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心常务的历史杂谈——焚书(图书十六厄)

2020-08-28 15:06 作者:中心常务  | 我要投稿

说到“焚书”这个词,大家肯定最先想到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图书浩劫并不是只有始皇帝一次。明朝人人大概总结了中国历史上10次大规模图书焚毁事件,被称为“书厄”。而到现在,大概又经历6次左右,所以这段故事被人们称为“图书16厄”。这些故事笔者更多的还是讲述历史事件,对责任方不做评价,请读者自行裁定。

 

1秦始皇焚书

时间:前212年左右

“焚书坑儒”的故事肯定大家耳熟能详了,但是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史记》记载的这件事是“焚诗书,坑术士”。所谓术士究竟是否是儒生这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方士,还有人说是术士,也有人说就是儒生,因为古代术和儒是同义词,儒家本来就讲究六艺(术)。

另外一点是,焚书与坑儒这两件事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很多皇帝都有杀人的习惯,始皇帝坑杀460人这件事放在历史上并非什么惊人的事情。坑儒事件被各代史学家无限的放大,是别有用心所在。

但要注意一点,不能说因为考证出所坑的不是儒生就可以给始皇帝洗白,因为别的职业也是不能随便坑的。。。。

说回到焚书事件,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是焚书并没有将所有书籍焚毁,留下了各种实用书籍,第二就是焚书的对象是民间藏书,官方藏书没有被焚毁。愚民政策并不等于愚官。章太炎曾发表言论认为官方没有收藏书籍,但是通过后续史料记载,子婴、蒙恬、赵高等人都曾引用过《尚书》里的语句,说明官方的确是还存有相关书籍的。

而官方书籍的焚毁大概是因为项羽火烧阿房宫。至于历史上的第一次焚书事件到底甩锅给谁,那就看叙述者对始皇帝的态度了。

 

2王莽事件

时间:23年左右,距上230年左右

近些年对“王莽”的洗白相当多,包括各种穿越者传说啦~~~以现代观点看,历代史学家对王莽的评价的确是有失偏颇,因为是因为他们都是把自己代入了汉室的角度来评判的。

但是近些年洗白方也有过头了,因为王莽的改革的的确确使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点也是无法否认的。对政治家的评判决不能只从其意图,一定要兼顾改革的效果。

由于天下大乱,各军阀相互攻击导致书籍被毁,更重要的是公元24年,赤眉军与更始军互攻于长安,宫室被焚。

“王莽之乱,焚烧无遗。”——《文献通考》

西汉藏书上百年的辛苦经营,在王莽大乱中消灭殆尽。

 

3董卓事件

时间:190年,距上次170年左右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书术引起书籍史上的革命。书籍变得轻薄,藏书者成本降低,使得藏书数量逐渐增加。

但是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八路(实际是13路)诸侯讨董卓,董卓为了躲避联军讨伐,火烧洛阳迁都长安。

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历代名画记》

 

4八王事件&永嘉事件

时间:311年,距上次100多年

晋朝统一全国后,建秘阁以藏书,所藏已近三万卷。

但不久,司马氏王族内讧,开始争斗,史称八王事件,

宗室操戈,内部兵乱,持续了十六年,之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北方刘聪、刘曜破洛阳,西晋灭亡,经历多番战争的洗礼,所遗书籍十去其九。东晋迁都后,点检图书只余三千卷。

所以大家能看的出来,一旦兵荒马乱,必然带来大规模书籍被焚毁事件。另外估计也能看出来,我叙述历史的时候还是避免出现“之乱”这样的词语,都改为“事件”,原因是当我们说“之乱”的时候还是自动带入了皇室的角色。而说“事件”更多保持一种中立性。

 

5江陵焚书

时间:555年,距上次200多年

南朝初年谢灵运造《四部目录》,著录有图书近六万五千卷。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灭齐建梁,“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毁”,书籍再遭劫难。

梁元帝继位后,这位皇帝是历史上的一位“书籍迷”,建造了非常庞大的图书馆~~~

公元549年,侯景发动政变,率兵逼宫,烧“东宫图籍数百厨”。这让梁元帝非常痛心,于是把藏书运到江陵再次建立起庞大的图书馆,最多时达到十四万卷。

但后来,西魏攻打到江陵城下,梁元帝忽然感觉这么多年来读书一点用都没有!

“读书万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

结果令人火烧了图书馆,城破后,魏军于残墟之中捡理图书,仅余四千余卷。

后人评价:书有何罪,读书若此,愚不可及!

这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主动的焚书,损失极为巨大。

 

6书船沉没

时间:628年,距上次才70多年

隋朝官员牛弘痛陈古人书史五厄,建议政府重新收集图书。隋文隋炀二帝同样酷爱图书,为防不测,炀帝命所藏书目多录副本,多者达五十个副本~~很强势

据记载最多时隋朝藏书达到37万卷!(是不是算了副本吖~)

后天下大乱,宇文化及兵变,杀掉隋炀帝,焚烧宫室,所藏之书毁于一旦。但是因为隋炀帝喜欢抄录副本,故洛阳尚余八万余卷。

628年,李世民攻入洛阳,见如此多的图书,如获至宝,命将所获图书船载运往长安。结果船居然触礁沉没。

“(图书)皆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7安史事件

时间:755年,距上次80年左右

唐朝因为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量大大增加,各种防火、防蠹、防霉措施趋于完善,专门设崇文官来藏书。

然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兵变,安禄山攻陷两京,唐玄宗逃亡四川。

“(图书)亡散殆尽”,“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

 

8黄巢起义&五代战乱

时间:881年,距上次130年左右

黄巢在历史上名声可不怎么样,吃人,屠杀800万民众的故事口耳相传,但因为历代对农民起义都有所污化,而近代却都一律又有美化,所以这里不做考证了,只说书籍。

881黄巢年攻陷长安建立大齐。

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旧唐书经籍志》

不过史料也提到黄巢义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闾里晏然”。所以也有人认为抢掠焚烧之事多为唐兵趁乱内哄所为。

 

之后五代兵荒马乱,书籍多次被毁。后唐定州节度使王都曾得后梁遗书三万卷,后王都反叛,被后唐军击溃,他焚烧府库,所有藏书化为灰烬。后晋石敬瑭,为契丹所灭,大批文物图书被抢掠一空。据说南唐李后主虽然酷爱读书,但也曾仿梁元帝焚毁过书籍。然而宋时陆游认为其焚毁多为碑帖书画,古籍还是得以保存的。

这些说法真假掺杂,但是有一点是事实,中国历史至唐前的劫难对书籍有毁灭性打击,至使后人难见唐前书籍珍品。

另外可以看出一点,唐末的混乱主要集中在五代地区,南方十国地区是相对稳定的。

 

9靖康之变

时间:1126年,距上次200多年

对靖康之变的论述可谓太多了,抛开民族色彩之后,我们就能发现靖康之变更多是北宋朝廷的自作自受,将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情发展为了历史上一大祸端,就连南宋朱熹都批判北宋的“败盟失信”。

1126年,金军攻汴京,“即取秘书录”(将书录拿走)。次年,金人再攻开封,迫宋钦宗为人质,索取北宋全部藏书及印版。

两个月后,宋援军到达京师,金军北还。

“秘阁图书,狼藉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

但要注意,这次严格来看并不能算书厄,因为金人之后也建馆收藏所掠的北宋图书,还征集民间图书,因此金人所藏之书也颇丰富。之所以把这次当做书厄是因为后人总结时带有的民族情绪。因为从宋代之后,中国历史开始及其注重“华夷之辨”。

 

10蒙元南下

时间:1276年,距上次150年

南北两宋时防火系统做的很不好,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以见到防火楼之上竟然空无一人,因此南北两宋火灾频发,图书馆书籍被烧毁甚多。

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南宋图书官损毁甚巨。不过同样的,蒙古灭金与灭宋之后图书虽有损毁,但余者皆归其所有。蒙元人也重视刊刻新书,因信佛教,更重视经藏的刊刻,并修宋、辽、金史,为古籍业复苏奠定了基础,使得今人还能窥到宋版全貌,当为书史一幸事。

 

11闯王起义

时间:1644年,距上次近400年

明朝灭元朝后,对元所藏书籍保存完好,全部接收,这算是书史上的又一幸事。元明两代可谓中国历史上保护书籍的典范。

另外朱元璋同学的愚民政策比秦始皇高级百倍,他没有烧毁图书,而是将图书进行了删减,就是我们常说的删减版《孟子》。

而且其更加高明的地方在于,仍然让完全版《孟子》流传于世,只不过加了一句话,那就是被删减的内容不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另外除了官方,明朝民间印书相当发达,原因自然是印刷术的普及,四大名著3本出于明朝,但是同时各种书籍泛滥乱改古籍也让后世人整理起来相当头疼。

不过不管怎么说,明朝官藏图书近百万卷,民间也非常多,算是一朝盛世。

可惜的是,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认为图书是无用之物,焚毁损弃严重。

 

11.5绛云之祸

清人入关后很重视汉人的古籍,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担任要职,以便收集和整理汉人图书,其中便有明末清初大学者,钱谦益。

钱同学因为两朝高官的地位,更有能力收集到各种图书古籍,他不但不惜重金地收书,而且对版本、出处以及校雠都有很高造诣。晚年将藏书置于“绛云楼”,所藏之书有七十三个书柜,达数万卷之多。

不过钱同学晚年时,因小孙女玩耍不慎,将烛火引燃,整座绛云楼连同数万卷古籍都被烧毁,令钱痛心疾首。后虽再倾力征集,有所成就,终不能有昔日辉煌。

不过这次是私人事件,有人评价:

“因书厄皆于国难相联,绛云之祸于十五厄大旨不合,正如明胡应麟所说:‘图籍废兴,大概关系国家气运,岂小小哉!’”

所以列为11.5

 

12乾隆禁毁

时间:1772年,距上次130年

清朝前半段的政策相当反复,对民族政策时而安抚时而屠戮,文化上更是如此,其中所谓“康乾盛世”时期文字狱颇多,乾隆同学是愚民政策的集大成者,比起始皇帝的焚书来说,他仍是更加高明。

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库全书。

政府以《四库全书》为名鼓励民间献书,明着为藏书修书,实则也在大量地禁书毁书。有献书者常获罪,让文人藏家进退两难。

另外《四库全书》不仅仅是整理图书,而且对其中大量珍贵的史料进行篡改或销毁,至于《四库全书》到底毁了多少书,都有各方面的研究,这里不做论述。

可以说清朝对书籍的毁坏十分严重,致使清之后,宋刻本成为极为稀有之物。

 

13太平天国

时间:1851年,距上次不到100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无可避免地损坏了大量的图书。

太平军攻城掠地,声势浩大,所过之处多有抢掠,劫富济贫(大概吧),祸及各地的藏书家。因藏书者必有些产业,遂均成为被抢掠的对象。战火所焚烧,兵家所掠毁不计其数,江浙一带藏家所祸尤甚,历史悠久的天一阁、汲古阁等著名书楼均未幸免。地方所藏之《四库全书》也多有损毁,堪称一大书厄。

 

14近代风云

近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民国军阀混战,都导致,社会混乱不堪,因此古籍缮本大多散佚于民间,有的流失在海外,也有不少被焚毁。

 

15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战我东北三省,扶伪满州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炮轰上海,著名的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毁于一旦,所藏数十万册图书皆遭于难。1937年日寇攻入南京,进行烧杀抢掠,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战火所延,各地书籍文物等均遭大难,或抢掠于日人或焚毁于战火。日人在华期间抢掠了无数中华国宝,罪行累累,磬简难书。

 

 

16. 1966-1976年间的风雨

 

 

最后总结一下能发现,基本上这些书厄都是天下大乱造成的,大都涉及的是官方书籍,有意摧毁图书的只有第1次,第5次,第12次以及第16次。

至于收缴民间图书大规模焚毁的,只有第1、12和16次。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电子存储技术发展之后,图书这种文化种子不论从保存转移还是阅读等方面都有了极大地进步,衷心的祝愿以后不再发生有关图书的浩劫。


中心常务的历史杂谈——焚书(图书十六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