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6.阴阳离合论.
未出地者,处阴之中,曰阴处。以阴居阴,曰阴中之阴。 形动出者,是为阳。以阳居阴,曰阴中之阳。 阳施正气,万物方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
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
天地阴阳,虽不可胜数,在于人形之用者,则数可知。
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曰大明。广,是大也。心脏在南,故前边叫广明,后背叫太冲。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叫太冲。 肾脏为阴,膀胱腑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所以少阴之上,为
足太阳膀胱经。根起于足小指外侧至阴穴,结束于命门
。以太阳居少阴之地,叫阴中之阳。
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则中身之上属于广明
,广明之下属太阴。
太阴是足太阴脾经,根起于厉兑穴
,以阳明居太阴之前,叫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叫少阳。人身之中,足少阳胆经,行肝脉之分外。肝厥阴脉,行胆脉之位内。
足少阳胆经,根起于窍阴穴
,少阳居厥阴之表,叫阴中之少阳。
三阳之离合
,离:谓别离应用。合:谓配合于阴。别离则正位于三阳,配合表里而为脏腑矣。 太阳,为开,是动静之基,像大门一样。阳明为阖,主开合之权。少阳为枢,主动运枢。 三阳为外运之离合,三阴为内用之离合。 中为阴,冲脉在脾之下,
足太阴脾经,太阴根起于隐白穴
,以太阴居阴,叫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叫
足少阴肾经,根起于涌泉穴,叫阴中之少阴
。 足少阴肾经之前,为厥阴肝经。
厥阴肝经根起于大敦穴
,阴之绝阳,又叫阴之绝阴。
三阴之离合
,太阴经为开,厥阴经主阖,少阴经主枢。阴阳之气往来,动而不止,积其所动,气血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