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进击”-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装备了多种各具特点的轰炸机,它们有的默默无闻,而有的则像“戈塔”G.IV与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这样大放异彩,给英法两国的军队与本土播撒下死亡与恐惧。而今天讲的则是另外一种德军用来实施轰炸任务的作战飞机:R型飞机中的代表者也是唯一的量产者:齐柏林.斯塔肯R.VI。(Zeppelin-Staaken R.VI)
根据一战德国军用飞机分类,R型飞机是指配备有3台以上发动机的巨型轰炸机。而最早提出R型飞机(当时称作巨人飞机)这一概念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齐柏林飞艇的发明者:费迪南.冯.齐柏林伯爵。

在聘请了一群来自博世公司的工程人员后,齐柏林在租借于戈塔飞机制造厂的一个库房成立了专门从事巨人飞机研发的VGO设计联盟,巨人飞机的发展史由此开始。
齐柏林领导的VGO设计联盟开发出的第一种“巨人飞机”是于1915年4月试飞的VGO.I型飞机。这款专为德意志帝国海军空勤队打造的大型飞机一大特点就是并没有采用当时常规的双发动机布局,而是特别的三发布局,装备了三台迈巴赫Mb.IV型240马力水冷式汽油发动机。该机另一大特点便是体型非常庞大,翼展达到了惊人的42.2米;可以说齐柏林“巨人飞机”在这里便立下了一个体型标杆。很快,VGO.I应军方要求安装了两台备用发动机,但该机在随后的测试中坠毁了,原因可能是超重。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VGO联盟气馁,他们不久后便推出了VGO.II型飞机。虽然编号不同,但VGO.II与前作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技术人员也只能讲出一些微小的结构差异。VGO.II本也打算用于俄国前线,但不久便转入了训练部门,原因是该机体型够大但是动力不足,未能达到作战需求。
于是,改良型号:VGO.III型飞机很快便被生产出来,该型号的动力配置改为6台迈巴赫160马力发动机,它们两两一组推动3部双叶片螺旋桨,此时的“巨人”已经派头十足。为此,德军在东线战场组建了两个专门使用这些大块头的特别飞行部队—第500与第501“巨人”飞机分队。(简称Rfa)

1916年,VGO联盟搬迁至柏林市郊的斯塔肯,以便就近利用那里的齐柏林飞艇库开展研发工作。不久后,VGO便推出了新型号,不过这个型号不再以VGO命名,而是被称作齐柏林.斯塔肯R.IV,R就是德语“巨人飞机”的首字母(巨人飞机德语全称:Riesenflugzeug)。R.IV的动力与VGO.III相比更上一层楼,虽然依然是6台发动机的配置,但换成了动力更强的奔驰Bz.IV型220马力发动机,双叶桨也换为四叶桨,而且R.IV的火力相比其他德国大型轰炸机也要更加引人注目:6挺MG14航空机枪。

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尽管VGO联盟不断推陈出新,“巨人飞机”系列也出现了一架又一架的原型机,却始终未能获得军方的正式订单,这一尴尬局面在1917年初出现的齐柏林.斯塔肯R.V身上也没能得到改变。该型机的发动机减至5台,但动力增至245马力(迈巴赫Mb.IVa发动机 ),发动机配置方案也有了新思路:其中一台依然安置在机首位置,而另外四台则两两一组安置在两翼并一前一后放在发动机舱中。武器配置改为5挺机枪,而且设计人员在上层机翼设置了一个被称作“燕窝”的机枪巢。
R.V被部署在西线战场接受测试,前线部队最早感受到了“巨人”的压力。它需要特殊的停机坪,而其他飞机都可以使用的跑道不适合R.V:它庞大而沉重的机身压得跑道坑洼不平,所以为它建造了专门的基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VGO联盟为实现从原型机到投入正式量产的努力,终于在之后推出的齐柏林.斯塔肯R.VI得到了实现。R.VI的翼展继承了前辈们的风格:42.2米(与二战期间的B-29轰炸机相当!),机长也有22.1米。其体型在当时来看相当的巨大。

R.VI的动力由4台迈巴赫Mb.IVa型245马力6缸液冷式汽油发动机提供,之所以继续采用这种发动机,是因为该发动机在高空环境中出力状况最好,这4台发动机驱动4部直径为4米的双叶片螺旋桨。起落架由18个轮胎组成,轮子直径达1.2米;同时为了防止“拿大顶”事故(飞机降落时因为机身前倾导致机首触地的事故),在机首下方设置了辅助机轮。机组成员为7人:机长、副驾驶、无线电操作员、供油机械员各一人,负责发动机的机械人员2人;同时一架飞机配置的地勤人员更是多达50人。值得注意的是,R.VI还使用了当时少见的密封式驾驶舱。



与庞大的身躯相称的是齐柏林.斯塔肯R.VI的载弹量:2000千克(以当时的技术来讲是相当不错的数据了)。不过如果是实施远距离轰炸的话,考虑到来往所需的燃料,R.VI的平均载弹量是1000千克左右,这种载弹量基本有三种挂弹方式可以选择:10枚100千克炸弹、3枚300千克炸弹、1枚1000千克炸弹。为了防御战斗机的攻击,R.VI装备有4挺MG14型航空机枪,其中一挺位于机首的机枪座舱,两挺位于机背位置,第四挺则装在机腹舱室。


R.VI的性能终于打动了军方。1917初,军方派出相关人员对R.VI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R.VI的性能完全达到了要求,于是德国航空队总监批准以55.7万马克的单价采购一批;至此,“巨人飞机”终于摆脱了无法突破原型机状态的尴尬局面,获得了正式量产,虽然订单仅仅数一十计。不过R.VI的体型巨大、工艺复杂,为了生产这种飞机,德国动用了4家工厂的力量-就这样也只生产了18架。
1917年6月28日,第一架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交付部队使用,随后出产的R.VI轰炸机陆续装备第500与第501“巨人”飞机分队,最初部署于东线战场作战。1917年8月,R.VI型轰炸机以库尔兰为基地,对俄国境内的军事目标实施了打击。出于安全考虑,R.VI基本只在夜间出动,每架飞机炸弹携带量不超过770千克,飞行时间3-5小时,而出击高度则在2000-2400米之间。

与此同时,德军正集中大型轰炸机即“戈塔”式重型轰炸机的力量对伦敦在内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实施战略空袭,以逼迫英国屈服。就在这些戈塔轰炸机让伦敦人大感头痛与恐惧的时候,另一种更为强悍、更为恐怖的轰炸机也加入了入侵行列: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1917年夏季,第500与第501分队调往西线,其中第500分队入驻法国的加斯提尼,第501分队入驻比利时的根特(为轰炸英国而组建的第三轰炸机联队的基地也在这里),构成了对英国本土的新威胁。
1917年9月17日,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首次出现在英国上空实施了轰炸。此后,R.VI多次配合第三轰炸机联队的戈塔式重型轰炸机对伦敦等英国城市实施轰炸,从1917年12月至1918年5月,这种“合作”共进行了11次,向英国投掷了27吨炸弹。
齐柏林.斯塔肯R.VI通常每次出动5架对英国进行夜间空袭。这种夜间远距离空袭需要借助月光、轰炸机搭载的无线电设备以及作为地标的泰晤士河导航,通常往返需要耗费7个小时。这种夜间作战虽然辛苦而又伴随着危险,但值得提出的是,没有一架R.VI在英国上空被击落,只有两架是在返航途中坠毁的,相比之下,戈塔轰炸机在英国上空战损了24架,看来R.VI同样有着德国轰炸机防御能力出色的优点。

R.VI在实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技术人员们大受鼓舞,也让其他德国飞机厂商开始研发自己的巨人飞机。于是,一批体型更大的试验型号在战争最后几个月相继出现。可惜的是,这些飞机还没有来得及在战场中发挥价值,德国便于1918年11月宣布投降,而巨人飞机的发展历程也随之落幕了。
一战结束后,18架齐柏林.斯塔肯R.VI轰炸机依然有6架完好,这些飞机成为了多国人士观摩的对象,后来全部转入了民用。这种“巨人”确实值得一看,它是一战德国R型飞机中唯一一个投入量产的型号,是一战参战过的体型最大的轰炸机,而且还是历史上轰炸过伦敦的最大型轰炸机,而最后这项纪录到纳粹德国时期也未被打破。

齐柏林.斯塔肯R.VI的基本数据
类型:4发动机远程重型轰炸机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7年-1918年
机长:22.1米
翼展:42.2米
机高:6.3米
机翼面积:332平方米
空机重:792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848千克
动力装置:4台迈巴赫Mb.IVa型245马力6缸发动机
最高时速:135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
实用升限:4320米
武器装备:4挺MG14型7.92mm航空机枪,最大载弹量2000千克
机组成员: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