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的战车,地位和现在的坦克大炮一样,那它的威力有多大
1936年,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车马坑中,一辆源自于商代的战车被发掘出来,随着这辆战车的细节逐渐浮现而出,从而坐实了我国早在商代时就已经拥有战车这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成熟掌握了相关的制造技术。

按照古籍《考工记》的记载,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天下百工进行了分类,合计六大类共三十个工种,其中一大类为“攻木之工”,比如生产车轮的“轮人”、生产车厢的“舆人”、生产车辕的“辀人”等等,这又进而说明了在很早以前,战车的生产就有了明确的技术分类。

经过考证,战车兴起于夏商时代,繁盛于春秋时代,而没落于战国之后,前后共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伴随着骑兵的出现,战车的光辉逐渐暗淡下去,昔日的“千乘之国”也变为了一种国力强大的象征性词汇。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生产力和军事工业并不发达的先秦时代,战车在战场上的威力,足够可以和现代的坦克大炮相媲美,更能对战场上的对手起到巨大的威慑作用,那么古代的战车威力如何呢?
一、古代战车的模样与配置
1、还原战车的面貌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结合史料的记载来看,所谓“战车”就是用马拉着的车,主体为木质,重要的部位会覆盖、包裹、镶嵌金属材质的器件,起到加固和保护的作用,此外,随着各国文化的兴起和不同,战车上还有装点有各种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饰物。

既然是用马来拉动的,那么马匹自然就成为了战车的动力来源,根据资料显示,大多数的战车都是配置两匹马提供动力,有一些特殊设计的较大战车,可能会使用到四匹马或者六匹马,不过这些并非“主流”。

从外观设计上来看,大多数战车都呈现为方形,士兵们需要从后方登入,配置有两个巨大的轮子,尺寸在1米3到1米8之间,掣肘上有独辕连接车衡,车衡再连接到马匹,这就形成了一整套动力系统。

另外,大家在电视剧上一定见过战车的大轮子中间会有类似长矛,或者狼牙棒式的利器向外突出,这东西学名叫作“车軎”,一般长度在半米左右,目的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为了防止敌军接近战车,破坏战车。在冲锋的时候,锋利的车軎还能对敌军进行冲散和杀伤,还是比较凶狠的。

2、战车的军力配置
从史料来看,战车用马提供动力,车上也会配有士兵,一般为3人,都有各自的名称与职责,3人的名称为“左”、“右”、“御”,其中“御”的士兵站在战车的最中间,是负责控制马匹和战车的驾驶员,他的身上也会携带一把短剑作为防身和战斗的武器。

以“御”为中心点,左边的称“车左”,也是整个战车的“甲首”,也就是战车长的意思,作为全车的中枢,他一般会手持弓弩一类的长距离射击武器来战斗。
“御”右边的士兵为“车右”,也被叫作“参乘”,兵器为戈、矛一类的近战长兵器,负责战场上的厮杀,也对战车进行维修和养护,以上就是战车上人员的配置和职能。
目前经过考证,从商代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战国时代,基本上都遵循了上面的原则和配置,比如开篇时我们提到的殷墟遗址中发现的车马、兵器等文物,都证实了这一点。

而且有一点也很重要,从商代到后面的秦汉时代,关于战车的整体结构都没有较大的变化,一般都是小改为主。
二、古代战车的真实战斗力
1、行走的重装武器库
战车其实就是古代的装甲车,防护能力自然要摆在首位,根据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晚期战车来看,整个车体都加装了青铜质地的防御护板,每一块的长度为13.6公分、宽11.6公分、厚0.2公分,合计多达80余块,如此多的青铜护板规格上都相差无己,可见当时冶炼工艺的精湛程度。

除了车体之外,战车的两侧还有48块青铜护板,每一侧有4列,每一列有6块。战车的后门自然也不能放过,加装了32块青铜护板,同样是4列,不过每一列有4块。

这样看来,古代战车绝不是一辆轻装上阵的木头车,而是全副武装的重装“坦克”。
战车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那么站在上面负责驾驶和作战的士兵如何呢?一句话总结:很强!防护强!军械的配备更强。

因为士兵们都是站立作战的,因此他们身上穿的护甲整体长度远超普通步兵,但也有一些地方,战车上的三名士兵是不同的。

“车右”是手持长兵器作战的,所以护甲上只有披膊,这样更便于挥动兵器;“御”是驾驶员,必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准确度,因此对他的防护是最高的,护甲覆盖了肩膀、手臂,甚至是手腕,为了防止被弓箭精准射击,还延伸了“御”的颈部护甲,称之为“盆领”,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就有这个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战车、士兵全副武装外,拉车的马匹也有装甲来进行保护,根据史料记载,有画甲、漆甲、素甲等很多种类,样式功能不一,但主要以保护马匹的头部、颈部和身体为主。

另外,在战车上还配有各种弓弩、戈、矛、戟等兵器,说古代战车是“行走的武器库”也不为过。
2、战场上的决胜者
综上所述,古代的战车其实和现代的坦克车、装甲车其实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在战场上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场战斗中,双方谁的战车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往往就是决定战争最终胜负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战车作战非常讲究队形和其他兵种的配合,而且需要有精通战车作战的指挥官统一指挥和调配,像战车上的士兵,也需要高强度的特殊训练,属于“特殊兵种”。
种种严苛的要求加上古代马匹资源的稀缺、战车制造技术的限制等等,很多国家都是无力承担的,这其实也促使了后来效率更高、成本相对更低的骑兵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