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view】现实主义的秉笔直书是如何塑造反战内核的:谈《在这世界的角落》中的文本

现实主义的秉笔直书是如何塑造反战内核的:谈《在这世界的角落》中的文献
文/河豚酱fuguchan

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梳理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中出现的文本来从当时宣传与记录的侧面重建较为真实的社会环境,并阐述《在这世界的角落》由对这个因战争而变态化的扭曲的象征秩序进行秉笔直书的白描,产生的现实主义批判张力,即影片的反战内核。
以下为正文,约2000字。

《角落》是反战作品吗?
不少对“激进性”的认识停留在苛求“左”的观众对于《角落》的批判在于,其没有他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张旗鼓的“左”,而实际上,真实展现这段被回避的历史中的细节,也是一种别样的“反战”思想。影片对于如同我们的主角北条铃般被战争扭曲的一般平民的人生际遇的再现,无疑是藉由写实的白描,达成了对战争的批判。在这里,人物近似“反战败”的行为,也可以被视作是战争扭曲的后果,而作品真正的内核,在于“在战争中无论失去什么也要活下去”的意志力。尽管选取的历史事件“原子弹爆发”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在大事件下平民们生活的细节却可以极为肯定地佐证:《角落》就是一部反战作品。即使是类似纪录片的第三视角,即使是白描的演出,《角落》依旧是一部反战作品。
“背景和人物的交互(interaction)的重要性在宫崎骏的《龙猫》的开头同样得到体现,皋月和梅在探访新家时实地接触了很多东西,阳台斑驳的屋脊、手动的水泵和灰尘精灵藏匿其中的墙壁裂缝。这样的背景加上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场面,会让观众产生与皋月和梅相通的触感,也由此体会到人物的实存感。
同样,《在这世界的角落的》中,(如原作所写)铃在雁木(注:广岛地区河岸设置的阶梯状设施,供旅客放置行李和上下船)上重新整理行李和铃在吴服店扶栏上稍事歇息的情景,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却产生让人置身其中的真实效果。”
——藤津亮太:动画史语境下的《在这世界的角落》
同理,在《角落》中,背景和人物的interaction不仅仅是和触摸的物件表现的,剧中出现的文本(宣传画、菜谱、告示、标价签)都是可以与人物互动的“周遭(surroundings)”。关于这个话题,笔者想用以下的截图,即剧中出现的文献来予以印证。
现实主义的批判张力
1.“禁足令”


这一张图中字幕仅仅翻译了标题,而且在剧中,这个画面仅仅出现了2秒钟。只看一次或者在影院看完后没有再次复盘的观众很难注意到画面中的小字部分,笔者翻译大意如下(有和谐):
“百轩以内(约合两个半小时步行的路程)以内请不要乘坐交通工具,从四月一日开始百轩以上的路程若要搭车请出具旅行证明书。我们不能不打赢这一场战役,请认真想想空袭下的国家。”
图上画的四种人也就是铁道在特别时期的服务对象——士兵、公务员、工人、学生。这里有个翻译值得注意:工人被表述为“产业战士”,即战争所必须的齿轮,投身产业的不是士兵胜似士兵的劳动者。而这里学生穿着的学兰服、工人的工装、公务员的外套比起战后的衣装都多了腰带和绑腿,显得更有军事化管理的意味。
而右上角则是最具恶意的地方,一只踩在铁轨上的士兵的脚被四个人套住了,平民从军队发动的战争的受害者变成了加害于军队的角色。这四个人分别是主妇、老人、小贩、和军工无关的科学家(图中是植物学者),他们作为受战争之祸最凄惨的人们,反而遭到了军队的排斥。这里的一张图,就展示出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当时军队(因为背景是吴港,所以可能是ijr)的批判。
2.排队领豆渣

这里图中的“オカラ”的汉字写法是“雪花菜”,原本是我国两广地区的一道以豆渣为主料的菜肴,在这里就是纯豆渣。“今日有豆渣”这几个字的内涵甚丰富:“今天有豆渣,明天是不是就连豆渣都没有了”,“领豆渣都需要排队”这样的解读都指向一个答案——限量物资配给造成的民生凋敝。
3.楠公饭

这可能是是片中为数不多很有喜剧色彩的一个桥段,演出的节奏很欢快,人物的配音演出也活泼起来。然而在看到众人早餐吃了“楠公饭”而不消化的情节后,这里似乎又变得比平素更加悲伤。笔者翻译文本如下:
“这是忠臣楠木正成将军在笼城为了忍耐固守而发明的使食物的量倍增的方法。”
注释:战时供应的主要是籼米,并且常常是不去糠的糙米,所以通常先炒过,然后加入过量的水,使其发生膨胀,既增加分量,也略微改善口感。籼米吸水性强,膨胀程度较大,所以出饭率相对较高,饱腹感很强。
一般口感比较好的米都是粳米一类的,例如东北米,而籼米硬度大,口感较差。鉴于吴港和东北、华北气候相差不大,可以据此推测:既然民众只能吃没有去糠的籼米,那么本该当地原产的粳米多半是去了军队或是官僚的碗里了。
4.物资限额供应与黑市


这张图的右侧有一个瞟向右边的男人,他是黑市的盯梢者。一旦警察搜寻到黑市,就会没收这些食物,而盯梢者和民众,达成了利益的共同体。
5.看电影


一部是题为《无论敌人有几万》的剧目,另一部是叫《河童大将军》的电影。
第一部的标题也许是取材自军歌《敌は几万》的歌词。后者则是实存的,由松田定次执导,岚宽寿郎、罗门光三郎主演的一部电影。该片于1944年8月31日上映,正与故事发生的时间线吻合。
6.空袭预警记录表与告国民书

关于这个话题参阅以下文章也许有所帮助: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09.html(沟口雄三在北大的演讲:文化与中日关系)

从现实主义的白描到反战
在笔者看来,“这个由食、色、爱、难组成的角落”的日常处处都是当时一般中下层人民真实生活模样的记录,而这个记录中的每一处滴血的细节,无疑都是对战争,以及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者的批判。
以上。
感谢你的阅读/点赞/关注
笔者其它专栏/视频链接见下
视频:

杂谈系列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