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厂商布局液体散热,微软竟将数据中心丢海里,海豹都来参观
Hello大家好,我是兼容机之家的小牛。
5G浪潮之下,云计算,云游戏等等应用纷纷走上风口,相对的提供服务的厂商所需提供的计算能力也就越多,对于机房的温度控制也构成了对厂商的考验,火力全开的空调和呼呼的暴力风扇的成本极高,尽管付出了高昂的电费,也无法满足厂商对于散热的需求。效率也越来越低,于是乎,厂商开始转变散热方式。


例如在全球布局的谷歌数据中心,其在芬兰的数据中心便是采用海水进行散热,该数据中心位于芬兰南部的海岸,建造在一个隧道当中,首先,通过一个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造纸厂从海湾里将海水引流到隧道,然后使用抽水泵将海水泵入设立在服务器房间内的海水交换器里,通过海水的循环来为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设备降温。

吸收了服务器热量的海水并没有直接被排放到海水中,而是被Google与冷的海水进行混合,使水温与自然水温大体相同,以保证海湾的动植物环不会因为海水水温的上涨而破坏。不得不称赞一下Google的环保设计。既省了电费还不影响生态环境。


而同为互联网巨头的微软就更加激进了,不仅要用海水散热,还要把数据中心丢进海里。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表示:"水下数据中心是未来发展趋势。" Nadella在伦敦举行的Microsoft Future Decoded大会上表示:"由于世界上50%的人口靠近水体,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我们要考虑未来数据中心区域和扩展的方式。"确实,人类的生活区域首先必须得有水,而数据中心为了降低时延提高传输效率,也要靠近城市,这样一来,将数据中心布局在水下的客观条件就具备了。倘若水下数据中心成为趋势普及开来的话,甚至我们还能从水库中喝到数据中心"烧出"的热水。

微软的Natick项目的构想充满创意,项目组决定选用圆筒形容器包裹住数据中心,因为圆筒形的容器承受海底高压,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该圆筒重17吨,高10英寸,直径超过7英寸。
在供电问题上,项目组决定使用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不过小牛怀疑这些可再生能源能不能支撑这个数据中心的供电需求。
2015年8月,名为Leona Philpot的第一座海底数据中心原型机被安置到加州中部海岸附近。2018年6月,微软又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沿岸的117尺深的岩板海床上布局北部岛屿数据中心。微软将来还会在更多海域投放他们的海底数据中心。

近日,微软也晒出了他们最喜欢的访客照片,是一只小海豹。可见海底数据中心不仅可以节约电能,而且对于海底生态的影响趋近于无,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这或许是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大方向吧。
本文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的电脑知识,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有问题的小伙伴也可以撩我,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分享更多优质的内容!我是小牛,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