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盂县博物馆收藏的北朝石塔

2021-07-25 22:11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盂县博物馆收藏的北朝石塔

选自《文物季刊》1996年04期,李裕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1994年10月笔者在盂县进行文物调查时,在县博物馆所在大王庙内见到北朝石塔一座。塔形制古朴独特,为北朝造像石塔中所罕见,故介绍如下:

石塔原由三部分组成,即莲座、塔身和塔顶。现塔顶部分已失(图一、二)①。

莲座:造型与石柱础相同,下为方形基座,边长0.84、高0.12米。其上为覆盆式莲座,雕刻宝装莲瓣,高0.15米。

塔身:置于莲座之上,现存上下三层,通高1.33米。下面二层为圆形。第一层高0.33米;第二层高0.35米。直径均为0.50米。每层一周各雕8身立佛像。佛像形象雷同,头皆毁,头后有圆形头光,肩略宽。内着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腹部系带,衣裙下摆宽博,呈“八”字形斜向展开。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立于莲台上(图三,1)。上层略呈梯形,上宽0.30、下宽0.35、高0.40米。塔体四面雕像,题材各不相同。每面依次为立佛、释迦多宝并坐像、立菩萨和思惟菩萨。立佛形象同下层。释迦多宝头均毁,双肩下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摆内外二层覆于座前,衣纹呈水平状展开。双手施无畏与愿印,露右足,结跏趺坐于座上(图三,2)。立菩萨像头戴三叶宝冠,头两侧扎宝缯,下垂及肩,面相浑圆,五官风化不清。肩两侧垂有发辫,颈细长,颈下饰桃尖形项圈。双肩各饰一圆饼装饰,璎珞和披巾由双肩搭下,于腹部交叉于莲花饰上,再上绕双肘,然后向身体两侧斜向搭下。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摆呈“八”字形展开,跣足立于圆台上(图三,3)。思惟菩萨像头戴冠,头后有圆形头光,头两侧扎宝缯,面部风化,双肩有圆饼装饰。披巾从双肩沿臂外侧飘扬,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左手抚于右脚踝处,右手上举,托右腮作思惟状。左腿下垂,右腿盘曲,半跏坐于方座上(图三,4)。

据博物馆的同志介绍,此塔原存盂县城北15公里肖家汇千佛寺。可以估计石塔原是寺院的供奉品。石塔无纪年铭记。但按造像样式,佛和菩萨像均属于北魏晚期流行的秀骨清像样式。释迦多宝和半跏思惟菩萨也是北朝时期习见的题材。更重要的是肖家汇千佛寺现存北朝时期的摩崖造像,其造像样式与石塔一致。这批摩崖龛像大多有纪年,其纪年题记有:北魏永熙元年、永熙二年以及东魏兴和三年前赵郡太守邢生造像记②。因此,石塔无疑与摩崖造像属于同时期的遗物,其年代应在北魏晚期至东魏初期。

塔,称之为堵婆,源于印度。其形制上为高大的覆钵丘,下为基座,如桑志大塔。塔是佛寺和石窟寺院供奉的主要对象。传入汉地后,即与中原传统建筑样式相结合,构成了多层楼阁式的塔的新样式。其平面形制一般采用方形样式。如北凉时期的石窟,流行中心塔柱窟,中心柱均方形,多层式③。现存单体石塔以北凉石塔为早,形制比较特殊,上有覆钵,下为八角形或圆形塔身,塔身开龛,雕七佛一弥勒像④。这种样式较多保留了印度佛塔的痕迹。北魏时期的单体石塔则取方形、楼阁式的样式,如朔州崇福寺所藏北魏石塔⑤、沁县南涅水出土的石塔。北朝时期石窟寺中的中心柱亦同样如此。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和庆阳楼底村石窟有的中心柱窟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则是较少见的例子⑥。所有这些单体石塔和石窟中的塔柱,均未见塔身圆形与方形相结合的样式。因此,盂县石塔独特的形制实际上丰富了北朝佛塔的类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形象资料。

山西盂县博物馆收藏的北朝石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