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阳泉市下章召村禅智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

2021-07-25 22:09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阳泉市发现大量元代色目人佛教造像

选自《文物春秋》2001年03期,山西省考舌研究所、阳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2000年8月11日,接到山西省文物局通知,阳泉市郊区河底镇下章召村发现佛教造像窖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迅即赶赴阳泉,在阳泉市文化局、市文管会、郊区文化局、文管会及下章召村村委会有关人员的配合下,对现场进行了査看和清理。该村位于阳泉市西北20公里处。禅智寺位于村南高台上,四周环山,寺前有小溪,窖藏位于寺西南的陡壁上,

该窖藏实际为一洞槽式坑道,正面为矩形,氏约2.5、寛约1、髙约0.9米。坑内沙石和青石的造像、人骨、铁灯盆、筒瓦片、板瓦片、碗和缸的残片等混杂在一起,坑壁及遗物上有火烧痕迹。兹将岀土遗物报告如下:

一、石刻造像类

发现佛教石造像共24件,全部被人为破坏,无完整者。

1.佛像。单身坐像,身披广袖褒衣.博带式袈裟,束发肉髻,做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长方须弥座上。

2.佛像.单身坐像,身披广袖褒衣博带式袈裝,束发肉髻,做禅定印,结瑚跌坐于长方须弥座上,衣摆垂下。须弥座右側底座上有题记:“天保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见拓片)。

3.佛像,颈部以上残缺。身背圆光,披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袈裟为健陀罗式湿衣贴体的手法,两手叠于腿上,结跚趺坐于八角三层座上。

4.抱物像,下半身残。

5.抱物像,下半身残。

6.头像。前顶秃,深目高鼻,方额高脸颊,无胡须,头戴连衣风帽。

7.持物像,残,仅剩上半身及头部。

8.立像。头戴毡式帽,上穿右衽衣,左右两侧开衩,腰间结带,下穿裙,赤脚站于一方形座上。

9.持钵像,残,无头。身体呈半跪状于座上,右膝跪地,左腿蜷蹴。左手掌持钵,置于左腿上,右手持一物置钵侧作敲击状。

10.持物像,腰部以下残缺。

11.头像,残,仅余头部。

12.头像,残,仅余头部。

13.罗汉头像,残,仅余头部。

14.罗汉像,残,仅余头部及上半身。

15.罗汉头像,残,仅余头部及肩后一小块。

16.罗汉头像,残,仅余头部。

17.罗汉头像,残,余上半身,头部断裂。圆顶长方脸,身着长衫。

18.罗汉坐像。结珈趺坐于长方座上,座下为镂空须弥山。

19.罗汉坐像,头残缺。结珈趺坐于长方座上,左小臂、右臂和手残缺。

20.罗汉坐像,头残缺。结珈趺坐于长方座上,左臂及右手残缺。

21.立像,头残缺。身体站立于一长方座上,右手在胸前托两朵初开绽的莲花,左臂下半段残缺。

22.罗汉头,残,仅余头及左肩部,眉、鼻、嘴、下鎭部均残,残髙31厘米。

23.罗汉头,头顶在前額以上均残,鼻、脸右颊、下颌部均残。眼半睁半闭,下视凝神,嘴紫闭,残余的左脸頰突出。

24.半身像,头部及胸以下残缺。残高26.5厘米。

二、陶瓷类

均为残破不全的器物,从复原状况看,有以下几种:

黑釉碗,残。

茶叶末釉碗,残。

茶叶末釉缸,残。

三彩陶塑,残。

三、铁器

铁灯,撇口直腹底,口沿一端带柄。腐蚀严重,锈迹斑驳。

四、结语

从出土状况看,这批佛教造像没有一件完整者,大部分由于缺损拼对不成形,小部分可拼对成形也残破不堪,还夹杂着大量人骨和日用陶瓷碗罐之类,窖穴四壁有火烧痕迹。这些现象让人联想到这个窖穴与人为对佛教徒及崇拜物的残害有关。

出土造像的年代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即第1、2、3号,为青石质和汉白玉石质,其风格大体一致,年代大致在北齐天保四年左右。第二期,第4—24号均属此期,全部为沙石质,从同出的涩圈碗看,上限不会早于金代,又从两个碗的形制、工艺及器底部的鸡心点等特征看,下限有可能到元代初期,所以4-24号造像的年代大致在金晚期到元代初年。窖藏的形成年代,从出土物看,也没有晚于元代初年的器物,所以窖藏的形成年代也不应晚于元代初年。

窖藏的内容可分为石造像及日用品的陶瓷碗罐、灯盏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早期的三件造像全是佛造像,晚期的没有一件佛造像,而是两种类型:罗汉和供养人。第13-20,22,23,共10件,为罗汉,全为中原式;第4一8、10、11、12、21、24为供养人,共10件;化缘僧人1件。有意思的是,供养人全部非中原人,而是中亚人的形象,大多为深目高鼻,有中亚或西亚式的大胡子,有穗状式、短剪发式发型,有毡帽、包头帽、风帽等,有小圆领、外翻大方领、交领等,全部为小窄袖。这些供养人是否与元代的色目人有关,或者属于什么种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个窖藏的发现为研究金、元之际佛教的变故,研究中亚或西亚人与佛教的关系及金元之际中亚或西亚人的服饰,提供了一些可贵的信息。

山西阳泉市下章召村禅智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