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部分获奖节目汇报演出节目单
第一台
河南坠子 春妞进城(河南)
作者:许德元
音乐设计:赵铮 王开瑞
演唱:王小岳 张洪玲 邵国正
伴奏:杨庆林等单弦 体坛新曲(解放军)
作者:杨子春
音乐设计:杨子春 史琳 于林青
演唱:杨子春 史琳弹词开篇 血桃花(解放军)
作者:陈亦兵
音乐设计:苏工 王伊冰 乔展文(配器)
演唱:程桂兰 王伊冰
伴奏:前线歌舞团乐队相声 武松打虎(北京)
作者:廉春明
表演:李金斗 陈涌泉潞安大鼓 醋为媒(山西)
作者:傅怀珠 王怀德 王仲祥
音乐设计:苏友谊
演唱:崔嫦娟
伴奏:长治市曲艺队乐队四川清音 六月六(四川)
作者:祝王基 张金石
音乐设计:曹正礼
演唱:程永玲
伴奏:成都市曲艺团小乐队评书 姑娘万岁(辽宁)
作者:刘兰芳 王印权
表演:刘兰芳粤曲弹唱 牧马人(广东)
作者:蔡衍棻
音乐设计:李丹红
演唱:李丹红
伴奏:广东音乐曲艺团小乐队相声 新兵小传(中广)
作者:姜昆 牛群
表演:姜昆 唐杰忠
第二台
单弦 星期天(中广)
作者:蔡兴林 马增蕙
音乐设计:马增蕙
演唱:马增蕙 孙伟 殷维华 白慧谦
伴奏:白慧谦 殷维华弹词开篇 孤山探梅(上海)
作者:唐小凡
音乐设计:吕永鸣
演唱:倪迎春
伴奏:上海评弹团小乐队评书 调寇 长篇评书《杨家将》选段(辽宁)
改编:田连元
表演:田连元关中曲子 车闸(西安)
作者:贾平凹
音乐设计:薛生元
演唱:王喜梅
伴奏:西安市曲艺团小乐队相声 发财有术(煤矿)
作者:石小杰 丁广泉
表演:石小杰 丁广泉梅花大鼓 吉他魂(天津)
作者:石世昌
音乐设计:韩宝利 赵学义
演唱:籍薇
伴奏:韩宝利 王立扬等二人转 哑女出嫁(吉林)
作者:张震
音乐设计:那炳晨
演唱:韩子平 董玮
伴奏: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小乐队相声 威胁(解放军)
作者:牛群 李培森
表演:牛群 李立山
附:事物新生未有穷——全国新曲(书)获奖作品汇演观后 舒諲
文化部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1986年全国新曲(书)目评奖大会和部分获奖节目的汇报演出,不久前在北京举行。这是曲艺界近年来罕有的一次总体力量的大检阅。参加的有来自全国三十八个单位的一千多名曲艺工作者。曲(书)种除习见的评书、大鼓、相声、单弦、坠子、清音、弹词、粤曲、扬音、二人转、快板书等之外,还有难得几回闻的少数民族曲艺,如内蒙笑嗑亚热、代日勒查,新疆维族相声,青海藏族新嘎、平弦、贤孝,广西壮族米伦,云南彝族甲苏、白族大本体,贵州侗族琵琶歌,堪称蔚为大观。
诚如人们所说,当前曲艺创作和演出呈现多方位发展趋势:节目新,队伍新,风格新。在获得创作奖的一百七十个节目中,除个别是属于传统的改编,其余尽系反映新时期各条战线上出现的新生事物与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最可喜的是参赛的中、青年占95%以上。一些曲书目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开始吸收文学和各种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段,丰富和提高了曲艺的表现力。
从这次评比和汇演中可以看出,一代新人在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基础上,逐渐成熟,有的开始树立了自己的风格。这批新人没有滞留在前辈的脚印上停步不前,而是解放思想,植根于本曲(书)种,兼收并蓄其它说唱艺术形式的精髓,从而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在表演者中,除人们熟悉的刘兰芳、姜昆、马增惠、李丹红几位寥寥可数的中年名演员外,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手。扬州评话《广陵禁烟记·吞钩》的作者李真和表演者杨明坤,京韵大鼓《白妞说书》的作者朱学颖,评书《调寇》的作者与表演者田连元,相声《武松打虎》、《包公传奇》的作者廉春明及其表演者李金斗、陈涌泉,评弹《九龙口·莲花峰相会》的作者邱肖鹏、郁小庭、傅菊蓉,弹词开篇《孤山探梅》的演员倪迎春,相声《发财有术》的作者与表演者石小杰、丁广泉等同志,都有上佳的创作和表演。
曲艺界能一下子捧出如许五色斑谰的现代节目和优秀演员,几乎是过去不可想象的事,也是令人兴奋鼓舞的事。对民族文化传统持虚无主义态度固然是错误的,而因循守旧、拒绝革新,则为害更烈。我们生活在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的中国,面临从经济到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变革,不可思议还允许“唐三千、宋八百”永远占领舞台。当前,青年们几乎绝迹剧场曲苑,并非他们抛弃我们,而是我们自己背离了广大青年观众。这种局面只有通过创新改革才能改变。
在汇演中受观众欢迎的、最引起热烈掌声的曲目不是传统形式的大鼓、单弦、坠子、弹词、清音,而是相声和评书。这除了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博得观众的激赏,更重要的是后者的动作性强,龙腾虎跃,风动满台,气氛极为活跃。反之,缺乏形体动作,文风不动地站着或坐着演唱的梅花大鼓、单弦 、评弹,虽然演员是一流的,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剧场效果,有的甚至因唱段偏长而使人不耐。几段相声摆脱了过去庸俗的低级趣味,贫嘴贫舌耍滑头,而发挥了针砭时弊、鞭笞落后的匕首梭枪作用,听之如浮一大白,痛快淋漓。
这次汇演,对音乐、唱腔、伴奏方面也进行了革新。苏州评弹一向只是由演员手抱琵琶、三弦伴奏,而《血桃花》却增加了西乐配器和伴唱,扩大了音量,丰富了音色,解决以往评弹仅能表现缠绵悱恻,而不适用于悲壮激昂场面的局限性。粤曲在这方面也增强了乐队和伴唱的作用。同样地,潞安大鼓《醋为媒》,运用配器和音响效果制造气氛,而击鼓却划归乐队。所有这种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改革,都是可喜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