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lebots 2021 第六季第三集 赛后分析汇总

老样子,指正、勘误、补充请移步评论区,因为文章只能修改三次。
————剧透预警————
1 Hypershock vs Slammo!

到现在为止,Slammo!依然没有发任何东西,官网里也只有一个漫画字体的贴图,所以附一张可能明年会出现的机器图凑合一下。不过据Hypershock所说,Slammo!的机身锰含量高达13%,这让它的延展性很好,能吸收伤害又不易碎裂,但同时又有着和Hypershock武器类似的强度。如果它的爪子能抓住Hypershock并进行一次背摔的话,那Hypershock很快便会处于劣势。

这是Hypershock六届以来第六次带一个从没测试过的机器上场!武器撞一下之后会怎么样?不知道!被掀翻的话还能不能开?不知道!更轻的AZ31B的镁合金武器固定部位会不会打一拳就碎掉?不知道……不过这也是第一次带了两个机身参赛,而且这次还带了冗余的队友(上一届有一位关键队员在比赛前摔断了腿),所以相对来说没奇数季那么寒碜。

截至目前,Hypershock每周都在官网上介绍机器设计的某一方面,应该是很不错的资源。比如里面会提到,竖转需要让机体足够结实,这样在击打对方时,能量不会因为自身晃动而散失,而是能集中在对方身上。所以他们本场尤其担心那个镁合金部件能不能承受住反作用力。
在官网上总结这一场的是武器操作手,他提到就算遥控器在满格,武器可能也只使出了70%的威力。如果Hypershock不在高速行驶的话,他会把武器力道调到50%,这样方便行驶不会因为陀螺仪效应而变难,也能让武器击打得更有力(而不是因为难以和对方表面进行足够接触而导致刮痧)。Hypershock的武器依然是双齿、对称的武器。和非对称、单齿武器相比(比如End Game),这样的武器不需要转很快,也能造成类似的击打效果,所以不用为了攻击力而放弃驾驶操控能力。

虽然是新机,但是全场对Slammo!的绕侧和压迫看上去都很到位,但有时候也能看出不那么理想的状态。Hypershock的武器很重,会把重心拉得很靠前,所以需要把别的重量尽量往后放,但机器本身又那么长(而不是宽),虽然漂移能力较强,但开起来其实并不方便。某一次冲撞的时候一不小心结实地撞到了Upper Deck,所以一个胎毂刮伤了,鲜红色涂装很显眼——这似乎是Hypershock本场最大的伤害了(论动能武器在面对不能反弹伤害的控制系机器时有多大优势:本场最大的伤害甚至是Hypershock自己找场地蹭的)。在最后一击时,武器蓄力到了,但是接触速度并不是太快,没能打出比较深的伤害,而这次击打过后,武器虽然没有爆掉,但也停转了。

为什么最后Hypershock的武器停转了?答案很神奇——似乎和HiJinx掉轮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撞击发生时,冲击力击破了固定螺母用的胶,而这个螺母很不幸就这样脱离了齿槽,沿着轴冲进了马达,导致了阻塞,最后花了一个小时才给拆出来。不过机身没有足够的宽度来使用更结实的装置,最后只好拜托电焊赞助商下次把这部件弄牢固一点。
来源:
Hypershock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HyperShockTV/
官网:https://hypershock.tv/(你甚至可以花7万刀买一辆Hypershock。欲购不用从速,因为反正咱也没这个钱)
Slammo!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teamdanby
2 Valkyrie vs P1

Valkyrie每届的准备看上去都很充分,这届也不例外。比如说,他们带了三台Valkyrie……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果说Hypershock的风格是赶死线,那Valkyrie的风格就更稳一些,除了早点造完机器以外,还有时间把机器扔地上测试强度。

我不清楚队伍面对铁打的横转有什么特殊的策略,不过他们分享了选用的新武器的设计:武器主部位材质是AR500,比较结实,但刀片尖端则钉上了S7。按照他们的说法,AR500较软但是抗揍,而S7则是易碎但伤害大,如果两个材料这样组合的话,可以把长处都发挥出来:S7当刀刃,如果刀刃碎了的话,再用AR500。对于S7有多易碎这件事,下文的Witch Doctor专门做了一个视频来总结为什么2020年他们的武器碎了……

那么有好多眼尖的观众就评论了:如果刀片像Tombstone第一集那样碎掉的话,武器会失衡吗?队伍给出的答复是,Tombstone的武器主体是铝、刀片是S7,铝的密度更低,这种重量分布会让武器失衡很危险;但是Valkyrie这块刀片的重量只有武器的70分之一。(根据指正,Tombstone只是使用过铝制武器,第一集碎牙的不是那一把——不过分析依然成立)
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是武器形状可能也有影响。Valkyrie的圆盘形武器将重量分布在了一个环上,去掉这样一个刀片造成的重心偏移会相对小一些,丢失掉的地方由一整个圆环承担;但是Tombstone的板状武器就不是这样,一头轻了,另一头必然更重,而且更重的地方还是最远离重心、最不平衡的那个地方,从直觉来讲的话,机身会需要更大的扭动来抵抗重心偏移带来的转动惯量。

幸运的是,本场比赛没有发生刀片失衡的事故,因为Valkyrie的ESC中途就爆了。P1的对策是尽量骗Valkyrie加大武器的电流输出,只要Valkyrie把更多的能量储存在武器上,他们弄坏武器的成功率就更高。P1选用了最短的“前叉”,短到其实可以看成是前铲的叉子口的填充物,这种造型专门用来应付横转。

不过Valkyrie也有自己的心思,他们一上来并没有立刻启动武器——意图是等绕到P1后面再启动,伺机击打后侧。不过这个方案并不是很成功,于是下一刻我们就看见Valkyrie在P1头上飞。P1的驾驶员可以让Valkyrie骑在上面,也可以全速冲刺来甩掉Valkyrie,但他没有做好决断,结果被打中了后侧轮胎。然后Valkyrie的ESC就爆了。

比赛完之后已经快到晚上11点了,两队就回到了一起租的房子里休息(你没看错)。第二天P1返回时,发现顶部的弹射器板已经弯曲到没法修了,AR500似乎很难扳直。不过好在挡板还能用,在Valkyrie队的电焊操作下,缝缝补补又一年。

来源:
P1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AberrantRobotics/(更新频率逆天)
官网:https://www.aberrantrobotics.com/
Valkyri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valkyriebattlebot(更新频率也逆天)
官网:https://www.valkyriebattlebots.com/
3 HUGE vs Riptide
有人说Riptide其实是放大版的Lynx(2021年NHRL总冠军,由MaDCatTer驾驶员Calvin建造,详情见第二集的汇总),因为队长Ethan建造的1磅版Riptide雏形和Lynx的思路很近。但是这台机器绝对不是“抄袭”。把一台机器放大需要进行很多考量(Pain Train大概深有体会),哪怕外形相同,其内部也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Riptide和Lynx唯一类似的地方,大概是他们都在NHRL相遇过,并且借由NHRL这个平台向更高处进发。

乍一看,Riptide高度完全不够看,但是实际上HUGE面对Riptide这样的武器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风顺。HUGE在网站上列出了两场比赛来说明这点。下面第一张图来自2018,30磅的HUGE面对Botceps(听名字就能猜到是Deadlift团队的作品)时将其掀翻,获得裁决胜利。但是第二张图来自2020,同样是HUGE面对Botcepts,却被同样类型的武器不断打飞,最终武器被打弯,武器皮带松动,在双轮正常站立的情况下被KO。


Riptide说他们的对策也类似,就是直接用自己的武器去硬打HUGE的武器。从Battlebots这场比赛结果来看,HUGE确实被“向更高处进发”了,Riptide只需要4秒就可以启动武器,一个box rush直接奠定了胜局——但是一向小心谨慎、甚至在2019年专门为了凿破Gigabyte顶壳而去测量武器长度的HUGE就这样被动挨打吗?事情没那么简单。
据HUGE的赛后汇报所说,HUGE在专门测量了两个机器的高度、武器长度、角度等变量后,最终认为Riptide的武器不能够通过对碰武器来像上图那样打飞HUGE。也就是说,Riptide的武器在和HUGE的武器碰撞的时候,就算是Riptide方打到了HUGE的刀片,击打的角度也不能把力传递到机身,而只能“擦边”,让HUGE的武器通过旋转来消耗传递的能量。

但是问题是,Riptide的武器其实并不平衡。看起来它只是个两边等长的方框,但实际上它一边伸出去的长度比另一边长。一般来讲这种设计类似于End Game等竖转的武器,通过留一个长边的方法来扩大攻击范围,同时扩大接触面积,让每一击传递的伤害更深,也就是所谓的“bite”。但是在这场里面,充当配重的短边反而非常适合击打HUGE。可能列文虎克都看不出来还有这种可能性……
不过Riptide的武器也没有处于最优状态,毕竟这是第一场。他们说自己用了百分之百的威力,结果就是武器一场下来就伤成那样子,同时还打碎了负重25000磅的轴承。有意思的是,Riptide的轴承总计应该能负重45000磅,但是爆了;HUGE的只能承受21000磅,还不到一半,但是在过载的时候顶多挤作一团,不会爆掉,不会立刻失去武器。

作为输家的HUGE反而受伤更轻,除了武器滑轮打弯了一个以外,几乎毫发无伤,如果没卡住的话,胜负还很难说。至于为什么卡住,HUGE也给出了分析:新的场地有新的尺寸和设计,负责传动场地机关的齿轮箱需要防护,而这个新的卡槽形防护板卡住了轮子;与此同时,HUGE侧面的支撑杆正好顶在了矮墙上,而这个墙的尺寸和以前相比也有变化。见下图:

那么,HUGE确实被“向更高处进发”了,Riptide只需要4秒就可以启动武器,一个box rush直接奠定了胜局————吗?但是根据HUGE队所言,事情还是没那么简单。简单来说,Riptide有抢跑嫌疑。这个指控可能涉及到违反规则。作为没有在场的人,我觉得最好的呈现方式是简单翻译一下HUGE对此的回应(下图从B段开始)。

“
B、回应
没错,Riptide在比赛开始之前就启动了。我没有看到,因为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HUGE身上,而且我不认为我在比赛期间的记忆力能可靠地还原各事件发生的时刻。我只记得HUGE被击中、被打飞、落地、然后裁判宣布比赛中止。我记得那一击打在了HUGE的轮子上[……注:原贴提到了争议的部分,提到比赛因此中止,双方归位之后重新开始……]之后我们把HUGE开回到了红方方格,倒计时重新开始,然后HUGE就打输了。直到比赛结束之后,我们才在别的队伍的提醒下想到本可以在重新开始之前检查一下机器的。当时裁判并没有暗示或鼓励我们这么做,而你在比赛时不会有心思去检查规则。
C、争议?
可以肯定的是,许多队伍都不赞同这场比赛发生的事情,而且许多队认为我们应该可以有重新在场外检查HUGE的机会。我们同意,但是说实话,我们从未见过有队伍这么做过,所以我们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我认为Battlebots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规范,毕竟谁都不想被抢跑的对方白白打一下子……更何况被Riptide这样的竖转打哪怕一下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D、这直接导致Riptide获胜了吗?
不一定——见上文。但是话说回来,被连续两次box rush(指一开始就直接冲向对方)、而且在第二次被秒杀,实在很让人不爽。我们当然更希望事情的走向是第一次box rush那样,毕竟那次我们没有卡在场地机关上!虽然我们也没受到太大伤害。
E、为毛每年HUGE都会摊上些争议?(比如2020年被Hydra怼墙角)
我们也不知道……大概因为HUGE独特的设计会让对方紧张或不顾一切,所以会触发很多规则没想到的可能性。
F、为什么HUGE每次都会公开讨论这些争议?
实话实说吧,Battlebots基本不会追究破坏规则的行为。大部分这样的行为要么只会导致DQ(成绩取消/剥夺资格),要么根本不会有事先规定的后果。Battlebots的剪辑团队也不可能在节目上花功夫解释为什么出现了DQ,更何况我们也不希望凭借DQ取胜(太不精彩了)。这就导致破坏规则不会有任何后果。同时Battlebots的规则里也不能提出争议,一切在比赛期间的判定都立刻永久生效(指不可能过一段时间等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后再判定结果)。于是大部分犯规都不会被提起,HUGE并不是特例。
比如,武器末端线速度的限制不会强制实施,举升臂不会被查是不是真的能举起250磅,僚机的相关规则没有落实,有的队伍会在最后关头更改配置,有的机器甚至都不用主动去攻击对方(Beta:怪我咯)。也就是说,这些规则只能约束愿意遵守规则的人。于是,我们只好属实地描述发生了什么,并且诚实地表达我们的态度。我们绝对希望所有队伍都能够遵守规则(尤其是因为我们的机器非常特别),但我们也管不到别人。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在比赛结束之后向主办方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自己继续努力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打造最厉害的那台机器。(比如HUGE会主动计算自己的线速度)
”
(他们还在跟贴里透露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信息:其实2018年战绩最不理想的Battle Royale With Cheese,那个汉堡造型的机器,可以达到末端300mph/480公里每小时的转速)
来源:
Riptid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riptidebattlebot/
HUG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BattleBotsHuge/
网站:https://hugebattlebots.com/
reddit上关于本场争议的讨论贴:https://www.**********/r/battlebots/comments/sarhhl/what_is_this_controversy_all_about/
4 Fusion vs Cobalt
Fusion让期待烟花秀的我很失望!但是Whyachi队又调配出一台强悍的机器,又让我很期待。本场Fusion完全没有停转,而且充分展示了竖转部分的强大威力。他们的社媒(和Hydra共用)还放出了被打坏的场地的照片。

如果Fusion和Hydra一家子是一个账号两台机器,那么对手Cobalt就是一台机器两个账号,原设计+建造者一套账号,然后作为操作+维修者的Gigabyte则会贴出比赛期间的细节。Cobalt是本届唯一一个“产自”英国的选手,因为众所周知的疫情原因(加上生了孩子的原因)不能到场,但是鉴于上一届的Gigabyte队展现了良好的潜力(指几年来一直在不断改进机器,比赛期间也没有闲着,每场之后都要维修到每一个细节,最后达成全届7胜2负的成绩),Cobalt被移交给了Gigabyte队负责,而驾驶员正是去年为Gigabyte做出很大贡献的Matt——又一位传奇驾驶。

不过问题是,Matt可能没有玩过竖转……我不清楚队伍的策略是怎么制定的,不过远在英国的原Cobalt建造者似乎也认为本场Cobalt的策略有误,以下为他们在reddit上的回贴的翻译:

全文:

“上图是我们建造的一款前铲配置。(对Fusion这场的)那个焊在前面的叉子是Matt的选择,它完全不是我们设计的。
如果这届是我们负责参赛的话,在某些别的事情上我们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在这场比赛过后,我们感觉Matt开始听进去我们的建议了。我们建议改回到原装配置,把皮带的松紧调到我们一般使用的值,放慢转速,然后驾驶的时候多注意一下策略。”

据Gigabyte队汇报,本场的Cobalt并没有遭受太大的内部损伤,唯一坏掉的是一个惰轮(谷歌说是不传递能量、只负责引导皮带转动的部件),可能这也是Cobalt建议调整松紧的原因。如果松紧不对导致部件损坏,那武器转不起来,复位就会有问题。Cobalt没有别的复位装置,只能靠武器,一旦武器停转,机器就有危险,所以个人猜测Cobalt的原装配置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的。另外,Cobalt外壳不是最耐打的,但它和内部之间隔着一段距离,用空气层进行保护,所以能打破外壳的竖转不一定够得到内部。

个人感觉,Matt惯用的攻击方式就是拿命去撞对方。这种攻击方式非常适合Sewer Snake/Stinger,作为控制系机器,它必须用脸去迎,它的外形适合用脸去迎,而且这样的驾驶也能献上一场精彩的比赛。但是竖转的思路不太一样,竖转的进攻会对自己造成影响,除了猛攻以外,时机和贴地一样很重要。我没有质疑Matt驾驶的资格,我也不知道面对Fusion这种正反都很致命、本届又不会到处起火的机器还有没有别的取胜方法,但是我又觉得Cobalt这场很可惜。
来源:
reddit上相关贴子:https://www.**********/r/battlebots/comments/s92rbd/cobalt_vs_fusion_post_fight/,https://www.**********/r/battlebots/comments/s9fd6c/for_those_worried_about_cobalts_ground_game/
Fusion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Whyachi
Cobalt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teamcarbide(原队伍)https://www.facebook.com/RoboticDeathCompany/(参赛队伍)
5 Black Dragon vs ICEwave
本贴只介绍ICEwave,原因有三:其一,Black Dragon看上去没什么损伤;其二:Black Dragon的社媒没怎么更新;其三:我看不懂葡萄牙语……

今年Marc带了两台机器,一台是ICEwave,另一台也是ICEwave。不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台是前几届都用过的设计,甚至还保留着有刷电机,而另一台内部则大不相同,除了可以用无刷电机以外,还改进了驾驶系统。

但是问题就出在改进的驾驶系统里面。以往ICEwave的轮子每场都会有磨损,所以每场都需要换轮胎,而对于这台机器来讲,换轮胎并不轻松。所以这届他们打算在装机时尽可能把轮子往下压,就算有磨损也不会妨碍轮子接触地面,来保证行驶能有足够的抓地力。但是问题是,当机器被Black Dragon铲起来时,这些驾驶系统反而更加暴露在了攻击之下。于是,Black Dragon打掉了两边各一个轮子。这次攻击之后,ICEwave不再能有效行驶,为了避免更多的伤害,只好静候裁判佳音,早早解脱,然后应对这个新问题。

下一场比赛他们将会用老ICEwave。

至于武器停转的原因?ICEwave队估计原因是链条有点松,加上已有的链轮有一点变形,导致掉链子。比赛最后武器已经在轻微晃动了。
话说赛前我以为Black Dragon会像2019年ReMARS现场直播里的Bite Force那场一样能打碎ICEwave的刀片来着,不过还好ICEwave很快就停转了(?像话吗?)
来源:
Black Dragon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uairrior
频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Rld5X4Isg
ICEwav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TeamIcewave/
6 Witch Doctor vs DUCK!
在2020年武器在前两场预选赛爆了之后,Witch Doctor专门把武器送到了检测中心诊断一下损坏原因,最后结论是:2020年的S7武器确实是因为材质才坏的,武器在处理过后微观结构并不均衡,因此导致碎裂。所以,2021年他们还是换成了AR500武器。详情见此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u41117gL?share_source=copy_web(另注:使他们获得2019年Battlebots亚军、ReMARS冠军的武器,出自同一批材料、同一批处理,但是只在ReMARS才碎裂,这就很玄学……)

Witch Doctor今年的机器做了大升级,有许多改动,比如他们把原本位于武器两个转盘中间的皮带分散在了两边,而且改变了武器的传动设计,使武器位置能更靠下,以防被SawBlaze之流打到。不过看样子这些改善在本场并没有机会体现……
本场使武器停转的不是DUCK!那一戳,而是武器控制出了问题,两个控制器只有一个功能正常。然后呢,Witch Doctor的武器设计需要两个马达同时运行才能撑满三分钟,所以本场一开始相当于只有一半的武器威力,而比赛进行到一半时正常运行的马达过热,于是武器就停了。

本届的DUCK!也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整台机器“只有轮子没变”。鸭子的“喙”(举升系统)被翻过去之后依然可以照常运作,正面还是反面朝天其实都没关系。举升系统挂在机身上,所以会一直因为重力而保持贴地;系统里面则由弹簧来保持闭合的姿势,有需要的时候再弹开。

可惜的是DUCK!本场的驾驶系统有点无力,不仅操作不灵敏,而且没有显示出推进力,就算是经验丰富的Hal也不能很好地驾驭这样的机器。如果我按“前进”时,机器反而左转,那我也会抓狂……这大概就是刚换用无刷电机的阵痛期吧。不给力的行进系统让DUCK!非常占劣势,如果一个控制系机器不能灵活地压迫对手,那离输也不远了。当Witch Doctor的武器停转后,它武器的形状让DUCK!难以下嘴,从前面举升的话,WD的武器会顺势滚走;从侧面举升的话,DUCK!本场的驾驶系统基本不可能绕侧的,WD的驾驶员一样很厉害。

从画面上看,DUCK!似乎最后已经弯了,不过赛后汇报表示,这并不是驾驶不力的原因。这次的DUCK!由三个模块组成:2个驾驶模块,1个武器模块。本场比赛里模块和模块之间稍微有一点脱离,所以看上去好像机体弯了,但也只是看上去如此。

另外,今年的DUCK!其实是会叫的,但是大概视频后期把鸭叫声全剪掉了……不过也有可能这场里没发出来,暂时不确定。

来源:
Witch Docto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witchdrshaman/
官网:https://www.teamwitchdoctor.com/(他们的网站资源很丰富,有许多幕后故事,还有新手的造机指南。可惜的是,他们今年停掉了保持了五年的Tale of the Tape系列幕后视频,因为实在太忙了,每周都要推出二三十分钟的视频,一周只能休息一天那种)
DUCK!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BlackandBlueRobotics
官网:https://www.halrucker.com/duck_the_battlebot_version_3.html
7 Claw Viper vs Pardon My French
和Tantrum、End Game类似,Claw Viper也装了磁铁,不过我没能查到更多资料,队伍的社交媒体更新频率低得惊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有非常强劲的驾驶系统。哦对了,他们强力的驾驶系统和磁铁居然毁坏了Robot Ruckus(一个年度线下活动)的地板……

Pardon My French的故事则更加曲折一些。这个4人小队在2020年就提交了申请并且组装了机器,然而因为疫情原因决定放弃参赛,毕竟结束之后大家都还是普通人,负担不起返回加拿大之后14天的隔离。

2021年也不是一帆风顺,这次队员组成是2位英国人+2位加拿大人,但是录制开始前所有英国人都没能拿到签证。相应地,所有在英国的部件都难以保证,就算送到了也不一定能有专人去及时驾驭。在录制开始前的十几天里,两位加拿大选手一直在不断3D打印或建造缺失的部件,还要把无刷的僚机(叫Zut!,可以举升)匆忙改成有刷配置,可谓是夜不能寐。
然后,他们的集装箱在赛事第一天毫无踪影。等他们二人终于找到集装箱时,有的队已经建好机器并且通过安全检测了。好在最终在别人的帮助下(尤其是Deep Six甚至分出了一位队员帮他们),他们赶上了第一场——然后就抽中了对他们而言毫无优势的Claw Viper。

好在Pardon My French在测试箱里的表现很有希望,一切正常。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为了能让场地的锯子机关绽放更多的火花,它的槽变宽了,于是PMF的前铲卡在了槽里面,两次。(这只是开端……之后还有机器卡在上面)
在主机卡住之后,PMF的僚机Zut!试图干扰对方,但是被Claw Viper全身的重量按在地上之后,Zut!的电源连接线被拔出来了,于是再也不能动。最终Claw Viper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背翻。虽然PMF有额外造一个复位装置的打算(目前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转鼓复位),但时间和精力实在不够在比赛之前完成。

如果能再比一场的话,PMF会准备得更充分。据队伍透露,他们现在武器达到全速的时间已经减半,而且也添加了复位系统了。以及,他们完全放弃了前叉,不再试图贴地,反正别的机器想无伤地铲起这个73磅大转鼓的话也非常难。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来源:
Claw Vipe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clawviperbb
Pardon My French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people/Team-OuiOui-Pardon-My-French/100054554135468/
8 Copperhead vs Lock-Jaw
Copperhead底盘也长了两块磁铁,嗯……Copperhead常用的策略就是尽可能用武器去打对方的武器。从武器一直算到磁铁,Copperhead自身给前叉的压力就已经高达100磅左右,虽然会妨碍驾驶,但是Copperhead不惧前铲。当两个前叉相遇的时候,Copperhead的因为更“重”而可以一直往前拱,对方的叉子如果装得不牢的话,终究会让步。
如果你还记得2020年Bounty Hunter里Copperhead和Rusty的对决的话,你可能会记得Copperhead没能“摧毁”Rusty,其中有人猜测是因为Rusty垂直的装甲让Copperhead无处置喙。Beta似乎也尝试了类似的装甲,而这局里Lock-Jaw在机后装的挡板可能也有类似的考虑。只不过那个挡板好像还是有凸出来的地方,再加上Lock-Jaw驾驶时摇摇晃晃跳脱的机身可能在上下摇动,最后还是被Copperhead往前拱的武器狠狠踢了屁股。

不过Copperhead最后还是丢失了一侧的行驶。因为布局问题,Copperhead无法有力地保护链轮,就算装上防护也承受不住Battlebots里攻击的力道。在Lock-Jaw的一次飞天中,它的武器刚好就落在了Copperhead的轮子缝里,磕掉了里面的链条,算是非常小几率的事件了。这个对于驾驶系统的伤害也可能是裁判没有全部投给Copperhead的原因。不过Copperhead的驾驶员依然可以利用陀螺仪效应来贴地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Copperhead有可能终于找到驾驶系统自带的问题了:因为接线凌乱(Copperhead太紧凑了,不得不为之),输送电能的线可能和控制行驶的线产生了干扰,再加上过分贴地的设计、陀螺仪效应以及只有两个轮子可能带来的离地问题,Copperhead的驾驶从2019年参赛起就一直不是太理想。

根据驾驶员自述,右侧行驶系统一直在“电流过载错误”和“0.5秒重置”之间徘徊,非常恼人。如果想直行的话,右侧轮子突然给你摆这么一道,那机器就直接往右拐了,操作起来有多么困难,可想而知。

Lock-Jaw的赛后伤害已经很明显了,大概不用放图了……不过赛后Copperhead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用Lock-Jaw损毁部件造的小模型,心意满满。

来源:
Copperhead社媒:
Copperhead赛后分析视频(来自队长Robert Cowan长期更新的频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Xqk8XIBW_o
Lock-Jaw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TeamMutantRobots/(不用看了,只有每场比赛前发个动态走个过场)
网站:http://www.mutantrobots.com/mutantweb18/(不用看了,就连最新动态也都是默认的样式文字)
最后: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每个队伍的第一场,大家都需要时间去习惯Upper Deck的存在。在后面的比赛里,它会有更多的作用的——不是说它的设计有多好,只是说队伍们终于习惯了利用它。
更改记录:
1月31日:添加头图,更改PMF图片底部武器重量描述,更改Valkyrie队对Tombstone武器描述,添加一张DUCK!伤害图(来自WD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