就好如一句话: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这事的始作俑者,是员外散骑侍郎孔熙先。
孔熙先博学多才,有远大的志向,无奈却只担当了这样一个小官,无法体现出自己真正的才干。孔熙先就寻思要找一个人来,在自己的仕途上帮忙一把。
不用想你也应该猜到了,他找的是刘义康。刘义康还没有被贬的时候,孔熙先的父亲孔默之担任广州刺史。孔默之在广州刺史任上贪赃获罪,刘义康为他开脱,这才免过一罚。所以说刘义康对孔家是有大恩的。
可是无奈天有不测风云,刘义康犯事被贬到了豫章。孔熙先坚信刘义康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就在暗地里与刘义康保持着联系。孔熙先在路上捡到了一本谶书,他看了一眼,便感到如获至宝。
那书上到底写了什么?它说:刘义隆一定会因为一些非自然原因死亡,之后就会发生骨肉相残的事情,而最后的皇帝会来自江州。这是什么?支持自己去搞政变的内容啊!
孔熙先很快便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个政变的计划:发动政变,干掉皇帝,他再扶持刘义康上台,这样就可以大富大贵了!
太棒了,现在就开始拉拢同伙!
他看中了后军长史范晔。
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才气必定是少不了的,但是他的品行不太好,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鄙视。他也因此与十分郁郁不得志,整天在一边感叹自己的才华被人所轻视。
吏部尚书何尚之对刘义隆提醒说:“范晔这个人思绪不太正经,请将他出调到广州当刺史,以绝后患。倘若日后发生什么不测之事,这就对国家不利了。”
刘义隆那时刚刚把刘湛给杀掉,他就摇摇头说:“刚刚杀掉刘湛,如今又要把范晔给贬谪掉,后人就会说我们不能容得下人才,说我只是个只听得进馋言的君主。况且,就算他想造反,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刘义隆就暂时放过了范晔。
这时,孔熙先找到了范晔。
孔熙先先用口信将范晔邀请到家中,接着使出了金钱的诱惑——每天与他在家里赌博。孔熙先为了留住这么一位大才子,每次赌的时候都故意输掉一点,让范晔有下次再来的意图。
范晔一看这里既有钱可以赚,又可以与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人交往,就与孔熙先结为了好友。孔熙先一看时机已到就在范晔一次酒醉之后,对范晔灌输自己的“革命思想”:
大将军刘义康英明善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而如今却发贬豫章,使得群情激奋。我受先帝(刘裕)的顾命,我一定要以死报大将军的恩德!
如今大家人情汹汹(不见得),天意也降于凡间(指江州将出天子),这是命运的眷顾,机会万不可失。如果可以顺应上天的意志,结交英勇的死士,内外响应,在宫中发动政变,然后就可以清除异己,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不才,愿以身邀请您一同举事,事后如果成功,则您的地位就在我之上,不知您意向如何?
范晔惊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孔熙先会有这样的惊天想法。他还没有缓过神来,孔熙先继续说:
如今大将军之于圣上,就如同毛玠之于于曹操、张温之于孙权。近来殷景仁一开口,刘湛就被拉上了刑场,这么多了如此严重,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一定会被类似殷景仁的这类小人给杀掉。要是大将军无动于衷,之后必然会难免遇难。如今你我联合,建立不世之功勋,如同探囊取物,现在送大将军上位的机会仅此一次,你难道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它流走吗?
范晔稍稍动心了。
但是造反毕竟是一门大买卖,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所以还是得要好好考虑。
孔熙先见自己的计谋要成功了,连忙在一旁煽风点火:
你有这么横溢的才华,却不能得到重用。你岂不知那些王公贵族,都视你为猪狗!为这样的人而死,还有什么意义?!
一语中的,这句话一下子激怒了范晔。他拍案而起,可过了好久也没说出一句话,他本想大骂几句,却担心隔墙有耳,还是又坐下了,在那里生闷气。良久,他对孔熙先说:“我和你造反。”
范晔深知,自己与孔熙先无论如何是掀不起什么大风浪的,可是他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于是所以自打定谋反的计划开始,他就积极向朝中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伸出橄榄枝。
比如记室参军谢综、谢述;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丹扬尹徐湛之、道士法略、尼姑法静等人因为之前与刘义康有所往来而被贬谪,现在在范晔的邀请之下都聚集了起来。他们或在建康与豫章之间联系,有的在朝中拉拢势力,形成了以一个以范晔为首的小团体。
更令范晔狂喜的是,法静的妹夫许曜在台城(内城)中领兵巡逻,这时也同意加入,这让政变的团体有了武装力量。范晔欣喜之余,向参加政变的人迷惑说:天象显示江州要出天子,所以大家今日的目标便是要铲除刘义隆的腐败统治,迎接彭城王登上大宝。
范晔听说刘义隆不久会在武帐冈聚集宴饮,所以就打算在这一天作乱,发动政变。
政变前一夜。
孔熙先让其弟孔休先写檄文,又假传刘义康的诏书,对政变群众进行了思想动员:大臣赵伯符起兵攻入皇宫,要杀掉皇帝。我们要杀入皇宫,诛杀贼党。接着奉彭城王刘义康登上帝位,我们就可以永生大富大贵了。
当日。
刘义隆在武帐冈设宴,范晔、许曜在也在参加之列。许曜在刘义隆一边侍奉,只等范晔以摔杯为号,就可以把刘义隆干掉了。
计划很完美,但是第一步范晔就怂了。他毕竟还是个文人,杀人一类的事还是没有做过,因此当他感受到刘义隆身上的那种帝王的威严气势的时候,他有些迟疑了:这次行动真的可以成功吗?
许曜的手已经按在了刀把上,直等范晔一声令下就开始行动。他不断的向范晔使眼色,可是范晔最后还是放弃了在席上对刘义隆的刺杀行动。他用眼神示意:需要计划有变,行动延后。
范晔的行动就此宣告了失败。徐羡之当时也在宴席上,看见范晔那样畏畏缩缩的样子,心中也对这次政变能否成功埋下了一个问号。但徐羡之并不是十分坚定的政变一派,他发觉范晔这次不行动,将来消息走漏,必定会被刘义隆所知道,到时候连自己也会受到牵连。
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与光明的前途,徐湛之在范晔准备下一次行动之前就倒向了刘义隆那边,他把今天应该发生的政变一五一十地就讲给了刘义隆听。刘义隆听后大惊,他安抚徐羡之依旧回去,为自己取一些铁证回来,好对范晔等人治罪。
不久,徐献之就送来了范晔等人伪造的诏书以及檄文。刘义隆当即对他们实施抓捕,当夜抓获了孔熙先及范晔一伙,押送到皇宫进行审问。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孔熙先显得十分镇定,他耐心地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范晔还想抵赖,刘义隆大声呵斥他说:“孔熙先都已经认罪伏法,你在还在这边抵什么赖?!”范晔一看到自己亲笔书写的假诏书,也就招了。
两人及其同党自然是下狱了,这时候就体现出两人的风度差异了。孔熙先每天很镇定,对于自己的命运有清楚的认知;而范晔每天居然还扒着窗向外边看,希望有朝一日会大赦放自己出狱。狱吏见他这么想出去,就屡屡用一些话来刺激他,比如“皇上还要再关你十年”。范晔的心情一下子大起大落。就连孔熙先都开始鄙视他了:“你往日英姿勃发,现在又做这一副一惊一诧的怕死的样子,算什么人?你难道不知道,弑君是肯定没有活路的吗?”
元嘉二十二年(445),范晔以及孔熙先一帮反贼被押往集市行刑。行刑前,孔熙先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刘义隆都对他的才能感到惋惜,让人安慰他说:卿等有才华而屈居下位,这是我的过错。
又对前吏部尚书何尚之说:“孔熙先年将三十,却只是一个散骑侍郎,他怎么会不谋反?”算是对孔熙先才华的一面予以了肯定。
孔熙先只是谢恩,还把自己的谶文送给了刘义隆:“皇上一定要好好提防骨肉相残的事情,如果它应验了,我在九泉之下都会伤心的。”说完之后就从容就义了。
孔熙先虽然谋反,但死的态度还是可以的。
范晔就不同了,他在狱中时常自比嵇康等人,但一上刑场,特别是见到亲人之后,就哭啼不止了。他在一片悲痛中被处死。
范晔死后,人们抄他的家,发现他自己家中家财万贯,而母亲、弟子、叔父等人,却只能保持基本的温饱而已。刘义隆在听闻之后也是万分愤怒,没有对范晔有丝毫的惋惜之情。
哦,对了,还有一个刘义康。
刘义康这回可真的算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了,刘义康虽然没有实质性地参加谋反,但是由于事成之后最大的受益人是他,因而也受到了牵连。
有司弹劾刘义康。十二月十三日,废刘义康为庶人,贬到安成郡,以宁朔将军沈邵以重兵把守。刘义康从此一跌到底,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任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