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造物数创非遗】鲁柘澄泥砚:传统匠心,文化传承

2023-07-22 18:00 作者:造物数创  | 我要投稿


模削谁成几上宾,

洪钟作式出陶均。

设如洞理文流响,

七召畴为待扣人。

——清乾隆皇帝(为其收藏的东鲁柘砚所赋)



鲁柘澄泥砚,又称鲁柘砚或柘沟陶砚,因产地在周朝鲁国属地柘沟古镇而得名。它的历史悠久,兴起于唐朝之前,盛行于北宋时期,但后来失传了800余年!


图片来源小红书:砚遇澄泥魏掌柜(侵删)


1989年孔子文化节期间,山东省金石专家提出抢救性挖掘鲁柘澄泥砚技艺,并恢复生产,泗水县鲁柘砚工艺研究所应运而生。


然而,重拾这门传统技艺并不容易,历史上的史料记载严重匮乏,传承人不得不在屡试屡败、屡败屡战中不断探索,努力复原技艺。


通过一次次的史料发掘和技艺复原,鲁柘澄泥砚的独特魅力逐渐显现,其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不损毫等特性也使其与其他石砚、泥砚有所区别,成为宝砚中的一颗明珠。


图片来源小红书:砚遇澄泥魏掌柜(侵删)

与黄河澄泥砚采用的黄河河泥不同,鲁柘澄泥砚选用当地含沙量低的高密度原矿土制作,经过澄泥、制坯、阴干、装窑、烧培、雕刻、打磨等30余道纯手工工序方可成形,其制作周期长达3个半月。


制作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挑战,例如泥土的敏感性和易碎性等,而匠人们在晾晒和烧制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总结,探索出适合制作鲁柘澄泥砚的规律。整个技艺的恢复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试错、经验总结的循环。


图片来源小红书:砚遇澄泥魏掌柜(侵删)


在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对传统原料和手工的坚持以及对鲁柘澄泥砚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


而对于鲁柘澄泥砚,除了工艺和原材料的坚持外,雕刻技艺同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于刻工和艺术表现的砚台,对匠人的技艺要求极高。


“非遗”传承需要同时兼顾“传承”与“发展”。坚持原材原料、原汁原味的手工制作是传承的基石,不能因迎合市场或提升产能而盲目制作。


单纯地固守传统形态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鲁柘澄泥砚的使用者和收藏者数量有限,如果不能与时代接轨,与年轻一代产生共鸣,就可能导致从业者减少,再次让技艺遗失。


图片来源小红书:砚遇澄泥魏掌柜(侵删)


在这个时代,数字化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造物数创平台通过数字藏品的展示,它向大众传播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接触并收藏更有价值的文化藏品。


对于鲁柘澄泥砚来说,数字平台的推广也有助于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年轻人对这门传统工艺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因此,鲁柘澄泥砚的非遗技艺必须坚持执着追求传统原材料和手工制作,同时积极拓展数字化渠道,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和喜爱这门独特的工艺。只有这样,鲁柘澄泥砚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融入现代社会,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芒。

文章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造物数创非遗】鲁柘澄泥砚:传统匠心,文化传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