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遍布溃疡,70%患者需要动手术,克罗恩病有多折磨人

克罗恩病 肠道疾病
艾森豪威尔(第34任美国总统) 他的肠胃一直以来都不太好,带有一些喷射战士的属性。1923年他就曾出现严重的胃肠道消化症,导致他切除了阑尾。原本以为至此将不再会有其他异样;但在1956年5月同样的症状在他身上有一次发作。这次就不一样了,他的医生诊断出他患有一种刚被医学文献描述的新型疾病 克罗恩病。
关于克罗恩病的记载最早应该是在1769年(公认的)。一名20岁的男性患者因长期发烧、腹痛和血性腹泻来到医院。他一天拉了十几次,到医院后不久因为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医生进行的救治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事实上这些医生是第一次和克罗恩病打交道,后来因为病情过重 这位患者不幸离开了人世。意大利医生莫尔加尼在对尸体进行尸检后发现其肠道内有不少溃疡。从回肠末端到结肠一路都有,覆盖的长度大概有两只手掌的宽度那么长,他怀疑这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克罗因病的病程很长,很难确定是由什么引起,所以他的描述还是不够完整。因为缺乏诊断标准,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很多病例也就渐渐被忽略了。直到19世纪的霍乱肆虐才进一步推动了医学界对肠道健康的关注。但克罗恩病真正开始成名是在1932年5月,克罗恩博士和两位同事发表了一篇关于“末端回肠炎”的论文。

当时 小肠中的任何疾病都被认为是肠结核;但克罗恩博士以及两位同事在工作时发现有一些患者似乎和肠结核扯不上关系。为了验证他们收集了14名有腹绞痛、腹泻、发烧和体重减轻症状的患者数据;结果表明这些症状不是结核或任何其他已知的胃肠道疾病。这是一种新的疾病,他们称其为区域性回肠炎。

阿米蒂奇和威尔逊提出将其命名为克罗恩病,以简化和统一对该病的描述,同时像克罗恩致敬。这一疾病也有一个“不死癌症”的称号。up认为克罗恩病对人身体和心理的折磨不亚于癌症。患有克罗恩病的人一般没有症状或只有非常轻微的症状,看似没什么,但克罗恩病的患者会经历慢性反复发作和缓解期;疾病会偷袭“突然发作”,症状会再次出现并且可能特别严重,然后就恢复,过段时间再次发作。而且这里的严重不是说单纯拉脱了,高达80%的克罗恩病患者一生最少会有一次病情严重到住院。做个简单的了解,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基于组织炎症;出于某种原因患有克罗恩病的人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不合理,免疫系统可能会错误地攻击有益微生物;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免疫反应根本不会停止。无论哪种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化系统中的这种慢性炎症会导致肠道溃疡和其他损伤。结肠和回肠末端是身体最常受影响的区域,炎症导致肠壁的外层以及内层变厚。这些变化会导致肠功能减弱,一般最先出现的感觉是腹痛;尤其是在右下腹部。但其实我们无法预判当下的右下腹疼痛是不是克罗恩病引起的,所以也经常有患病好几年后因为某次病情突然加重去医院才确诊克罗恩病的例子;或者被误诊为阑尾炎。疼痛常伴有腹泻,但也有区别。不同区域的炎症会生成不同的粑粑。回肠炎通常会导致大量水样粪便、

而结肠炎可能导致产出量小但是次数多的粪便

粪便形态可以从固态到液态。在严重的情况下每天可能有超过20次排便,而且这个时间比较随机。在结肠仅部分受影响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腹泻,更多的是出现腹痛;比较容易与阑尾炎混淆。艾森豪威尔就是这样被割掉了阑尾。
作为一个消化系统疾病和慢性病,克罗恩病可以说是从时间和空间贯穿了人体。(这期粗略讲解)口腔、食管和胃以及身体多处都可能受到影响,甚至也会影响肛周导致大便失禁。许多克罗恩病患者在确诊前以有多年症状,对于运气好的人来说 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克罗恩病就像是魔鬼附身一样,无情的折磨患者,这种折磨贯穿一生,症状持续存在并且永远不会消失。而且克罗恩病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一个善茬都没有。克罗恩病可导致肠道内的多种并发症,比如梗阻、瘘管和脓肿。艾森豪威尔就在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不久后因克罗恩病并发症发作而进入了医院。被抢救时医生发现了他30~40厘米的增厚、硬结、收缩的回肠末端;这也是克罗恩病主要的并发症类型——肠道损伤。克罗恩病还会增加炎症区域患癌症的风险;例如 患有小肠克罗恩病的人患小肠癌的风险更高,同样,患有克罗恩病结肠炎的人患结肠癌的相对风险也要高于常人。对于患有克罗恩病结肠炎至少八年的人建议使用结肠镜检查结肠癌。更要命的是 通常发病在十几岁岁和二十几岁,人生正要开始,一下就是伴随一生的诅咒。虽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克罗恩病更像是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的结合。特别是遗传这因素,其兄弟姐妹患克罗恩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30倍;这个“癌症”不仅不死,而且还会被“继承”。克罗恩病患者还面临着另一个严峻的现实。尽管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药物可能会失效;到时只有手术一条路可以走。根据美国克罗恩病和结肠炎基金会的数据,大约70%的克罗恩病患者最终需要进行手术;即使是手术,疾病也依旧会复发。大约30%接受克罗恩病手术的患者在3年内会出现症状复发,高达60%的患者会在10年内复发,而这种手术也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医生需要切除患者部分肠道以保存健康部分,但后续的问题也会相继引出。切除后,疤痕组织会积聚,这会导致肠道变得狭窄;当肠道变得太小而难以让粪便通过时可能会导致阻塞。


一般在第一次切除后5年内可能需要再次切除。越切肠子越短,那就需要改变消化道的路径;也就是造口术。简而言之就是在肚子或者哪里开个口子把肠子连接过来。拿结肠造口来说,它是通过手术在大肠中形成开口,允许将粪便排出体外;

绕过直肠,排入小袋或其他收集装置。如果走到了这一步,真的影响不小;患者可能要做很久的心理斗争。未来的结果会如何,其实都不好说。
但至少从近几百年人类与炎症性肠病斗争的历史来看,如今患者的生活不会像以前那样折磨人;多数克罗恩病患者的寿命也不会受到影响。对于我们来说应该警惕异常的身体反应,出现连续一周的腹泻、经常的胃痛或痉挛、突然暴瘦等情况就应该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