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立项关键的15分钟,宋文骢有备而来,最终研制出国产三代机
1982年,歼-7C总师宋文骢(cōng)应邀参加新机型的方案评审会,他当场争取到的15分钟,为歼-10能否立项争取到了关键机会,“中国人的争气机”由此开始争取申请“准生证”。

宋文骢,193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作为家长长子,父母给予了殷切期望,取小名叫“泰斗”,没想到这个小名在以后成了现实。
1954年,宋文骢考入哈军工,成为空军工程系飞机于发动机专业的一名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112厂,参与东风113号歼击机项目的设计工作。
后来,宋文骢进入沈阳飞机研究所,成为我国先进气动布局技术的开创者。

我国第一架超声速歼击机(歼-8)方案论证中,他带着团队不眠不休,进行了20多种形状参数组合的新机方案研究,并且结合我国当时情况,提出“单发”、“双发”两个方案。
最终,他完成了“双发歼-8”飞机的作战使用分析、多种参数研究,以及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为我国从仿制到自主设计提供了重要贡献。

经历特殊10年和“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国际科工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变:国外的第三代战机已经开始装备部队,而我们二代机水平都没有达到,整整落后一代半。
那时,宋文骢已经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的总设计师,他敏锐地收集信息,做好了预研准备。他提前布局,大量的风洞试验、计算分析、总体设计方案,为以后快速研制二代机做好了充分准备。

1980年,第二代战机——歼-7C正式立项,宋文骢担任总设计师,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防制,必须结合我国的工业水平,走自己的路。在他的主持下,611所出色地歼-7C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的全过程。
这期间也宋总也没有顾得上歇一口气,虽然歼-7C已经已经搞出来了,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代差让他寝食难安,他在彼时已经初步构思好第三代机的设计构想。

1982年2月,宋总应邀参加一个新机研制的方案评审会, 与会的专家预期探讨世界歼击机的现状、飞机空中格斗能力、鸭式气动布局等新概念。早有准备的宋总争取到了15分钟的发言机会,就给现场的专家和代表们做了精彩的论述。
也就是这15分钟,让在场的决策专家和将军们确定了未来的战机规划,这就是以后的“歼-10”。当然过程还是十分曲折的,并不是宋总口才好,实际上,了解历史的你应该知道,那时整个航空工业并不理想,人才流失严重。以后的“歼-20”总师杨伟都准备出国了,被宋总给留了下来。

随后两年时间里,宋总进一步明确设计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和评审,“歼-10”因为“符合工业水平”被接纳立项,但是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战机必须足够可靠;
第二,必须带出经验丰富的团队;
第三,必须带动军工制造发展;

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从今天看来要求并不高,但是经历过“东风系列”后续机型不断拔高直至下马的经历,以及动荡不安年代的冲击,加上经济大潮下的吸引力,尤其是“造不如买”的思维影响,自主研制、稳固团队和带动产业发展并不容易。
但是,为了实现多年的“争气机”梦想,宋总及团队向有关部门立下军令状。1986年,歼-10项目正式列为重点项目,宋总担任总师。

决心下了,后面就是技术和管理的事情。研发管理上,宋总始终坚持全机各系统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整体一盘棋,所有子系统必须进过总体设计综合;全过程、分阶段经过科学试验后优化迭代……
歼-10研制过程,也是我国航空工业不断突破和迈向新目标的过程:国内从未涉及过腹部进气道;独一无二水泡式座舱;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和铁鸟试验台(歼-20总师杨伟到611所后,逐步成长后负责这两项工作);国内第一个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动态模拟综合试验台……

其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90年代的先进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自主研发的过程艰难不必多说,1992年,歼-10研发中遇到重大问题,起落架反复调试失败,求助于国内其他院所也未能解决。最后,团队只好求助国外某公司,洋专家过来看了一眼就不停地摇头说道:“你们技术不行,你们方案不行,你们团队更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搞不出来。”

宋总忍着被嘲讽,虚心地问:“你们是否有好的解决办法?需要多少钱?”
洋专家更是傲慢:“世界上许多商用、军用起落架都是我们设计生产的,只要你们出钱,我们可以考虑给你们排期设计。”然后比划了一下数字。
宋总看出来数字就问:“26.5万美元?”

洋专家哈哈大笑:“宋总真爱开玩笑,265万美元评审费,加上设计和装机零件费用至少得要1100万美元……要时需要就尽早决定,要不然排期也要好几年。”
宋总摇摇头,心想:“我们哪里能承担这笔费用,即使有,也不能这样花出去。”于是就和洋专家不欢而散,也下定决心一定要争口气,早日把起落架搞出来。
宋总一行立即入驻工厂,和子系统团体一起不断采集试验数据,然后不断修证,历经半年时间,起落架震荡试验终于取得圆满成功,最终顺利装配到歼-10上。

大家一算账,整个起落架项目研制费用只用了28万元,这个数目一对比,大家喜出望外。
当然,歼-10研制过程中的困难不止如此,自主研发,经费不够等等问题都始终围绕在研发团队周围。一路磕磕绊绊,硬是咬着牙把飞机给造出了。
1998年3月23日,歼-10迎来了首飞。宋总走到试飞员雷强面前,握手他的手说“你放心,飞机肯定不会出问题!”

合作多年的雷强信心满满地说:“宋总,你也放心,如果真的,一旦碰到了不想碰到的问题,只要飞机不是马上爆炸,就是摔,我也想办法摔到跑道上!”
在场的人员听了忍不住掉下泪水,总师与试飞员那必须是过命的信任与理解。宋总站在人群中,看着雷强操控着歼-10在空中按照既定科目做各种动作,百感交集,紧紧地攥住双手。

飞机平稳降落后,雷强紧紧地抱住宋总,两人泣不成声,哭了好久。雷强没顾得上抹泪,向宋总敬了个礼,哽咽说道:“宋总,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啊!”这一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宋老当众宣布:“歼10成功首飞之日,就是我的生日!”68岁的他破例喝了很多酒,在成都郊区的小饭馆里唱起了最爱的歌曲。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歼-10”飞机,有很多照片里机身都贴着黄色的补丁,这实际上是新换的部件尚未蒙皮,每一个补丁就代表着一次改进。
歼-10的试飞单有上万张,每一个试飞单都有明确的试飞科目,也就是说他们进行了上万次试飞和改进。
在试飞和研制团队的努力下,歼-10于2003年正式交付,列装部队,此后几年不断改进,终于成为国产的“争气机”。

由于宋文骢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歼-10研制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为其他航空装备提供技术支持,带动航空工业的发展,为下一代战机奠定坚实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诸如歼-20总师杨伟这样的综合人才,成为国之栋梁。
宋文骢半个世纪从事航空事业,历经风雨,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总设计师,他没有吃过洋面包,但是他是真正打过仗的总师,饱受战争洗礼,受够了在抗美援朝中没有制空权的窝囊气。

宋文骢当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2016年3月22日,就在歼-10飞机18岁生日到来之际,宋总走了,叮嘱后人的那句话始终激烈着后辈:“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杨伟感慨地说:“我觉得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一架飞机上,而是在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上。”
2021年,石家庄飞行学院的学员开始飞上歼-10,这些“00后”飞行员,毕业就是三代机的战斗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科工力量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