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中的娱乐活动

2022-01-01 16:21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此为整理贴,整理一下红楼梦中的娱乐活动

       纵观《红楼梦》,贾府内的娱乐活动可算得上是种类繁多,有哪些出现次数不多但极有文化底蕴极富幽情雅趣的游戏呢?

一、解九连环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中有云: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

       解九连环,顾名思义是要把九枚环环相扣的圆环解下来,是一种需要动脑筋的益智游戏。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山西民间的智力玩具,通常是用金属丝制成九枚小圆环,九环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依据拓朴学原理设计的九连环,和华荣道、孔明锁一样,都是在简单之中包含着大智慧。九连环历史悠久,《战国策》中记载为"玉连环"。宋朝以后,九连环开始广为流传。至明清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对九连环情有独钟。在数学还不发达的当时,古人就能够创造出今天的数学家才能分析解答的难题,这无异于奇迹。

       九连环的玩法是要将这九个环从柄上解下来,其解法多样。国外的数学家格罗斯在深入研究了九连环之后,用二进制数给了它一种解开的方案,他通过数学方法证明,解九连环共需要三百四十一步。据说这已是目前所知最简便的方法了,并且整个解环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因此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可以锻炼人们的耐心。这个过程似乎蕴藏一种发人深思的哲理,或许这正是九连环经久不衰的原因,它除了能供人消遣娱乐、益智健身外,还可以发人深省,即让人从中悟出看待事物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二、斗草簪花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道:自从贾宝玉搬进大观园以后,他“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环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

       这里出现了"斗草簪花"。第六十二回更是详细地描写了香菱和小戏子们在一起玩"斗草"游戏的情景:

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豆官便说:"我有姊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斗草"是古时人们在花草茂盛的春夏季节玩的一种游戏,又称"斗百草"。斗草有"武斗"和"文斗"之分。武斗就是比赛双方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力拉扯,先断者为输。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参赛者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是赢家。

       "簪花"也是斗草的一种形式。"簪"即是戴或插之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曾描述过这种游戏:"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意即在春天斗花,谁戴的花多谁就是赢家,故人们不惜花费重金买名花种植在庭院中,以备斗花之用。


三、放风筝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贾探春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一种手段,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接着,林黛玉又将自己的风筝放掉。李纨说:"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林黛玉多病,故众人都劝她借助放风筝把晦气放了,将病根儿带走。可见,当时人们放风筝不仅为了取乐,还为了"放晦气"。

       风筝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明确地把中国风筝列为中国人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在美国的宇航博物馆中有一块牌子上写道:"风筝和火箭是人类发明最早的飞行器。"古时风筝的名称很多,有"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七种。可见,当时制作风筝的灵感来自鸟类的启发。


四、赶围棋

       “赶围棋”不同于围棋,它是一种借助围棋棋盘、棋子进行娱乐的简单游戏。几个玩家先掷骰子,看点数,然后按照点数多少将棋子摆在棋盘上移动,看谁先移动到头,即为一局。围棋子被作为筹码或计数工具。在规定的次数和时间内,最后结算棋子数差距,棋子占得多即为胜方。为了增加娱乐的热闹趣味,常常赌点彩头,用些小钱来刺激赌输赢。因此“赶围棋”也带有一点小赌的色彩。

第二十回,贾环看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人在赶围棋,也要上炕来玩。宝钗对待他和贾宝玉一样,同意让他上来,坐了一处,一起玩。游戏一注要十个钱,贾环头一回赢了,心中十分喜欢。谁知后来接连输了几盘,就有些着急。赶着这盘正该自己掷骰子,若掷个七点便赢了,若掷个六点也该赢,掷个三点以下就输了。因拿起骰子来狠命一掷,那骰子一阵乱转。莺儿拍着手只叫“幺”,贾环便瞪着眼,“六——七——八”地混叫。那骰子偏偏转出“幺”来。贾环急了,伸手便抓起骰子来,然后就拿钱,说是个四点。莺儿便说:“明明是个么!”。宝钗见贾环已经面红耳赤,一脸急色,就强迫丫环莺儿放下了应得的十文钱。莺儿心中委屈不服,口中嘟囔道:“一个做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瞧不起!”

       “赶围棋”有点象今天的飞行棋、跳跳棋,掷骰子,按点数走几步。由于操作太简单容易,贾府的大人们可能不会去玩,就是小孩和丫头们玩的游戏。


五、打瓜子

       打瓜子就是“抓子儿”,在过去物资贫乏的时代,很多小朋友都玩过这种游戏。先将一个子抛向空中,一边抓地下的子,再接住掉下来的子,这样反复抛、抓,看谁抓得准,抓得得多,没抓好的就输了。赢家再根据赢子的多少,可以用指甲盖弹打输家的脑门儿,或罚打几下手心。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道:“宝玉进来看时,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春燕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却是芳官输给晴雯,芳官不肯被打,跑出去了。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这里的“子儿”即是瓜子。宝玉欢喜道:“如此长天,我不在家,正恐你们寂寞。吃了饭就睡觉,怕睡出病来。大家寻件事顽笑,消遣甚好。”

       类似的“打瓜子”游戏,在古典小说《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描述。可见“打瓜子”游戏在明清时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

       抓子儿的子是羊的后腿膝关节的一块特殊形状的小骨头,这块骨头有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面,分别称为耳朵、假耳朵、肚脐、鼓肚。抓子的时候,至少要有四颗子,先抛起一个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底下的几个子连同抛起来的那个子一起抓住,才算得分。比如立着的骨头叫做“站儿”;一个站儿带两个肚脐或鼓肚,或者一对一对的抓。如果期间没有接住或者没有全抓起来,就算输。轮到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组来抓。

       比较考验功夫的是抓站儿,十几个子儿杂在一处,经常有挨得很近的,在抓起相同面子的时候不能够碰到不同形状的子,就需要胆大心细,手疾眼快,将一个子高高抛起,迅速而小心地把子捏起来,再接住空中的子。

       猪骨头的相应部分的也可以做子儿,但比较大,小孩子的手比较小,抓羊骨头的子儿可以一下子抓四五个,而猪骨头的子儿就不那么容易抓了。猪骨头子的形状也不规则,不如羊骨头的秀气,很难立好“站儿”。因此,小孩子们都喜欢玩羊骨头的子儿。


六、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还叫做"隐语",是达官贵人宴席间的游戏项目。至秦汉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对灯谜的喜爱使得这项活动风行起来。至明清时代,猜灯谜已开始大范围流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以猜谜为乐。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灯谜的制作和猜灯谜的方法各有不同。其中的谜面包罗万象、内容诙谐,涉及天文地理、经史辞赋,且押韵上口,既能锻炼思维,又能怡人悦己。(灯谜我之前已经写过了)


七、打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写了一段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玩牌的情节,十分有趣。有人说玩的是一种叫“碰和牌”的纸牌,也有人说玩的是一种叫“麻雀牌”的纸牌。这些纸牌可能就是麻将的“前生”,麻将就是在这些纸牌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

一时鸳鸯来了,便坐在贾母下手,鸳鸯之下便是凤姐儿。铺下红毡,洗牌告幺,五人起牌。斗了一回,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严,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儿正该发牌,便故意踌躇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定在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再顶不下来的。”薛姨妈道:“我手里并没有你的牌。”凤姐儿道:“我回来是要查的。”薛姨妈道:“你只管查。你且发下来,我瞧瞧是张什么。”凤姐儿便送在薛姨妈跟前。薛姨妈一看是个二饼,便笑道:“我倒不稀罕他,只怕老太太满了。”凤姐儿听了,忙笑道:“我发错了。”贾母笑的已掷下牌来,说:“你敢拿回去!谁叫你错的不成?”薛姨妈笑道:“果然是凤丫头小器,不过是顽儿罢了。”凤姐听说,便站起来,拉着薛姨妈,回头指着贾母素日放钱的一个木匣子笑道:“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头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话说未完,引的贾母众人笑个不住。偏有平儿怕钱不够,又送了一吊来。凤姐儿道:“不用放在我跟前,也放在老太太的那一处罢。一齐叫进去倒省事,不用做两次,叫箱子里的钱费事。”贾母笑的手里的牌撒了一桌子,推着鸳鸯,叫:“快撕他的嘴!”


八、听戏

       听戏是贾府上上下下、男女老少都很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贾府还曾一度自己组织了一个专用的家庭戏班。

       《红楼梦》中对于戏曲的描写很多,从曲目来说,就有《琵琶记》《荆钗记》等宋元南戏,《西厢记》《李逵负荆》等元杂剧,《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满床笏》等明传奇,《一捧雪》《占花魁》《长生殿》等清人传奇。

这个up主统计了87版红楼梦中的戏曲,个人觉得电视剧拍摄的这些戏曲还原度都非常好

从唱腔来说,这些戏曲大部分都属于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也叫“昆山腔”或“昆腔”,因为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合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于南戏系统。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我国的戏曲分为南、北两大派别,而南曲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着各种不同的唱法。元朝末年,顾坚等人对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进行了改革,称为“昆山腔”,这就是昆曲的雏形。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又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保留了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同时还吸取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作为伴奏乐器,形成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身的“水磨调”,即昆曲。此后,昆山人梁辰鱼又在魏良辅改革的基础上,对昆腔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所编写的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的文人学士都争相用昆腔来创作传奇,使得昆腔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

       到了万历末年,昆曲的影响开始扩大到北京、湖南等地,明末清初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红楼梦》中关于戏曲的描写恰恰反映了这种文化现象。

《红楼梦》里出现的昆曲剧目

贾府上上下下都爱听戏,他们还专门养了12个女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戏班。

       据记载,家庭戏班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宋元时日益完备,到了明清更是盛极一时,发展为一种社会风气。官吏、地主、商贾都竞相养班蓄乐,有的甚至不惜重金,一家养有几个戏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备有家庭戏班,经常在家设宴演出招待友人,还演出过他自己创作的传奇。曹雪芹将这些写进《红楼梦》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追求享乐的现实。比如在第54回描写元宵看戏时,作者就借贾母之口,说:“薛姨太太这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可见,无论国子监祭酒李家、忠靖侯史家,还是荣国公贾家,都有蓄家伶、养戏班的风气。

       家庭戏班一般有三种类型:有以女性童伎组成的家班,称为家班女乐;有以男性优童组成的家班,称为家班优童;有以职业优伶组成的家班,称为家庭梨园。一般而言,以家班女乐和家班优童为主。大观园里的家庭戏班,是由12个女孩儿组成的,属于家庭女乐,主要在大观园中进行演出。此外,家庭戏班的演出场所一般都在湖船、华堂、庙台和临时搭成的戏台上。


九、行酒令

       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虽然不经常出门,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行酒令就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游戏。

《红楼梦》酒令一览

       酒令艺术在中国古代的文坛自成体系,独显风姿。尤其是随着雅令的成熟与丰富,以诗、字、名、典将中国文化的每个侧面浓缩于一体,为酒令活动增添了迷人的文学色彩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现在很多酒令已经失传,我们只能通过古代诗词或古典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去领会酒令文化的魅力了。(红楼梦酒令我之前已经写过了)


十、射箭

       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里所说的“射”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的“射艺”。

       自古以来,“射”不仅是杀敌卫国的一种技能,还是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体育活动。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射箭,二是弹弓。但是,因为射箭在狩猎活动和军事行动当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的一个情节。贾敬过世以后,贾珍在府里居丧。居丧期间因为守着规矩,他不能出门玩乐,也不能看戏消遣。实在无聊透顶之际,他想了个办法:以练习射箭为由,邀请了世家子弟和富贵亲友来府上比赛。结果是来了一大群纨绔子弟,表面上是来习射的,实际上每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开始了一场厨艺大比拼。

贾珍没把习射当回事,但贾赦贾政听到了消息,就认真了。他们让贾环、贾琮、贾宝玉和贾兰吃了饭就去宁国府上练习射箭,练习结束后才能回家。

       这段描写恰恰反映了当时上层贵族,能学些文固然最好,但是无论学不学文,武是不可丢弃的。别忘了,宁荣二府的奠基人贾演、贾源曾陪伴圣驾浴血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开创贾氏一族的百年基业。武将出身的宁国公和荣国公都有尚武之风,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代时,贾府上下已经呈现出明显“弃武从文”的风气,但祖上传下来的传统不会轻易完全摒弃。因此,书中才会在看似不经意之间描绘贾府子孙习射的情节。王熙凤将写字与拉弓合在一起,提醒贾宝玉,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除了贾宝玉要习射以外,书中还有一回表明贾兰也是要练习射箭的。

原著第二十六回里,贾宝玉白天闲得无聊正要睡觉,袭人劝他去园子里到处走走解闷。

“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从这些线索来看,射箭应该是贾府子弟平时的一项常规。这跟贾宝玉是不是喜欢习武没有关系,而是受到了家族传统的影响。

       书中还有一个跟习射有关的重要痕迹:宁国府里的天香楼下有一个箭道场,这是给家族子弟提供了一个专门练武的场地。而贾府的世交都是当年与宁荣二公一起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比如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他们六位连同宁国公与荣国公一起并称“八公”,世家子弟的习武传统应该也都有遗存。像贾宝玉熟识的冯紫英和卫若兰都是类似的世家子弟,而冯紫英特别喜欢到处打猎,可见他的射箭技术是不错的。


总结

       除了以上这些,红楼的女儿们还会琴棋书画,喝酒吟诗,大观园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可以发现,曹雪芹并非为写小游戏而写小游戏。《红楼梦》的各式人物正是在进行这些小游戏时,不经意间展现了她们各自的个性特征,而人物、故事的情节发展正是按照她们各自的轨迹运行。故而,我们在观察《红楼梦》中喧哗热闹的小游戏描写时,同样应当去细细品味那些文字,才能够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的那一份个中滋味,良苦用心。


红楼梦中的娱乐活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