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脑科学日报| Neuron:饥饿激素影响决策脑区,驱动行为
第1917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1月24日
科 学 时 讯
1,Neuron:饥饿激素影响决策脑区,驱动行为
来源:生物通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饥饿激素如何在动物考虑食物时直接影响大脑海马体的活动。研究人员把小鼠放在一个有食物的地方,观察小鼠在饥饿或饱腹时的行为,所有的小鼠都花时间研究食物,但只有饥饿的小鼠才会开始吃。
当动物接近食物时,腹侧海马体的一个脑细胞子集的活动增加,这种活动抑制了动物的进食。但如果小鼠饿了,这个区域的神经活动就会减少,所以海马体不再阻止动物进食。这与血液中循环的高水平饥饿激素相对应。研究人员从腹侧海马神经元中去除饥饿激素ghrelin的受体,发现饥饿激素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大脑驱动活动,控制大脑中的回路,这可能与人类相同或相似。
2,Neurology:较小的海马体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随着针对大脑中 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新药的推出,需要新的方法来确定记忆丧失和思维问题是由阿尔茨海默病还是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近日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脑海马体区域的萎缩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即使在大脑中没有淀粉样斑块的人也是如此。
这项研究涉及128名平均年龄为72岁的人,测量发现,海马萎缩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与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水平无关。海马体萎缩本身就解释了认知能力下降差异的10%。
3,Nature子刊:全球首系智能人工喉,帮助渐冻症患者蔡磊还原正常声音
来源:生物世界

近日,原京东副总裁、渐冻症患者蔡磊试用了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智能可穿戴人工喉,成为全球首个使用可穿戴人工喉的渐冻症患者。这一可穿戴智能人工喉由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研发,系全球首创,该设备能够采集蔡磊喉部发声的信号,再将其转换病还原为蔡磊的原声,发出了与蔡磊患病前几乎一样的声音。
该研究开发的基于石墨烯的智能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发声相关的多模态机械信号以用于语音识别,并依靠热声效应播放对应的声音,该研究为语音识别与交互系统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4, Nature子刊:视觉-触觉电刺激反馈对运动想象练习中脑功能连通性的影响
来源:脑机接口社区
功能连接(F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大脑网络建模方法,其中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时间相关性或统计依赖性使用图论表示。然而,在许多研究中,研究人员只使用光谱、ERD和分类分析来研究反馈如何诱导神经可塑性。这些方法并不能直接理解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近期一篇研究利用基于图的FC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系统地研究运动想象练习中α波段脑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运动想象患者中,神经反馈训练对大脑活动产生了特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顶叶,表明不相关的皮层活动在运动想象期间受到抑制。此外,研究证实了主观评估,即神经反馈训练改善了情绪和认知功能,但在系统分类精度方面的提高仅是边际的,这限制了在运动康复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5,Med:揭秘硬脑膜淋巴管功能和颅内恶性肿瘤的关系
来源:iNature
在临床参与者中,脑膜淋巴管(mLVs)与颅内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王伟团队招募了总共246名个体,发现颅内肿瘤组的mLVs的曲线下面积和进入速率均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颅内肿瘤组的mLVs的洗出比率较低。该工作首次发现了颅内恶性肿瘤患者存在mLVs流入功能增强和流出功能下降的规律;并解释了mLVs功能与肿瘤疾病特征的关系;同时还提出了通过DCE-MRI评估的mLVs流出功能可以作为潜在的肿瘤预后评价指标,值得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
6,Transl Psychiatry:D-甘露糖和ACSS2酶——通过BDNF和TPH2快速治疗抑郁症
来源:大话精神
重度抑郁症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疗方案。现有的抗抑郁药会延迟几周到几个月才起作用,对许多患者无效。近日一篇研究发现,代谢调节酶ACSS2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快速提高BDNF水平,并通过表观遗传TPH2激活延长5-羟色胺合成。使用D-甘露糖增强ACSS2诱导,可能利用这些协同机制来获得速效和持续的抗抑郁益处。
7,我的婚姻会变得不幸?父母如何影响我对婚姻的期待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婚姻期待指在婚姻关系中,个体对配偶和关系本身所期望达到、并认为可以达到的标准。无论作为观察者还是参与者,孩子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早期经历将会成为日后亲密关系(包括恋爱关系)的模板。近期一项研究选取了来自双亲家庭并处于青少年早期的96名女性及其父母作为被试,发现对父母婚姻冲突消极感知的非安全型依恋青少年有更为消极的婚姻期待。对父母间高度的婚姻冲突感知导致孩子无法与父母亲密接触,从而造成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关系的悲观看法,更多参与以接近为导向和适应不良的恋爱中。
8,Chaos:社交网络中感知偏见下的意见传播级联
来源:集智俱乐部
在社会动力学和信息传播领域,级联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重点。观点级联(Opinion cacsade)考察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对特定话题的看法能否达成一致。其中共识被定义为大多数网络个体趋同于单一观点或信念的状态,而分歧则表示个体持有相互冲突观点的状态。
近日,一篇研究设计了一个阈值模型,从而得以深入研究观点级联、认知偏差、网络结构和固执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发现,只有当群体的集体固执度(stubbornness)低于临界阈值时,共识才会出现。随着固执度的降低,共识与分歧之间的一阶和二阶相变更为普遍。分歧的出现可归因于回音室(echo chamber)的形成。通过揭示舆论级联的多方面动态和感知偏差的作用,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和减少分歧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涉及到有偏见的信息时。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