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萨珊王朝(第三期)

2023-05-22 07:14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库思老一世

(一)霍斯劳(库思老)一世(不朽的灵魂)(?——579年)是伊朗萨珊王朝的国王(531年~579年在位),在后世的伊朗文学中霍斯劳(库思老)一世总是以正义的化身和优秀的君主的形象出现。“霍斯劳(库思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伟大的声望”,传统的翻译是科斯洛埃斯,这是拜占庭人使用的译音。中国史书里最早提到这个名字是《隋书》中的“库萨和”,但这里的“库萨和”指的是库思老一世的孙子、拜占庭帝国的大敌霍斯劳(库思老)二世。在伊朗和西亚中人们通常是以“阿努希尔万”(意为“不朽的灵魂”)来称呼霍斯劳(库思老)一世,这是他的绰号。霍斯劳一世为萨珊王朝国王戈巴德一世之子,而他的母亲据传是一个农家女,这样他本来是很难有机会继承王位。但库思老很早就已卷入波斯的政治斗争之中,政治基础逐渐深厚。戈巴德一世企图利用马兹达克运动(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要求在全国进行改革的人民运动)来削弱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的巨大势力,结果却引火烧身。精明强干的库思老于是积极参与对马兹达克教徒的镇压行动,因而获得琐罗亚斯德教祭司集团和戈巴德一世本人的信任。在戈巴德一世统治末期,显然许多政事已由库思老来决定。在531年戈巴德一世去世后,库思老的那些没有多少功绩的兄弟们企图阻止他对王位的要求,结果被库思老一世镇压。

(二)玛兹达克运动是5世纪末~6世纪初伊朗人民在宗教运动的形式下进行的反封建奴役的社会运动,因其领导人玛兹达克而得名。运动的最初发起者是琐罗亚斯德教高级僧侣查拉杜士特·胡拉干,5世纪前期 (或更早)他宣称对《阿维斯塔》经作了正确的解释,改革并净化琐罗亚斯德教。他的说教有很多方面受摩尼教影响,后来这个运动在苏西安纳人班达特之子玛兹达克领导下大大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玛兹达克教派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善 (光明)与恶 (黑暗)的斗争,宣扬人人平等,要求实现土地、水源和其他财产的公有。他在下层民众中说教:最高存在为所有的人在地上准备维持生活的资料,让人们平均分配。必须把富人所占有的物质财富和妇女分给穷人,主张节欲和苦修,戒绝肉食,鼓励友爱互助而防止贪欲与争斗。玛兹达克的说教团结广大被压迫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国王卡瓦德一世为了抑制专横的大贵族而一度支持玛兹达克运动。5世纪末群众采取暴力行动,闯进贵族的堡垒并夺取财富、占有邸宅、解放妇女,大贵族和琐罗亚斯德教的高级僧侣震惊。国王卡瓦德一世在地位稳固后于528年召开神学会议,由其子库斯鲁(一世)部署埋伏,出席会议的玛兹达克教派包括玛兹达克本人全部被害,此后玛兹达克教派被宣布为邪教。 (三)玛兹达克派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异端派别,5世纪由玛兹达克创立。认为自古以来世上就有善与恶的斗争,以不平等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为恶(即恶魔)的产物,人们依靠善可在世上建立有合理组织的、自由和正义的社会。号召人民推翻地上恶的王国,用一种人人平等、人人拥有土地和水源为基础的制度来代替现存的私有制度,491—529年间该派曾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区领导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玛兹达教是5世纪后期兴起于伊朗的二元宗教,起源不详且无任何手稿残存。该教派以玛兹达克命名,他是5世纪时波斯的主要支持者,曾推翻了萨珊国王喀瓦德一世。教义认为有善(光明)与恶(黑暗)二元,两者偶然混合而产生世界,世人的责任就是要透过道德操行在世界释放更多的光明。该教在6世纪为波斯贵族和琐罗亚斯德教神职人员镇压,因为他们反对其关于共同享有财产和妇女的教义原则,但玛兹达教一直秘密残存至8世纪。拜占庭史料提供一些关于库思老早期情况的报告,6世纪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皮奥斯写道:戈巴德一世为了与拜占庭实现和平曾经提议将库思老过继给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但是后来双方谈判破裂,于是在527年重新开战,战争一直到库思老在位初期(532年)才结束。

(四)尽管库思老一世是主持镇压马兹达克运动的最主要人物,他在即位后却停止一切针对马兹达克教徒的迫害,这引起保守的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的不满。而且在马兹达克运动时期产生的某些社会变革,到库思老一世时代实际上已被确认为合法制度。例如出身低微的人也可以担任公职,这就为国王形成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基础的、完全忠于国王的亲信集团,可以认为马兹达克运动影响库思老一世的许多政策。苏联学者认为在戈巴德一世之前的伊朗社会是属于“半奴隶制”,从戈巴德一世开始进行许多改革,而到库思老一世完成改革,从而使伊朗实现封建化。据当代所知库思老一世的改革措施包括:引入合理的税收系统,征税额度基于对土地资产情况的调查(实际是固定田赋人头税),这就增加国库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农民受地方政府严酷盘剥的困境;限制地方统治者的权力,使国王以下的最高行政权在四个互相制约的军区总督之间分配;建立领取国家薪饷的常备军并进行严格训练,实战结果证明这支军队比拜占庭人的军队更善于打仗。在巴比伦地区中库思老一世对原有的灌溉设施进行维修,并新建一批灌溉渠。库思老一世热爱文化,在他统治期间伊朗文化繁荣。库思老本人对文学和哲学就很感兴趣,在他的支持下从印度引进大批宝贵的书籍,著名的《卡里莱和迪木乃》(即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书》)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引入书籍的例子。 (五)由于大批印度著作被从梵语翻译成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在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之后又传入阿拉伯并最终进入西方,库思老一世统治时期的伊朗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国际象棋的前身波斯象棋可能也是在库思老一世在位时从印度传入伊朗的。尽管库思老一世是个虔诚的正统派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并曾下令将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典阿维斯陀编成法典,但他并不打击在萨珊帝国境内流传的其他信仰。他对基督教持宽容态度,虽然基督教是萨珊王朝的敌人拜占庭的国教。550年库思老一世的一个儿子在基督教徒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库思老一世在将其平定后无论是这个谋乱的儿子还是他的基督教支持者都受到宽大。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强令关闭古典文化(在基督教会眼中则是异教文化)的最后营垒雅典学院之后有7个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者在531年来到波斯寻求庇护,不过库思老一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并不感兴趣,他在与查士丁尼一世的条约中承诺让这些学者平安回国,而查士丁尼似乎也同意不再迫害他们。库思老一世在即位后不久就结束从他父亲时代开始的与拜占庭的徒劳无益的战争,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也迫切希望和平,因为他需要把兵力从东方抽调回来以支持他收复北非和意大利的计划(两地都是被蛮族控制的原罗马帝国领土)。双方在532年签订一份“永久和平”条约,于是拜占庭军队撤离亚洲,波斯军队也停止进攻拜占庭的亚洲领地。实际和平并未持久,据普罗科皮奥斯所言查士丁尼一世在非洲和欧洲的快速进展(征服北非的汪达尔人和西西里的东哥特人)令库思老一世大为担忧,为了遏制查士丁尼的扩张,他在540年再次挑起与拜占庭的战争。

(六)在战争开始后库思老一世迅速侵入叙利亚,并把古城安条克的居民强制迁徙,他在泰西封附近为这些移民建立一座新城市——库思老-安条克。接着他又在科尔客斯、黑海和美索不达米亚打了胜仗,查士丁尼一世派遣他最优秀的将领贝利撒留来亚洲与库思老一世作战(541年~544年,530年曾在达拉之战打败波斯人),但战况仍无所进展,到545年除科尔客斯外其他地区的战斗事实上都已停止。库思老一世在位期间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之间围绕高加索地区的佩特拉堡垒而发生三次围城战(佩特拉之围),541年高加索地区的拜占庭属国拉齐卡(科尔奇斯)投向萨珊波斯,波斯王库思老一世派出近万人支援拉齐卡,攻陷罗马军队驻守的佩特拉堡垒并击杀拜占庭守将约翰。548年拉齐卡重新投向拜占庭,549年8000人规模的拜占庭军队在东罗马帝国亚美尼亚总督达吉斯特乌斯率领下进入拉齐卡,围攻佩特拉堡垒,遭到守将米尔腊尼斯的顽强抵抗,随后又有4000余名波斯援军接近,拜占庭军队被迫撤退。第二次佩特拉之围以拜占庭的失败告终后拜占庭大将贝萨斯被查士丁尼皇帝任命,率领万人以上部队负责高加索地区的战事,并在当年消灭5000余名波斯后备军。550年贝萨斯率领6000名士兵与本地同盟军队一同围攻佩特拉堡垒,到551年春季终于攻克该城。 (七)554年拜占庭军队在奥诺古里围攻战惨败,在高加索地区的主将贝萨斯被马丁替换,555年萨珊大将纳乔拉根率领六万大军对拜占庭人控制的法尔塞斯发起围攻,却被马丁反击而惨败(法尔塞斯之围)。560年库思老一世由于不得不关注东方新崛起的突厥人的力量而决定与拜占庭停战,到562年一份40年和平条约得以签订。根据此条约时拜占庭保住科尔客斯地区,但必须每年向波斯进贡黄金1.8万磅,同时库思老一世保证善待萨珊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徒。在库思老一世统治时期中亚的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萨珊王朝多年的强敌白匈奴遭到突厥人的攻击。560年库思老一世与突厥结盟,双方夹击彻底消灭白匈奴人的势力(布哈拉之战)。567年库思老进军大夏,但他小心地把乌浒水以北的地区让给突厥人统治,中亚的一些小部落都被库思老征服。570年出现一种新事态:也门的地方王公们请求库思老一世帮助他们摆脱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王国的统治。库思老派了一支不大的军队前往也门驱逐埃塞俄比亚人(也门争夺战),从那时起直到伊斯兰教征服征服之前也门实际上成为萨珊王朝的属国。572年为了争夺对亚美尼亚的控制权,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再次爆发战争。库思老一世攻陷拜占庭人在幼发拉底河上的要塞,侵入叙利亚和卡帕多细亚,最后大掠而归。但是在575年的一次战役中他被拜占庭打败,遂与拜占庭皇帝提比略二世展开和谈。但是库思老一世在谈判尚无结果之时便于579年去世了,他的儿子霍尔木兹四世继承王位,在伊朗民族的传说中以及在近东穆斯林国家中世纪的史学中库思老一世被广泛认为是理想帝王的典范。 库思老二世

(一)库思老二世(?-628年2月28日)人称“得胜王”(《隋书》作库萨和),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第22代君主(590年至628年在位)。库思老二世被其父贺尔米斯达四世的反叛者拥立继位,即位后将其父施以盲刑,后又处死。但名将巴赫拉姆·楚宾此时自立为王,不承认库思老的王位,击溃拥立库思老二世的伊斯帕布丹家族,库思老被迫逃往拜占庭帝国。在莫里斯一世皇帝的出兵援助下回国并在巴拉拉图斯河战役击败巴赫拉姆·楚宾,作为交换将殉道者城、达拉这些军事要地交还给东罗马,并长期保持与东罗马的友好关系,还娶了莫里斯的女儿为后。在这段时期内比起霍斯劳二世本人时似乎伊斯帕布丹家族的家主维斯塔赫姆与温杜维兄弟才是王廷的真正掌控者,他们联络起反对巴赫拉姆·楚宾的各路贵族,勾连起一支罗马-亚美尼亚-帕提亚联军,最终成功击溃巴赫拉姆·楚宾,霍斯劳二世复位后兄弟二人分别获封首相和东方将军之职。随后库思老二世使出反间计,让收容巴赫兰·楚宾的西突厥汗国杀死楚宾。仅仅几个月后霍斯劳二世便改变主意,以报杀父之仇为借口与自己的两位舅父反目成仇。他处决王廷内担任首相的温杜维,其兄弟维斯塔赫姆随之发起叛乱,自称众王之王,割据帝国北部与东部的大片地区。

(二)维斯塔赫姆此次发动叛乱所依赖的基本盘依然是巴赫拉姆·楚宾故地——北方军区和东方军区,并且收拢大量曾参与巴赫拉姆·楚宾叛乱的余部,某种意义上说可算是巴赫拉姆·楚宾叛乱的延续。巴赫拉姆·楚宾曾以帕提亚王族正统后裔自居,并且领有“米赫尔万达克”(米赫尔的奴仆)称号,在政治威权和宗教名义上与萨珊王朝分庭抗礼。而在维斯塔赫姆叛乱期间也看到类似的口号:“你是胡尔本达德的儿子,先祖可追溯至伊斯凡迪亚尔之子巴赫曼。你素来是萨珊家族的盟友和兄弟,凭什么霍斯劳二世要比你更加优越。”维斯塔赫姆对霍斯劳二世的谴责也不啻为对巴赫拉姆·楚宾的效仿:“你的祖先终究不过是些牧羊人,篡夺我们的王位。”库思老二世依靠自身的魄力与手腕成功摆脱伊斯帕布丹家族的控制,随后又联结亚美尼亚贵族,经历长达六年的艰苦内战后才终于击败割据半壁国土的维斯塔赫姆。在这一过程中与霍斯劳二世保持紧密合作的亚美尼亚贵族获益良多,亚美尼亚王公斯慕派·巴格拉图尼先是被封为戈尔甘太守,而后又被委任呼罗珊总督来统领帝国东部及北部,并且被赋予极大的自治权力,可以不受钦差节制自行行动。霍斯劳二世并没有像父亲以及萨珊中期的诸位先王那样从被击败的帕提亚贵族中间擢升地方统帅,而是寻求借助属国亚美尼亚贵族的力量,这一方面是对帕提亚大贵族信任的崩溃,另一方面也体现萨珊王朝中央实力的衰弱已经几乎难以支撑对帝国全境的有效统治。 (三)602年莫里斯被福卡斯谋杀,拜占庭内乱(福卡斯之乱),库思老乘机起兵,一度占领耶路撒冷和埃及。但是拜占庭的新任皇帝希拉克略坚持抵抗,622年之后逐渐扭转战场形势。由于库思老二世的猜忌,其麾下最得力的大将沙赫巴勒兹投向拜占庭,加上突厥人对于拜占庭的支持,萨珊波斯在战略上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627年拜占庭军队在尼尼微战役中获胜,628年2月其子卡瓦德二世(库思老与莫里斯之女所生,此前被其父囚禁)篡位,2月28日库思老及他和续弦王后希琳所生的子女被处死。库思老死后萨珊王朝陷入内乱,不久即被阿拉伯帝国灭亡。阿尔达希尔三世(621年-630年)是伊朗萨珊王朝的国王(628年~630年在位),在成为国王时只有7岁,他是强悍的国王库斯老二世(胜利者)遭贵族谋杀后伊朗国内一片混乱的时期被推上王位的诸多挂名君主之一。阿尔达希尔三世是卡瓦德二世之子,在成为国王时只有7岁。两年之后阿尔达希尔三世被以库斯老二世的将领沙赫尔巴拉斯为首的贵族们杀害,他在历史上没有起到任何大的作用。伊嗣俟(?—651)是库斯老二世之孙,632年6月16日在波斯首都泰西封即位。后历经阿拉伯侵扰、政局动乱,654年在放逐途中被杀。名字出自《两唐书》,曾多次派遣使者访唐,其子卑路斯受唐高宗册封波斯都督和波斯王,其孙泥涅师曾到大唐生活。 天主教

(一)天主教的全称为“罗马天主教会”,亦称“罗马公教”,简称“公教”。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学术界通常把它们合称为“基督宗教”。基督宗教是一种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体系,相信上帝作为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人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以及基督的复归和对人世的拯救。它源自古代巴勒斯坦地区,成熟于古罗马帝国,在欧洲中世纪时被奠立为西方宗教思想体系的代表,近代以来获得其全球发展。目前基督宗教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来看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其信徒总人数号称有23亿,占世界人口的31.2%和世界宗教徒总数的44%,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天主教方面自称目前全球天主教徒有13亿1300万,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7.7%,各大洲天主教徒的占比分别是:美洲48.5%,欧洲21.8%,非洲17.8%,亚洲11.1%,大洋洲0.8%。基督宗教最初产生于犹太教,并从犹太教中承袭源自古希伯来文明及与之相关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波斯和古希腊罗马等文明中的一些宗教观念和神话传说,这些宗教思想文化因素被基督宗教继承、发扬,在其历史发展中被改造、革新,从而形成体现在其思想和神学、礼仪及宗教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如基督宗教传统中的创世神话、伊甸乐园和洪水传说等皆受到古巴比伦宗教的影响,其素材直接来自古巴比伦文明,此外其关于基督受难、复活以及圣母之说也有一些古巴比伦传说的印痕。

(二)“天主教”一词的西文源自希腊文,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耶稣生母玛利亚为“圣母”。“信经”是天主教权威性的信仰纲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时必读的经文。其中《使徒信经》是最古老的信经之一,共十二条。有“十二端信道”之说,囊括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创造人类;相信天主圣子(耶稣基督),耶稣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受难(被处死)、复活、升天,末日审判时将再次降临;相信天主圣神(即圣灵)、圣教会、肉身复活等。圣神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基督宗教内部也因之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基督宗教观念中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基督和圣神三个“位格”,三者同为一个“独一真神”,而不是三个神。天主教认为圣父和圣子相爱而又共发“圣神”,圣神能够“圣化人类”。“圣教会”由耶稣基督创立,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有“赦罪权”,“肉身复活”指人的肉身将在世界末日复活并接受基督的审判。《圣经》是所有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们的宗教经典,被认为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总纲。《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合称《新旧约全书》。 (三)天主教会认为天主是《圣经》的首要作者,《圣经》所记载的是天主的“话”,是天主“圣言”,是教会神学教义、信理、教规、伦理及制度的源泉和基础。天主把圣经委托给教会保管,只有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特权,信徒要接受教会的指导。天主教会采用的《圣经》共有经书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会还将教理汇编为《天主教教理》,将教规汇编为《天主教法典》。天主教有一套等级分明、中央集权、逐级管理的教阶体制,也就是所谓的“圣统制”。这套神职人员等级和教务管理体制在2-3世纪萌芽,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参照帝国官阶体制而逐步完备,在欧洲中世纪定型。该体系“神职教阶”的主体由主教、神父(教内正式品级为“司铎”,神父是尊称)、助祭(执事)三个品级组成,被认为是“神所立的品级”,授职须由主教施行“神品圣事”祝圣,不同品级的神职人员在举行礼仪和“圣事”时具有不同级别的“神权”。但该体系的“治权教阶”,也就是根据教会治理和统辖权以及某些特定分工而形成的级次,把主教划分为多个层次。其中以教宗(教内现多译为“教宗”)为最高首领,罗马教廷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协助其开展工作,两者现驻在意大利罗马西北部、面积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城国。,下有枢机主教(俗称“红衣主教”,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大主教(总主教)、教区主教等,主教中还有正权主教、助理主教(教区主教出缺时自动继任为主教)、辅理主教(无自动继承权)等讲究。天主教十分看重这套教阶体系,认为只有信徒而无教阶制时便不能成其为“教会”。

(四)天主教教职人员是指主教、助理主教、辅理主教、司铎(神父)、执事、修女,其中修女是离家入修会的女教徒,通常须发“三绝大愿”:绝财(不置私产)、绝色(不嫁)、绝意(不持私意,唯修会之命是从),从事祈祷或社会服务等工作,过去曾称为“姆姆”。天主教的教职人员是独身不婚的,问询他们的婚姻或子女情况是对天主教缺少基本了解的表现,不合时宜。天主教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弥撒”。弥撒是对耶稣与门徒最后的晚餐的重演,中心部分是“成圣体”和“成圣血”,此时教徒会跪下并低头,表示最高的敬意。天主教认为,正式完整的礼仪必须在教堂内进行,且只有主教和神父才有“神权”主持弥撒,教徒参与称为“望弥撒”,过去弥撒一直用拉丁语进行。20世纪60年代后天主教开始礼仪改革,现多已采用民族语言。有神父的教堂平时每天都要做弥撒,周末的主日弥撒往往不止一台,参加的信徒较多。在大的节日中还举行隆重的“大礼弥撒”,平安夜举行“子时弥撒”。11世纪以来天主教会逐渐确定七件“圣事”,天主教会认为与祈祷一类的行为不同:圣事是基督设立的,是圣神“圣化”信徒灵魂的工作,并将“恩宠”赐予领受者,因此天主教会对这些圣事十分重视。这些圣事是:圣洗(即洗礼),是入教仪式,一般由神职人员在教堂中施行;坚振(即傅油礼),受过洗礼的人皆可领受,表示坚定信仰。一般由主教施行,特殊情况也可由主教委派的神父施行;告解(也叫忏悔、“办神工”,又称“和好圣事”),是一种“赦罪”仪式。教徒向神职人员告明“罪过”,获取“赦罪”并做一定的“补赎”;圣体(即弥撒中的领圣体部分),天主教认为领圣体是与基督结合,圣体圣事是教会生活的源泉和高峰;终傅,由神父或主教为患病或垂危的信徒抹油念经,为其祝福;神品。修道生升为神职人员的仪式,由主教施行;婚配,由神父主持的教徒结婚礼仪。 东正教

(一)东正教在国际通称“正教会”或“东正教会”,官名“正统大公教会”,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是基于正统派神学并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1世纪希腊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条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罗马之五城联邦原型诞生,4世纪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首都。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15世纪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截至2014年全球东正教徒近四亿,包括普世牧首共融的2.5亿不同宗派信徒。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正教会多由俄罗斯正教会的莫斯科牧首治理,有信徒1.6亿人,也是梵蒂冈后的基督徒第二大单一政治及文化族群。东正教原意基督教的正统派,“东”是基督信仰诞生的地理方向及东正教所代表的东方基督教与教会体系,“正统”在初代教会及宗徒继承问题上意指“充分的”、“完全的”且“没有遗漏的”,属于基督教从来就有的一种意识形态。东正教的实体通称正教会(东正教会),全称正统天主教会。象征1世纪到11世纪的基督教会及整体风格,融合耶路撒冷、安条克、亚历山大港、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罗马五大原始的自治教会。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与国教化,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政教合一的“新罗马”首都教会以及整个基督教的首都教会,罗马帝国衰落和解体后依独立政权组建的独立教会概念诞生。

(二)1世纪30年代相传基督教的教祖耶稣钉死十字架,三天后复活、升天,于是留世的耶稣门徒在耶路撒冷组织起犹太教团体拿撒肋派。37年始在安条克称基督徒。而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安德鲁率先将福音传到小亚细亚及斯基泰人群体,又沿黑海去了伏尔加河,成为罗马尼亚人、俄罗斯人的主保圣人。38年安德鲁到拜占庭宣道,遭捕后在希腊的亚该亚遭“X形”十字架刑处死,是为“圣安德鲁十字”的来历。拜占庭的教会建制,圣斯塔辉接任主教职务。43年安德鲁兄长及十二使徒之首的圣伯多禄与记述《马可福音》的随行翻译圣玛尔古到亚历山大港宣道,非洲的教会建制,玛尔古成为首任主教。45年玛尔古与堂兄圣巴拿巴到塞浦路斯宣道,记述《保罗书信》的外邦人圣保禄与伯多禄到安条克宣道,伯多禄出任安条克首任主教。因为保禄与伯多禄采取尊重地方习俗和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使得外邦人纷纷皈依及教会日益壮大,但与严格遵守律法的耶路撒冷犹太教团则分歧渐大。48年或49年安条克与耶路撒冷双方由长老的圣雅各伯主持律法争端,确定针对外邦人的四条戒律,而不必遵守割礼为首的犹太人习俗。耶路撒冷的教会建制,雅各伯被推选作首任主教。会议过后各地纷纷依国家、民族、地区的习俗特点组建独立教会、自治教会、自主教会管区,正统的教会制度确立。53年伯多禄前往罗马帝国首都的罗马宣道,罗马教会建制,成为首任主教,圣额我笃接任安条克主教。64年到67年期间伯多禄与保禄在罗马殉道,成为正统教会的两名首席宗座使徒。70年耶路撒冷圣殿损毁,犹太人散落到世界各地。基督徒的拜占庭、亚历山大、安条克、耶路撒冷、罗马五大主教管区形成,宣道重心则从东方转向西方的罗马。 (三)早期的基督徒使用儒略历和希腊语,教义依正统派神学为基本原则,主要分成尊重犹太教传统、面向犹太人、强调权威的希伯来派,尊重异教传统、面向外邦人、强调信仰的保罗派,尊重独立思考、面向知识分子、强调神秘主义的诺斯底派三个派系,保罗派占主流。后来部分与保罗派共融,余下的或发展成卡特里派、鲍格米勒派,或留在犹太教,或组成明教。2世纪末第14任罗马主教为各多选用罗马帝国官方语言拉丁语为弥撒用语,而针对前任在154年与坡旅甲的复活节日期争议则做出不在星期日庆祝者开除教籍绝罚的强硬政策,这造成温和的东方星期日派支持者主教在内的全体主教争议,正统教会在文化与意识形态上形成正统的希腊拜占庭教会与至公的罗马拉丁教会两派。3世纪随着基督徒在不同文化地区的发展壮大,正统教会内部的思想逐渐多元化,而针对谁是正统信仰、谁是异端信仰的判定则进一步加剧。313年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与东方正帝李锡尼颁布《米兰敕令》,基督徒这一在罗马帝国境内流传近300年的民间信仰全面合法化,后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统一帝国,成为唯一合法的罗马帝国皇帝。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与科尔多瓦主教奥修共同主议,其中东方议员245人、西方5人。亚历山大港主教亚他那修支持的三位一体及基督论确立,同教会人气司铎阿里乌支持者的阿里乌斯派耶稣非神主张被判异端。《亚他那修信经》颁布,基督徒从民间信仰进格宗教信仰团体且第一次分裂,亚他那修则巩固自身在亚历山大港的主教权威。

(四)330年君士坦丁从罗马迁都拜占庭,命名新罗马,是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主教进格新罗马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后成为普世牧首,依国家首都任命的大主教制度确立。337年君士坦丁临终前在伊兹密尔接受临终涂油礼,至此君士坦丁堡教会成为首都教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成为帝国御用主教,得以近距离为罗马皇帝、贵族及其他上流人士宣道,基督徒的宗教权利中心则重新回到东方。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再次分裂,355年东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流放罗马主教理伯略,拥立斐理斯二世,但遭到罗马市民的反抗。斐理斯被赶走,理伯略复位,东部帝国与西部教会的宗教权争端加剧。381年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主教提摩太、安条克主教默理多、大主教那他略及其继任圣额我略·那西盎主议,150名东方议员参议。会后帝国境内留存的阿里乌斯派则遭到举国迫害,正统的基督教义确立。正统基督徒自解决阿里乌斯派问题后逐渐将矛头转向罗马帝国境内的多神教团体,391年亚历山大港主教戴福禄征得狄奥多西一世同意,展开针对古埃及各地宗教场所、神殿等异教财产的破坏运动。塞拉比斯神庙、亚历山大图书馆等文化遗产被信仰基督的暴徒们付之一炬,基督徒完成从受迫害者到施加迫害的转变。393年狄奥多西立基督教为国家宗教,随后犹太人在亚历山大港的犹太会堂遭到掠夺和破坏,但通过名媛希帕提娅的法律手腕让亚历山大港的暴力事件得到抑制。狄奥多西去世后帝国形成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且再未合一,教会也在政治上进一步分化并进入东、西教会时期,而帝国与其他非罗马帝国领地以及有意独立的地区也因国教的关系貌合神离。 (五)412年亚历山大港新主教西里尔继任,采取针对异教徒们更为强硬的迫害与破坏行动。414年无视法律的基督徒们强制流放犹太人,415年希帕提娅被虐杀致死,亚历山大港完成基督化。431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西里尔主议,罗马主教的代表迟到。会上西里尔代表亚历山大神学派与普世牧首聂斯脱利的安条克神学派展开讨论,玛利亚的称呼问题成为焦点,聂斯脱利主张耶稣的神、人两个位格相互独立,因此玛利亚的“生神圣母”称呼不准确,而应称呼“基督圣母”。西里尔则主张耶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亚历山大港与君士坦丁堡的宗教话语权争夺进入白热化。会前聂斯脱利自觉必输,因此没有让支持者随行,而西里尔则获得压倒性的支持者。随后安条克主教若望选择支持聂斯脱利,弹劾西里尔一派,会议陷入僵持。但随着罗马主教高理定的使节赶到,而且对若望一派施以绝罚,西里尔胜利,最终通过“生神圣母”称号。433年亚历山大神学派恢复安条克神学派神学的名誉,若望与西里尔两边达成和解。同世纪,聂斯脱利派的其中一支来到萨珊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宣道,并得到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敌人萨珊王朝历任皇帝的举国保护,是为亚述教会的形成以及第二次分裂。后来亚述教会成为与明教、祆教并列的波斯三大宗教,并率先官方传入中国,以景教的基督教古译名在唐朝宣道,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后式微。

(六)448年君士坦丁堡的地方会议判定单性论为异端教义,449年亚历山大港主教圣道高劝服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道高主议,130人参议。会上主张耶稣神人融合的单性论教义合法化,得以与双性论共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梵为盎被处以流刑,后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称之为以弗所的强盗会议,判处无效。451年东罗马皇帝玛尔先在迦克敦重新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大主教亚那多留主议,370人左右参议。确定单性论为异端,道高的亚历山大港主教职务被罢免,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五大牧首管区制度的前身确立。同时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为首的23位主教起草完成《迦克敦信经》,而亚历山大港主教兼任且原与普世牧首、教皇三权分立的大公裁判职务则自此形同虚设。会后拒绝与支持双方将亚历山大港分成继承道高主张的科普特正教会、希腊正教会亚历山大港牧首管区,安条克教会分为叙利亚正教会、希腊正教会安条克牧首管区。而继承十二使徒里圣巴尔多禄茂与圣达陡、最早国家教会的亚美尼亚宗徒教会与继承自圣多默的印度教会以及后来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国家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也相继脱离普世牧首管区。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四年后彻底毁灭,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继承者。而罗马教会逐渐在西罗马范围成为政治势力,单性论思想也仍在亚历山大港占据主流。550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复罗马及亚平宁半岛,553年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五次大公会议,大主教奥提楚主议。商讨单性论与双性论共融,统一国内思想,但会后争议继续。 (七)565年查士丁尼死去,帝国逐步瓦解。680年到681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大主教额我略一世主议。基于叙利亚、埃及等保留单性论的领土被伊斯兰教势力侵略占领,决定放弃合议和收复,宣判单性论作异端思想,教会也迎来第三次分裂。同时追加支持单性论,但死去的前罗马主教霍诺略异端罪在时任罗马主教利奥二世批准。726年罗马伊苏里亚王朝首任皇帝利奥三世基于偶像崇拜的嫌疑而下令禁止礼拜圣像,730年圣像破坏运动开始,大主教日耳曼一世因反对被罢免,自白者巴西尔、大马士革主教若望被捕,反对破坏运动的势力被镇压。741年君士坦丁五世继任后陆续处斩反对者,但民众长年养成的信仰习惯并未因皇帝的政策而废去,君民矛盾加剧。752年教皇国基于丕平献土成立,至此罗马、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全部脱离罗马帝国,成为自治教会,国家教会瓦解。78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继任,基于信徒、神职人员对圣像破坏运动的抵触情绪,找到母亲伊琳娜女皇商议废止禁令。787年君士坦丁与伊琳娜在以弗所召开第七次大公会议,大主教泰腊修、罗马主教爱德盎一世的使节主议。毁坏圣像被判为异端思想,东部教会礼拜生活恢复正常。9世纪因三位一体的圣神是从父来还是从父和子来的“和子说”争议以及基督信仰传入保加利亚、基辅罗斯后的教会斯拉夫语礼拜是否合理等问题导致东、西教会的分化继续加剧,820年东正教会及东欧世俗社会历史上的伟人佛提乌出生,佛提乌任职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对外反对罗马的和子说,对内资助西里尔与美多德去斯拉夫人地区宣道、收集7世纪因战乱遗落各地的古希腊文献、拓展教会的势力范围。

(八)851年佛提乌担任帝国大法官,858年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黜大主教依纳爵,改立非神职人员的平信徒佛提乌,遭到依纳爵所在修道会为主体的群体不满,依纳爵势力与罗马势力联合。867年罗马主教尼阁老一世宣布废黜佛提乌,869年皇帝巴西尔一世为改善与罗马的关系而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罗马主教使节主议。会后佛提乌被判处为异端,而经过此事后强调正统的东正教会与强调至公的天主教会两个宗教政治势力基本定型。879年皇帝巴西尔重新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基于前次会议结束后希腊方面的异议以及未能获得罗马方面在政治上的让步,决定恢复佛提乌的名誉与大主教位置,并且得到罗马主教的特使批准。866年巴西尔死去,佛提乌培育的利奥六世继任。最后佛提乌被利奥流放到亚美尼亚,死在那里。200年后大主教米恰尔与罗马主教利奥九世关于习俗差异、弥撒是否使用的无酵饼圣体等西方教会差异发生争执,1054年利奥派遣枢机主教的亨拜作为使节访问君士坦丁堡,期间亨拜认为自己遭到怠慢,于是将绝罚书贴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米恰尔则对亨拜一行人还以同样的绝罚,是为“东西教会大分裂”。教义的纷争也使得东、西方人民在文化、组织、政治环境上的敌对情绪日益加剧,但罗马新主教继任后双方恢复一般交流,继而商讨合一的问题。而历任罗马皇帝也因伊斯兰教势力侵入叙利亚、安纳托利亚造成的压力而寄希望于调停教会矛盾,以便得到西欧的援军支持。 (九)1095年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向罗马主教尼阁老二世请求援军,抵挡土耳其的伊斯兰国家入侵,自此展开八次基督徒对穆斯林的圣战,是为十字军东征。但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伴随虐杀、掠夺、奸y等罪行以及对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座的另立而演变成为侵略战争,而历次东征中罗马教会还设立无视耶路撒冷、各地正教会等已知势力的宗主教座与东仪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也因此结下血仇。13世纪伴随君士坦丁堡的失守,政府与教会迁都尼西亚,直到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后,是为尼西亚帝国时期。13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前半叶巴列奥略王朝历任罗马皇帝和前朝同样倾向通过妥协来调和与罗马教会当局的关系,谋求西欧大规模的援军抵挡东方入侵者,但遭到民众、贵族、修道士、教会的举国反对,而在罗马主教召开的第17次大公会议上也以东方代表1人的反对票宣告和解失败。针对罗马教会时帝国最高军事统帅卢卡斯·诺塔拉斯就曾发出“宁见苏丹的头巾,不见教皇三重冕”的世界名言,1453年5月29日奉伊斯兰教为国家宗教的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失去政治地位。国家教会的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的五大牧首管区全部失守,教会政治重心向斯拉夫人地区转移,而苏丹的宗教宽容政策则让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得以继续留存。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败,希腊正教会在近东地区的势力出现发展停滞和衰退,而得益于佛提乌、西里尔与美多德的斯拉夫正教会则日益兴旺。1489年普世牧首批准俄罗斯正教会管区进格莫斯科牧首管区,俄正教也在莫斯科大公国、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兴盛的同时以“第三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和独立教会身份逐渐取代希腊正教地位,成为整个东正教会内部话语权最大的一位。

(十)宗教改革时期大主教耶肋米亚二世陆续收到蒂宾根大学的新教路德会来信,提出路德教会与东正教会联合对抗天主教会的可能。1573年展开正统派神学与路德派神学的交流,1581年正教就《奥格斯堡告白》为首的信仰原则不可调和而结束。1582年到1593年因罗马主教额我略八世颁布《额我略历》为公历的问题,耶肋米亚先后召开三次主教会议,会后继续使用《儒略历》。东正教会顺利度过宗教改革运动,而西部的天主教会则在西欧一分为二。1666年莫斯科主教尼康改革奉神礼,拒绝这一决定的老正教徒陆续改宗,来与国家教会对抗。帝国则先从赋税提高两倍作为处罚的政策,后改用拷问、处决在内的迫害政策,老信徒们陆续逃出俄罗斯,留下的则以自焚相抵抗。皇帝彼得一世即位后加大镇压幅度,被老信徒们称作“敌基督”。而为推动国家的西欧近代化,莫斯科主教同样受到管制,教会财产被充归国有,神职人员则被要求有义务举报那些在告解时攻击国家的信徒,违者罚款。18世纪莫斯科主教阿德良死去,新主教停选,直到莫斯科牧首管区被废黜。皇帝效法英国和德国的宗教改革来设立宗教部门,任用无神论者或军人负责管理。受此影响时帝国的基督徒们在阿陀斯山开始正教修道精神复兴运动,诞生圣塞拉芬为首的修道者,并将历代圣人们的信仰事迹整理汇编写成《慕善集》一书。1762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针对老信徒派的缓和政策,1785年还给市民自由告解的权利。而随着帝国经济重心从圣彼得堡迁往莫斯科,老信徒们也在工业、商业、慈善事业上发挥贡献。 (十一)19世纪正教牧首团收到罗马主教庇护九世来信,重启教会合一的问题。后罗马教会在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通过“教宗无谬论”,又重申“首座宗徒权”教义,加重合一的困难。1895年君士坦丁堡收到新罗马主教利奥十三世来信,正教牧首团重申立场。正教与罗马方面的交流成为常态,官方态度保持亲近,但基层群体由下而上的实际对立不变,波兰、乌克兰等地的教区争夺继续。进入20世纪伴随十月革命的兴起,俄罗斯帝国彻底瓦解,莫斯科牧首恢复。而正教与新教圣公会则基于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以及“反对罗马首座权”的共同主张、“历史上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与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婚姻关系”等交流基础而商讨合一,但苏联及东欧的共产主义国家相继成立后谈判终结。正教的势力遭受重创,神职人员不能身穿祭服在室外进行礼拜活动、不能为下葬的死者祷告,直到苏联等国家解体后恢复正常发展。1961年俄罗斯正教会作为东正教最大的教会加入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1964年大主教雅君高与罗马主教保禄六世在耶路撒冷见面。1965年罗马教会基于大公精神召开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闭幕,同年10月11日两人先后在罗马和伊斯坦布尔发布《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联合声明》,相互废除900年前加给对方的绝罚并展开圣事和教义的共融讨论。而“首座宗徒权”、“和子说”以及莫斯科主教和罗马主教交流进展则成为根本的问题。同世纪初正教内部还颁布与《额我略历》同步的《修正儒略历》,它使得东正教会内部分成希腊正教会为首的新历派以及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旧历派,完全拒绝者则脱离普世牧首管区。同世纪末正教对外与第四次大公会议分离的叙利亚正教会代表达成教义共识,宣布基督论的单性与双性问题不是“教义不同”而是“表述不同”,两者在根本信仰上可以共存。但在圣事的共融层面继续存异,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会也作为普世教会的一员活跃。

(十二)进入21世纪东、西教会进入佛提乌事件后的蜜月期,2007年东正教神学家与天主教神学家在教会共融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承认罗马主教为东、西天主教会共同的第一主教。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缩写为WCC)是国际性宗教组织,曾译名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简称“世基联”。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世基联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20世纪初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督教会为加强对亚非拉地区的传教活动而发起“宣教运动”和“教会合一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利用基督教“差会”大力在上述地区开展活动,并积极筹备成立该组织。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44个国家的147个教会组织在阿姆斯特丹通过章程草案,正式成立该组织。目前世基联包含345个区域级、次区域级、国家级和地区级的教会,遍布110个国家和地区。执委会由多位来自各地的教会牧者同工组成,代表不同的地区和宗派教会。执委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一次在世基联总部举行,一次由其不同的成员教会承办。东正教会的相信原则:伊伊稣斯·合利斯托斯(耶稣基督)被钉死十字架,而后又从死者里复活;耶稣留世宗徒所做的见证;从宗徒传下来且唯一真实正确的教会。东正教会的信仰基础:天主的启示,天启;从古至今、连绵不断的天启信仰与教导以及圣传与圣召,圣神(圣灵)通过圣传所传达的教导;基督所宣讲的福音是唯一叫人复活的福音。东正教会的《圣传》本质:记录教会形成以来人们曾在生命中确实有过的体会;表现在《圣经》、圣师的著述、大公会议的规定、祈祷书与圣像及圣歌在内的弥撒等各种场合;《圣经》是圣传的基础是宗徒留下的遗产,是完全正确的至公启示。 (十三)东正教会的信仰前提:相信神确实存在,有神论;相信神的慈爱,愿意接受神的召唤、将自身托付给神;清楚信仰的根本意义,愿意与信仰同行,通过社会来实践和完成自身的信仰,起到照亮周围的模范作用;一个人自身的信仰首先与自身的自觉选择或努力意志无关,而全部来自神的预定。奥迹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教会机密部分,主要包括七件肉眼可见的事物,其中圣体被视作“教会的奥迹”以及教会生活的中心。慕道者的奥迹两件:浸洗,更新一个人内在灵魂生命的恩宠;傅膏,坚固一个人内在灵魂成长的恩宠。平信徒的奥迹五件:圣体,培养一个人内在灵魂的恩宠;告解,治愈和赦免一个人内在灵魂的疾病、罪孽;圣品,通过神职人员训戒与奥迹来培育一个人内在的灵魂;婚配,结婚、生儿育女的圣别恩宠;涂油,治愈灵魂疾病与身体疾病的恩宠。基于第二次大公会议颁布的《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第一次大公会议的《尼西亚信经》最终版本,罗马帝国国家信仰的正统教义为:天主是父、子、圣神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父是独一的全能者,创造天与地、已知与未知的万物。子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神的独生子,被父生于天地初开、万世以先。子是来自光的光,来自真神的真神,不是受造物。子与父是一体,万物经他创造。子为了拯救世而人从天而降,由圣神感召于童贞女的玛利亚,从玛利亚取得肉身。子为了世人而在彼拉多的时代钉上十字架,受尽苦难而死。三天后应《圣经》的预言复活、升天、荣座父的右边,光荣显耀。子会再来,审判所有死者与生者,而后子会永享国运。圣神是天主、生命的创造者,从父发出,与父及子之名共享赞颂,应先知过往的预言。教会是至一至圣至公的教会,从耶稣基督的宗徒那里传承下来。洗礼是至一的洗礼,过往的罪因它而得到救赎。可期的是死后的复活以及来世的生命,主佑常在。

(十四)行政区划:教会或教堂,是基础的宗教团体,主要由主教、司铎、执事以及平信徒四部分组成;监督管区(教区),由复数的教会组成,由主教管理;教会行省(教省),由都主教管理,由复数且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监督管区组成;首席监督管区,由大主教管理,由复数非同一国家的监督管区组成;自立教会管区,是单数或复数与某一特定监督、首席监督、教会行省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自治教会管区,是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特定自立教会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独立教会管区,是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特定自治教会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宗主教管区,是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独立教会领袖共融且承认其宗主权的宗教团体。最高监督管区级别,“常任理事国”的概念;总督管区,是特殊的监督管区。自治教会同级;大公宗主教管区,由复数与普世牧首共融的宗主教、总督以及主教、都主教、大主教组成。“大公”意为全地球、全人类,希腊正教会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管区特有,“联合国秘书长”概念;至公宗主教管区,是非普世牧首共融的亚美尼亚、亚述、科普特、叙利亚、罗马等其他宗教团体领袖势力。行政人员:监督(主教),教区的基础领袖;首都监督(都主教),教省的首座主教;总督,宗长的使节或自治教会的首领。第四次大公会议成为正式职称,宗长的前身称号。原指罗马帝国的治外行政机构领袖,后成为独立教会内部的治外机构领袖,近代多称首席监督;首席监督(大主教、总主教),总教区的首座主教;宗长(牧首、宗主教、族长),单一宗派的首座主教。早期基督徒对所有主教的敬称,后逐渐成为几个主要主教的敬称,以至最重要的主教专属敬称。692年第六次大公会议成为正式职称,新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获得旧首都罗马同等的教会地位,其次大都亚历山大港、其次安条克、其次耶路撒冷,是为早期的五大牧首;大公宗长(普世牧首、大公宗主教),君士坦丁堡牧首兼任。职权始于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拥有行政权,与罗马教皇的立宪权、大公裁判的司法权三权分立;至公宗长(至公牧首、天主教宗长),非普世牧首共融的至公宗主教管区领袖称号。 (十五)神职人员(主教和祭司的神职权利一致):祭司,转正的执事,负责教义的讲授、教礼的施行。尊称为神父,通常与牧人(牧师)和父亲(神父)两词混淆;首席祭司(总司铎),主教授予功勋祭司的荣誉称号;俗家祭司,结婚生子、正常生活的祭司,对应修道祭司;修道祭司(司铎僧),完全奉献给神和信徒的祭司;指导修道祭司(布道僧),选自修道祭司的修道院指导者,拥有晋升主教资格。首席修道祭司(掌院),选自修道祭司,管理重要的修道院、大规模的修道院,拥有晋升主教资格;长老祭司(司铎长),首席祭司里最德高望重者的荣誉称号。基层人员:执事(助祭),主教或司铎降福任命,负责辅助主教和司铎;执事祭司(助祭长),主教降福任命,精通弥撒流程、美声朗诵的执事,或长期义务工作的执事;首席执事(总助祭),主教降福任命,功勋、年功积累最多的执事担当;修道执事,拥有升修道祭司的资格;俗家执事,祝圣在前婚否不限,可以升俗家祭司,祝圣在后则不可结婚。有意结婚者需在祝圣前结婚,祝圣后离婚解除职务,祝圣后丧偶的不可再婚,近代以来可以与同样丧偶的人再婚。完全义务工作的俗家执事也称“自给执事”,并且存在守单身的俗家执事;会众(堂务),非神职人员。主要包括主教降福任命负责辅助执事的副执事、负责弥撒勤杂的祭台侍者、负责经文伴唱的咏唱侍者、圣歌合唱的教堂唱诗班;男执事,升任司铎、主教的前提,制定于初代教会的《圣徒规则》明确禁止主教、司铎命女性;女执事,希腊正教会一直有任命女执事的传统,但限于非神职的副执事。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俄罗斯正教会基于“女执事废止前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历史研究而讨论过任用女执事的问题,后因受到苏联的压制导致改革议案搁置。

(十六)正教在国际范围与天主教、新教形成基督徒三大宗教政治群体,该教莫斯科牧首直辖的俄罗斯正教会是世界最大主权国家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二十国集团成员的俄罗斯联邦第一宗教团体。法定该教东罗马派正教会成员为唯一官方国家宗教和政治面貌的主权国家有2个,包括希腊教会的希腊共和国、格鲁吉亚正教会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此外芬兰共和国的芬兰正教会拥有第二官方地位,主要辅助芬兰福音教信义会。历史上东罗马正教的希腊正教会曾是古罗马文明及古希腊文明的后期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尼西亚帝国国教,俄罗斯正教会曾是斯拉夫文明的俄罗斯帝国国教,也是基辅大公国、保加利亚公国等公国的国教。而东方人派正教会的亚美尼亚宗徒教会曾是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王国的国教,埃塞俄比亚正教会曾是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国教,此外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一直是伊斯兰国家范围最大基督徒团体。东正教的根基在地中海东部,随东罗马帝国兴盛后信徒主要在古希腊地区、东欧地区占主导地位。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政府的管制,而且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侵略,20世纪初又因红色铁幕而遭遇重创,导致信徒发展落后于新教、天主教。该教带有民族主义色彩,政教分离但法定为官方民族宗教的国家有10个,包括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芬兰、格鲁吉亚、希腊、马其顿、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其他东方正统教会有2个,包括亚美尼亚、埃塞俄比亚。信仰比例最高的是希腊(98%),其次摩尔多瓦(93%)、塞尔维亚(85%)、格鲁吉亚(84%)、罗马尼亚(82%)、白俄罗斯(80%)、塞浦路斯(78%)、俄罗斯(75%)、黑山(72%)、乌克兰(67%)、马其顿(65%)、保加利亚(65%)。东罗马派正教会在波黑(31%)、阿尔巴尼亚(7%)、鲁塞尼亚(4%)、拉脱维亚(15%)、爱沙尼亚(16%)、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24%)属主要宗派团体,也遍布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土耳其和阿塞拜疆。 (十七)东正教视教会为“圣耶稣基督的身体,圣三位一体真神的形象”,圣神则赋予教会根基。教会的中心是弥撒礼拜,礼拜的中心是耶稣的圣体血。拜占庭时代后也通过礼拜耶稣与众使徒来保留灵性,其中核心的圣体圣事是通过食用耶稣身体与血液化成的面包与葡萄酒,借此表达对耶稣立下《新约》的感谢圣事。通过食用圣体血让信徒与救世主或天主其一天人合一,确认其人因救世主的集结,而成为新的神选民。神选民的生活来自圣传,雅金·鲍威强调圣传即是基督徒“因基督与圣三而生活,因基督与圣三而成长”。圣传是连绵不断的,是教会在圣神的引导下得以延续、成长、发展下去的原因。谢尔盖·鲍加高强调:“圣传恒久不变,从古至今从未减弱,万物因在圣传里受造、诞生。”一般来说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神学上的创新往往带来质疑,如果一个意见真的和最初的教会所教导的不同的话,那么这意见很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然而进一步的详细解说传统神学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当这个问题引致教会与政府发生摩擦时东西方教会的关系就受到严重伤害,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发反图像崇拜的命令,罗马主教因而指斥他,导致皇帝报复,撤消罗马对很多地方的管治权。罗马在失去宝贵的土地的同时发生一连串的事情,影响到罗马的地位,矛头因而重新指向东方教会,指出其倾向国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干涉很多宗教的问题。

(十八)由于《旧约圣经》禁止崇拜偶像,因此正教信仰区域中遂发展出以圣画像来作为瞻仰耶稣、圣母、使徒的独特传统。圣像画简称圣像,是指以平面画像的方式来表达神灵、圣者或神迹,为东正教的传统艺术品,但亦有人反对圣像崇拜,视之为等同于偶像崇拜。东罗马帝国时代皇帝与正教会曾为了禁止圣像崇拜而大肆迫害画师与信徒,许多圣像被毁,还有许多人因而被杀死或遭活活刺瞎双眼。然而最后终究不敌民间对圣像的强大支持力量不得不让步妥协,因而再次肯定圣像传统的尊贵性。圣像画在正教会地区中被誉为“天堂的窗户”、“天国之窗”,仿佛画可通往天堂,画里的圣人就个著窗户(画框)看着前来追敬的信众,但这并不表示画本身被当成神明来膜拜。在拜占庭教堂里内部的陈设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风将至圣所与教堂中殿隔开,祭坛前方有一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门和屏风上绘有精致的圣经故事、人物、天使长等圣画像。圣像崇拜虽在圣像破坏运动中受到攻击,被定为异端,但几经反复后在787年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宣布废除圣像崇拜的法令为异端,这一决定被以后的东正教奉为信条。其教义基础是:由于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采取物质形象,他也能在画像中表现出来;圣像是一种象征性而非现实性的艺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教会的神学思想和表明上帝启示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展示基督教奥秘的形象化的历史。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拜占庭教堂的建筑艺术对俄罗斯正教会产生极大影响,圣索菲亚大堂成为俄罗斯正教教堂建筑的楷模,但在教堂内部的陈设方面俄罗斯正教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坛处布置有许多圣画像,上绘东正教崇仰的圣人、圣徒等。 (十九)东正教在复活节前的斋期内不允许食用肉蛋类,在斋期之外不允许饮用和食用血和血制品。东正教反对天主教会倡导的“所有神职人员均需独身”,其神职人员分为出家、在家两个系统。结婚的在家者可成为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出家修行者可成为修士、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东正教节日繁多,其中以复活节最为重要(又称耶稣复活瞻礼),称为节中之节。据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因正教沿用儒略历,故其复活节日期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历(即公历)推算至今约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和希腊正教系的大部分教会改用格列历,属俄罗斯正教系的多数教会仍沿用儒略历。除复活节外还有“十二大节日”,其中3个大节依复活节为推算标准,称为移动瞻礼(即棕树节,又称主进圣城瞻礼),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稣升天瞻礼,在复活节后40天;圣三一瞻礼,在复活节后50天。其余9个为定期瞻礼,即圣母圣诞瞻礼(约9月20~21日。公历,下同)、荣举圣架瞻礼(约9月26~27日)、圣母献堂瞻礼(约12月3~4日)、耶稣圣诞瞻礼(约1月6~7日)、圣母行洁净瞻礼(约2月14~15日)、圣母领报瞻礼(约4月6~7日)、耶稣显荣瞻礼(约8月18~19日)、圣母升天瞻礼(即圣母安息节,约8月27~28日),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许多节日和斋期。

(二十)十字架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耶稣受难的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故汉译作“十字架”。天主教相信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教会以十字架为神圣的记号——圣号,信教人在行各种神功(如进堂、出堂、祈祷前后和饭前饭后、睡觉前起床后以及遇险、受诱惑)时都要划十字。十字架在教会的各种场所、信徒家中以及在教会组织的标志、礼仪用品、圣书圣物上随处可见,十字架的式样很多,最常见的有竖长横短的拉丁字架及正十字形的希腊十字架。凡带有耶稣被钉雕像的十字架称为“苦像”,在苦像上端十字架竖木上有一个牌子,牌上有“INRI”四个字母,这是拉丁文Jesus Nazarenus RexIudeorum的缩写,意思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根据《若望福音》记载称耶稣被判钉十字架时比拉多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这在当时是耶稣的罪状牌,以后教会认为这牌子上的话实际说明耶稣的真正身份。教会举行弥撒时在教堂“弥撒间”或祭台上必须有苦像,以表明弥撒圣祭是耶稣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祭献的重演。在圣周五“主受难节”的礼仪中教友们朝拜十字架时都要“亲苦像”,平常信友们也有“亲苦像”的热心习惯。除十架被称为“圣号”外天主教的“圣号”还有两种:一种是“JHS”与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组合,另一种是“X”与“P”的组合。在“JHS”中间加一个“拉丁十字架”,“JHS”是拉丁文“Jesus(耶稣)Hominum(人类的)Salvator(救主)”的缩写,十字架表示耶稣死于十字架上救赎人类。在X上加P代表“基督”,是希腊文“基督”一词开头的两个字母,也可以译成Paxchristus,即“在基督内平安”,这两种“圣号”在教堂门上、礼仪服饰、经本及祝圣用的大面饼上都可以看到。 (二十一)A和Ω是希腊文字母首、末二字,念作“阿尔法”、“敖默加”,意为“元始”和“终末”。圣经《默示录》第一章8节:“我是‘阿尔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天主这样说。”因此教会用A和Ω表示天主是万物的根源与归宿。在天主教的艺术中经常用“鱼”代表基督,这个标志源于希腊文“鱼”一词是希腊文“耶稣、基督、天主、儿子、救世主”五个词的缩写,其中I代表耶稣、x代表基督、Θ代表天主、γ代表儿子、∑代表救世主,因而从教会早期便以“鱼”象征基督。圣经上提及“羔羊”的次数非常多,所谓羔羊是指不超过一年的小羊,其肉可食。旧约中几时提到羔羊,常有两种意义:或是用来作为祭品,或是用来象征喜乐、驯服及无瑕等美德。作为祭品用的羔羊,至少应在出生八天后都应是公的,早晚各献一只,安息日则双倍;其次在每月月朔、逾越节、初熟节、新年等都应向上主奉献羔羊。羔羊是喜乐的象征和以民的象征,良善的耶肋米亚先知、受虐待的默西亚、得救的以民皆比作羔羊。羔羊的驯服与豺狼的凶悍相对,但羔羊与豺狼的共处却是默西亚时代太平幸福的象征。羔羊在新约中特别用于耶稣身上,他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他甘心接受苦难,为救赎人类。羔羊一词在《默示录》中用了28次之多,大多是指耶稣的得胜及完善无缺,所以教会用羔羊象征基督及他的良善服从、牺牲奉献。鸽子代表天主圣神,《路加福音》第3章21一22节记载耶稣受洗:“当他正在祈祷时天开了,圣神借着形体,像鸽子一样降在他上面。”所以教会常用鸽子表示天主圣神。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洪水灭世后诺厄从方舟中放出鸽子观测天候,鸽子衔着一枝青绿的橄榄枝回来,告诉诺厄全家大地已恢复平静,因而鸽子也象征和平与平安。

(二十二)耶稣圣心曾向圣女玛加利大显现表达他对人类的爱,圣心上的火焰表示耶稣圣心爱火炎炎,如同烈窑。圣心上的十字架是耶稣爱世人的大凭据,他为爱人而受苦受难死于十字架上,舍了性命。茨冠围绕圣心表示耶稣圣心为人类所受的苦辱与伤痛,圣心上的伤痕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一个兵士用长枪所刺,他为救赎人类而流尽最后一滴宝血。耶稣圣心流露着对人类无限的恩爱,是人类救恩的泉源。麦穗与葡萄代表圣体圣血,福音书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祝圣麦面饼和葡萄酒为他的圣体圣血,给门徒们吃、喝并要求门徒们如此做。为纪念他,以后教会举行弥撒常以麦面饼和葡萄酒作为成圣体圣血的材料,因而用麦穗和葡萄来象征奉献、祭品和圣体圣事。饼与杯代表圣体圣血及祭献,教会举行弥撒圣祭时根据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做的,用麦面饼成圣体,用盛有葡萄酒的杯成圣血,这样饼与杯便成了耶稣圣体圣血与感恩祭献的象征。圣母的标记在许多教堂或圣母像前常会看到一个记号,由拉丁文字母A和M组合而成,它是拉丁文“圣母经”第一句“AveMaria”的缩写,意思是“万福玛利亚”,教会以此作为圣母的标记。圣牌是用金属、有机玻璃或其它工艺材料制成的徽章,上面有耶稣、圣母、圣人圣女的肖像或表示信仰的标志图案,经神父祝福后称为“圣牌”。教友们将圣牌悬挂在颈项下,或佩戴在衣服上,以表示纪念、敬礼耶稣或圣者,并为信仰作证。 米底王国

(一)米底王国(又称玛代王国、米底亚王国)是一个古伊朗王国, 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以东、东至波斯湾北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亚述人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米底国家。根据希罗多德文本记载称米底王国的创建者是迪奥塞斯,因他善良忠诚、常为人民解决争端在前700年被推举为国王,并建造埃克巴坦那。然而由于这个记载与亚述的一些文献相违,因此历史学家一般以弗拉欧尔特斯(即迪奥塞斯的儿子)作为米底的开国君主。弗拉欧尔特斯领导米底人征服波斯,但相传在一次对亚述的战争中丧生。在这段时间斯基泰人从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西部并统治米底王国一段时期,其后弗拉欧尔特斯的儿子基亚克萨雷斯于前625年成为米底王国的君主。他组织米底军队,将其分为持矛士兵、持弓士兵和骑兵,将埃克巴坦那定为米底的首都。前615年基亚克萨雷斯率众攻打亚述的阿拉普哈(现今的基尔库克),又于次年包围尼尼微,但未将其攻克。其间基亚克萨雷斯的孙女与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结婚,两国正式联合。前612年基亚克萨雷斯联合新巴比伦再攻打尼尼微,并于8月将其攻陷。前609年米底消灭强盛一时的亚述,在此之后基亚克萨雷斯继续向西进兵,消灭乌拉尔图王国,并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发生战争。前582年由于日蚀关系,米底与吕底亚结束战斗,并在希腊数学家泰勒斯协助下两国结为友邦。

(二)前585年米底最后的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继位,他把女儿下嫁给米底附庸地区波斯的贵族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冈比西斯一世,后来生下王子居鲁士。前553年居鲁士起兵反叛米底,前550年灭米底王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时代(前550~前330年)开始。传说当居鲁士灭掉米底王国时米底王国的邻国吕底亚国王克罗索斯感到波斯帝国的威胁,在交战前克罗索斯得到的德尔菲神谕是:一旦在一匹骡子变成米底国王时他就要逃跑并失去所有权力。克罗索斯认为骡子不可能当上国王,自己已经稳操胜券,就开始进攻波斯。结果吕底亚战败,克罗索斯才明白所谓的骡子实际上是说居鲁士的出身背景,因为居鲁士的母亲是米底公主,父亲则是波斯贵族。迪奥塞斯(?—前675年)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他是古代西亚米底王国的建立者,不过有人认为米底王国其实是由迪奥塞斯之子普拉欧尔铁斯建立。迪奥塞斯自前728年—前675年在位,共53年。普拉欧尔铁斯是迪奥塞斯之子,第二任米底国王,前675—前653年在位,在位23年。在位期间与他的父亲一样发动对宿敌亚述的战争,但是由于盟友西徐亚人的倒戈使得米底腹背受敌,被强大的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打败,普拉欧尔铁斯战死沙场,米底也被西徐亚人征服。 (三)马地奥斯是西徐亚首领,与亚述合力击败米底,杀死米底国王普拉欧尔铁斯,征服米底,成为米底的第三任君主(前653—625年统治米底)。基亚克萨雷斯是普拉欧尔铁斯之子,米底王国的第四任君主,他的在位年期为前625年—前585年,共41年。在位期间与新巴比伦联姻,联合攻灭强盛一时的亚述帝国。灭亡西亚古国乌拉尔图,与小亚细亚强国吕底亚连年激战,相持不下。将米底王国的疆域扩至最大,国力推向顶峰,使米底跻身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之列。阿斯提阿格斯是基亚克萨雷斯之子,米底王国的最后一任君主,他的在位年期为前585年—前550年,共36年。他是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的外祖父,前550年居鲁士在波斯(指今伊朗法尔斯省及周围地区)发动起义,联合一些对阿斯提阿格斯不满的米底贵族推翻阿斯提阿格斯的统治,灭亡米底王国,建立波斯帝国。乌拉尔图王国是前9世纪中叶至前6世纪初小亚细亚东部的奴隶制国家,得名于亚述对其之称呼,其居民自称比亚伊尼里国(又名凡王国),首都为吐施帕城(今土耳其凡城)。乌拉尔图人的起源与西亚上古早期的胡里特人相同,其语言称凡语,属胡里特-乌拉图语系(乌拉尔图语与古赫梯语和现代亚美尼亚语有亲缘关系,但不属于印欧语系,部分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者认为亚美尼亚人在印欧化之前为胡里特—乌拉尔图语系的使用者。),文字为新亚述楔形文字系统的异种。

(四)乌拉尔图最早见于亚述铭文记载,前13~前11 世纪的亚述诸王曾多次侵入乌努亚特里和纳伊里等地由乌拉尔图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掠夺奴隶和财富。前11~前10世纪各部落氏族制度瓦解,形成许多小国,反抗亚述侵略的斗争则加速各小国统一的进程。前9世纪萨尔杜里一世(前840~前830在位)统一凡湖地区,仿照亚述政体建立中央集权的乌拉尔图王国,国王称“伟大的王、宇宙的王、众王之王”。萨尔杜里一世之子伊什普伊尼(前830~前810在位)在位时期加强国家机构,继续完成统一,收复宗教圣城穆萨希尔(今土耳其境内大扎布河附近)等地。前9世纪末乌拉尔图进入全盛时期,国王梅努亚(前810~前781在位)、其子阿尔吉什蒂一世(前780~前756在位)乘亚述内部纷争、实力衰落之际侵夺其殖民地,征服塞凡湖、雷扎耶湖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广大地区。战争加剧乌拉尔图社会各种矛盾,也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阿尔吉什蒂一世编年史》(又称《霍霍尔编年史》)在炫耀其文治武功之余就曾提到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多次起义,反映其统治并不巩固。前743年亚述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击败萨尔杜里二世(前755~前735在位)及其叙利亚盟军,攻占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标志着乌拉尔图由盛而衰。前735年亚述军队兵临吐施帕城下,萨尔杜里二世兵败被杀,各省督乘机拥兵作乱,游牧部落西米连人随之入侵。 (五)前714年萨尔贡二世大败鲁萨斯一世(前735~前713在位),占领其南部大片领土,乌拉尔图此后无力与亚述再战,转向对内发展。鲁萨斯二世(前685~前645在位)改善凡城等地灌溉系统,扩建推谢拜城(今苏联卡尔米布路尔)来作北方的行政、经济中心,并依靠西密利安人的帮助远征哈里图(今土耳其境内黑海沿岸)等国,国势略见复兴。末期与亚述结盟,对抗新兴的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前6世纪初为米底和西徐亚人所灭,其地并入米底王国。乌拉尔图将被征服地区或降为附属国,由当地原有统治者在称臣纳贡条件下继续统治;或置为行省,由国王任命总督治理。大量居民被作为战俘奴隶,强迫从事各种劳动或屯垦边塞。奴隶劳动广泛使用于水利工程、公共建筑及国王、贵族神庙和村社经济中,一些普通战士也有奴隶。基本劳动者是承担贡赋和兵役的村社成员,国家通过控制灌溉联系剥削他们。乌拉尔图王国农业高度发达,其文化受亚述影响较大,与小亚细亚的文化也有密切联系。发掘所见其遗址中心多为城堡,周围为灌溉农田,主要建筑除城墙、城塔外还有装酒和谷物的仓库、方形柱廊神庙、岩窟墓等。金属工艺十分先进,金、银、铜、铁器都有发现,有发达的冶铁业,对亚美尼亚古代文化有很大影响。 埃兰

(一)埃兰又译以拦或厄蓝或伊勒姆,是亚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国家,在伊朗的西南部、波斯湾北部、底格里斯河东部,现为伊朗的胡齐斯坦及伊拉姆省。埃兰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于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一般认为埃兰国名出自境内Haltamti城邦(意谓“神的国家”)。此名在圣经广为流传,故沿用。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圣经记载是诺亚儿子闪的儿子和后裔。埃兰地区曾有许多君主制城邦国,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苏萨、西马什、安善等。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与新埃兰时期。埃兰是伊朗的最早文明,位于卡鲁恩河与河谷中,这两条河流入底格里斯河东部波斯湾的咸水湖(现已干涸),具体位置在伊朗胡泽斯坦省境内。苏美尔人称他们为“NIM ki”,阿卡德人称他们为“Elamtum”,哈塔提人和哈坦提人是其主要居民。《圣经·创世纪》第10章提到埃兰是诺亚儿子闪的后代,但是贝希斯敦铭文破译后得知埃兰语与塞姆语系的希伯来人语言有较大差异,所以可以确信埃兰人并非闪族人。前4世纪中叶的埃兰文献上出现马的图案,这可以证明埃兰人已经开始使用马匹。不应过高的估计苏美尔对埃兰的影响,埃兰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一样古老,甚至有更古老的文字。埃兰文字是最早为象形文字,语言称为埃兰语。

(二)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前2700-前1600年)、中埃兰时期(前1400-前1100年)、新埃兰时期(前800-前600年)。埃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是两河流域各邦掠夺的对象,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是埃兰各邦掠夺的对象,因此埃兰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两河流域国家的侵略和征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征服过这些国家。据《苏美尔王表》记载称基什第一王朝国王恩美巴拉格西(前2700年)曾入侵埃兰,将埃兰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前26世纪初埃兰的阿万第一王朝击败乌尔,称霸两河流域。前2550年阿万第二王朝建立,希塔(前2280-2240)在位时国势日盛,连阿卡德王纳拉姆辛也不得不遗使前往苏萨订立友好同盟条约,以抵御库提人进攻。前23世纪末埃兰人攞脱阿卡德统治,建立统一的埃兰联邦国家。阿万第二王朝灭亡后西马什王朝立,前2006年西马什攻灭乌尔第三王朝,将其都城夷为平地。前16世纪帕帕提王朝灭亡,古埃兰时期结束。中埃兰时期以安善王朝的崛起为开端,苏萨王朝时期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前1185-1155年)击败加喜特巴比伦王国,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许多珍宝掠往苏萨。西尔哈克-印舒希纳克(前1150-1120年)时期埃兰占领两河流域许多重镇及扎格罗斯山东部地区成为古代军事强国,此后埃兰被巴比伦第四王朝击败,中埃兰时期结束。 (三)前8世纪埃兰与巴比伦共同对抗亚述帝国,不过埃兰国内这时发生严重分裂,王室内部出现亲亚述派与反亚述派,各地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难以集中全国力量反抗外来侵略。埃兰与盟友巴比伦也不能很好地协作,加之伊朗语居民这时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西亚政治舞台上,特别是波斯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占领埃兰的高山地区,切断其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因而埃兰屡为亚述所败,都城苏萨多次遭到洗劫。前639年埃兰被亚述所灭,在经历亚述、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的短暂统治后埃兰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重要行省,称为胡泽行省,居民被伊朗语居民同化,称为胡泽人。苏萨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并且作为西亚重要都市存在上千年之久。埃兰文字受两河流域影响较大,其文字最早为象形文字。前30世纪出现线形文字,前30世纪末开始使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这是由埃兰地区的阿卡德传入的。平原地区的埃兰人大概都会使用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两种语言,这是楔形文字在埃兰能顺利传播的原因之一。古代埃兰居民称为埃兰人,语言称为埃兰语。埃兰语和古达罗毗荼语是亲属语言,可以想象古代埃兰人和达罗毗荼人关系十分密切。已发现的埃兰语文献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最早期文献可追溯到前第三个千年中叶,使用象形文字;第二个时期文献属前16~前8世纪,用楔形文字书写,这些文献的语言有时被称为古埃兰语;第三个时期为前6~前4世纪波斯阿赫美德王朝统治期间,当时的铭文中埃兰语与阿卡德语、古波斯语对照使用,仍用楔形文字书写,被称为新埃兰语。

(四)阿卡德帝国前24世纪闪语民族在苏美尔地区建立全世界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阿卡德帝国幅员辽阔,南到波斯湾、北到地中海沿岸等地区都在阿卡德帝国的疆域之内。前30世纪苏美尔地区已经出现12个城市邦国,但是各个城市都想称雄称霸,连年征战不休。最后闪语民族从1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在前24世纪左右闪语民族先后击败其他城市邦国,最终建立阿卡德帝国,定都卡尔贡。阿卡德帝国帝王卡尔贡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由于缺乏通讯装备和科学技术导致统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不完善,原本12个城市邦国纷纷揭竿而起,不服从卡尔贡一世儿子的统治。卡尔贡一世的儿子艰难地统治着阿卡德帝国,维持几年的安定。等到卡尔贡一世的曾孙子即位时阿卡德帝国已经处在毁灭的边缘,最终阿卡德帝国在库提人的疯狂攻击之下彻底毁灭。“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萨尔贡是个传奇人物,但他出生卑贱,其母是个低能人,史书记载说其“母卑,父不知所在”。然而萨尔贡却智慧超人,曾做过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侍卫。前2371年乌玛人入侵基什王国,国王乌尔扎巴巴无法抵抗,萨尔贡利用一次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将王冠戴在自己头上,但仍以“基什”为国号。萨尔贡即位之后贫民贵族多有不服,于是萨尔贡开始招兵买马,准备用长刀短剑捍卫其王位。在当时优渥的招募条件下阿卡德人纷纷参加,没几天就招募到四、五千强悍兵丁,并在城里实行严格的“武器管制”,建立起西亚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五)巩固政权后萨尔贡以阿卡德城为首都,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萨尔贡抓住这天赐的良机,带领着阿卡德人不失时机地登上历史的舞台,创造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大帝国。阿卡德王萨尔贡出征三十四次,最终击败卢伽尔·扎吉西,武力征服苏美尔的主要城邦。一则尼普尔铭文以幸灾乐祸的笔调记述卢伽尔·扎吉西的命运:“阿卡德的君主萨尔贡将乌尔城变成废墟,毁坏它的城墙。他与乌尔人作战,征服他们;他与卢伽尔·扎吉西作战,俘虏他,并给他套上颈枷带往尼普尔。”接着萨尔贡挥兵南下,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在苏美尔各地都归入阿卡德的版图之后萨尔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即“天下只有一张嘴”,各地皆听命于中央,最终成就他孙子纳拉姆辛“天下四方之王”的梦想。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它的宗教。阿卡德帝国在前3000年统治着由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源头至波斯湾的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证据表明这种高度发展的文明突然崩溃可能与转入更干燥的环境有关,美索不达米亚能够验证这一推断的古气候记录稀少,然而邻近大洋盆地保留局部干燥度变化的记录。研究人员通过对阿曼湾海相沉积岩心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全新世局部干燥度发生变化,此处为美索不达米亚尘源区和考古现场顺风地,分析结果表明风成尘和美索不达米亚干燥度急剧增大。放射成因同位素(Nd 和Sr)分析证实所观察到的矿石粉尘增高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物源区,考古现场和海相沉积记录中火山灰玻质碎片之间的地球化学联系揭示美索不达米亚干旱与社会解体之间有着短暂的直接联系,表明突然转入更干燥的环境是阿卡德帝国解体的关键因素。

萨珊王朝(第三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