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生物化学【3】
第八章 酶学概论
第一节 酶学的化学本质
单纯酶和缀合酶(全酶【有辅因子】、脱辅酶【失去辅因子】)
辅因子包括辅酶、辅基和金属离子
多功能聚合酶
第二节 酶的催化性质
1.高效性:大幅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酶在活性中心和底物结合
活性中心由结合基团(与底物结合)和催化基团(参与催化)组成
活性中心的特征:
(1)活性中心是一个三维实体,通常由若干个在一级结构上并不相邻的氨基酸组成(通过空间结构的折叠,使它们在空间结构上相邻)
(2)活性中心只占酶的一小部分,酶分子上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并不与底物接触,但它们作为结构支架有助于酶的三维结构的形成和稳定
(3)活性中心为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空隙或口袋。中心多为疏水氨基酸(把水分子排除在口袋之外,防止副反应的发生),也有少量的亲水氨基酸(与底物进行反应)
(4)活性中心的构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一定的柔性
3.高度的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只识别一种底物),相对专一性(识别特定的化学键或特定的基团),立体专一性(酶对于具有立体异构体的底物只作用于其中一种)
酶的专一性解释:
(1)锁钥学说:活性中心的构象是固定不变的,底物的结构必须和它的结构非常吻合才可以结合
(2)诱导契合学说:活性中心的构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一定的柔性。在一开始活性中心并不适合结合底物,但随着相互靠近下,酶结构受到改变,底物的结构也受到改变(如实验所观察到的底物诱导的裂缝闭合)
(3)“三点附着”模型:只有在几个特定位点都匹配时,酶才会进行催化反应
第三节 酶的分类和命名

第九章 酶动力学
第一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假设S-D为一个反应,则v=d【P】/dt=-d【S】/dt=k【S】,k为速率常数
1.外因:
(1)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时,酶的热变性因素会占主导,此时酶促反应速率会下降。当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叫做活性温度
(2)PH值:影响必须集团的解离程度
(3)离子强度
(4)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内因
(1)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不缺乏底物的情况下,酶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2)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有饱和动力学的性质,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的值以后,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及VMAX
酶-底物中间物假说:E+S—ES--EP—E+P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ES的量有关,ES达到最大值即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第二节 米氏动力学
1.米氏方程成立的原因
(1)反应速率为初速率,此时反应速率和酶浓度成正比关系,避免了反应产物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2)酶底物复合物处于稳态,即【ES】浓度不发生变化(d【ES】/dt=0)
(3)反应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即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的关系
2.米氏方程的推导(对于单底物-单产物的关系)E+S—ES—E+P
设Vf代表ES形成的速率,Vd代表ES解离的速率,则Vf=k1【E】【S】,Vd=(k-1+k2)【ES】
因为在稳态时有ES形成的速率=ES解离的速率,所以=k1【E】【S】=(k-1+k2)【ES】
假定【Et】为酶总浓度,可推出

当【S】趋向于无限大时,则此时反应速率为最大值,VMAX
可推出

如果将k2【Et】换成VMAX,则米氏方程为

3.米氏方程的解读
(1)Km值
为米氏酶的特征常数,Km是酶发生有效催化时,对所需底物浓度的一种尺度,即具有高Km值的酶比具有低Km的酶需要更高的底物浓度
(2)Vmax
(3)Kcat
单位时间内,一个酶分子将底物转变成产物的分子总数。如果一个酶遵守米氏常数,则有
是一种衡量一种酶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
(4)Kcat/Km
反映了一个酶的完美程度,如磷酸丙糖异构酶此值十分大,反映了其进化程度之高
4.米氏方程的双重性
一级动力学(【S】<<Km)(反应速率和底物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和零级动力学([S]>>Km)(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
5.米氏方程的线性转换

第三节 米氏酶抑制剂作用的动力学

1.可逆性抑制剂
以非共价键与酶可逆结合,使用透析或超滤可以去除它们
(1)竞争性抑制剂
仅仅占据酶的活性中心,或在其它地方与酶结合,使酶无法与底物结合(若底物与酶相结合,则无法结合)(相互抑制)(过量的底物可以解除抑制)
例:磺胺:对氨基苯甲酸(PABA)为底物的酶的活性,从而阻止PABA作为原料合成的细菌所需要的叶酸,进而抑制细菌核苷酸的合成,起抗菌作用
丙二酸:结构类似于琥珀酸(丁二酸),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限速酶:一些限速酶所催化的反应的产物可以抑制限速酶的活性,如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6-磷酸葡糖脱氢酶)可受到其产物NADPH的竞争性抑制

(2)非竞争性抑制剂
在活性中心以外的地方与酶结合,并改变酶活动中心的构象,但并不阻止酶与底物结合,只阻止底物转变成酶

(3)反竞争性抑制剂
只可以和酶-底物复合物,却不可以与游离的酶结合(可能是因为酶与底物结合之后,改变后的构象可以与抑制剂结合

2.不可逆性抑制剂
(1)基团特异性抑制剂
结构上与底物无相似之处,但可以共价修饰酶活性中心上必须的侧链基团,而导致酶活性不可逆的失活
有机磷化合物:二异丙基氟磷酸(DIFP):修饰多种酶活性中心上的丝氨酸集团,如胰蛋白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甲基氟膦酸异丙酯(沙林):同二异丙基氟磷酸
对于有机磷中毒的患者解毒是可能的,比如说用亲核性更强的试剂(如解磷定-2-甲醛肟吡啶碘甲烷盐 ),使被修饰的丝氨酸残基的侧链上的羟基恢复自由
碘代乙酸能修饰多种酶活性中心上的巯基
(2)底物类似物抑制剂
一个部分类似于底物(结合到酶活性中心),一部分含有反应集团(修饰酶活性中心)
可以利用这一类抑制剂对酶分子的活性中心进行亲和标记,以确定酶促反应的必需基团
这一类抑制剂有:甲苯硫磺先苯丙酸(TPCK,结合胰凝乳蛋白酶,用酰氯集团共价修饰其中的组氨酸残基),甲苯磺酰赖氨酰氯甲酮(TLCK,与胰蛋白酶结合,用酰氯集团共价修饰其中的组氨酸残基),磷酸溴丙酮(结合磷酸丙糖异构酶,共价修饰活性中心的谷氨酸)
(3)过渡态类似物抑制剂
以极高的亲和力与活性中心结合,使底物无法进入
如胰腺细胞分泌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过渡态类似物(抑制在细胞中提前激活的胰蛋白酶),绿色植物制造的2-羧酸-1-磷酸阿拉伯糖醇的过渡态类似物(抑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的活性)
(4)自杀性抑制剂
受酶激活的抑制剂,反应性集团是潜在的,只有收到没的激活才可以显现
[注]对轻度有机磷中毒,可单独应用本品或阿托品以控制症状;中度、重度中毒时则必须合并应用阿托品,因对体内已蓄积的乙酰胆碱几无作用。
阿托品可与乙酰胆碱竞争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M-受体,从而拮抗过量乙酰胆碱对突触后膜刺激所引起的毒蕈碱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症状。
第四节 多底物反应动力学
序列机制,乒乓机制
第五节 别构酶的动力学
1.别构酶的性质
(1)动力学的曲线为S型

(2)具有别构中心和别构效应物
别构中心是指底物以外的分子结合位点,这些分子被称为别构效应物
别构激活剂和别构抑制剂

以上的别构酶都是通过改变对底物的亲和度,及Km值
(3)对于竞争性抑制剂的双向应答
对于一个正底物协同性的别构酶,低浓度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以提高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与底物过分相似);对于高浓度抑制剂则以通常方式减慢速率
(4)温和变形可导致别构效应消失
受到任何一种变性因素的温和作用,别构效应和底物协同性消失,但酶活性可以保留
(5)通常是寡聚酶
具有四级结构(除了丙酮酸-UDP-N-乙酰葡糖胺转移酶)
同源寡聚酶:由相同的亚基组成,如肌细胞中参加糖酵解第三步的;磷酸果糖激酶1由4个相同的亚基组成
异源寡聚酶:由不同的亚基组成,活性中心和别构中心分别属于不同的亚基,如cAMP的蛋白激酶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
各活性中心的相互作用是底物协同性产生的原因
第十章 酶的催化机制
第一节 酶催化机制的主要研究方法
1.测定酶的一级结构,找出相对保守的氨基酸残基
进化过程中,保守性越大的氨基酸对酶促反应的贡献越大
2.确定酶的三维结构
X射线晶体衍射法、NMR(核磁共振法)、冷冻电镜
3.定点突变
4.动力学分析:用各种酶抑制剂
5.化学修饰(原理同上章节的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剂)
6.计算机模拟
第二节 过渡态稳定学说
达到高能状态才能发生反应,即过渡态
反应物为了达到过渡态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势能障碍,即活化能
1. 过渡态稳定学说提出
酶要是想行使催化,它必须能通过某种方式稳定反应的过渡态,而不是稳定基态
酶在催化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替代的反应途径,将反应分成若干个小步骤,因其与反应过渡态的结合比与底物结合的更牢固。稳定了过渡态,降低了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
2.支持过度稳定态的证据
(1)脯氨酸消旋酶,与人设计的过渡态类似物结合得更加紧密(即不可逆性抑制剂中的过渡态类似物抑制剂)
(2)用过渡态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动物,由此产生的抗体可能有类似于酶的催化作用(抗体酶)
第三节 过渡态稳定的化学机制
酶促反应中会利用各种实现过渡态稳定并由此加速反应
1.邻近定向反应
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底物同时结合在一个酶的活性中心,相互靠近,并采取正确的空间构象,提高底物的有效浓度,将分子间的反应转化成近似于分子内的反应
(旋转异构体存在可以阻碍反应速率)
2.广义的酸碱催化
酶活性中心的催化集团作为质子供体或受体参与催化,作为质子供体的叫做广义酸催化,作为质子受体的叫做广义碱催化
与广义酸碱催化有关的集团有半胱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的R基,和肽链N端和C端的集团
一个等电点接近7的侧链基团既可以作为质子供体又可以做为质子受体,如组氨酸的咪唑基
3.静电催化
利用活性中心的电荷分布来稳定反应的过渡态
使用自身带电基团或带部分电荷的集团,来中和带相反电荷的过渡态
4.金属催化
金属酶:含有紧密结合的金属离子
金属激活酶:与金属离子松散的结合
作用:(1)作为刘易斯酸接受电子,使底物的亲核性更强
(2)与带负电的底物相结合,屏蔽负电荷促进反应中的正确定向。如所有的激酶都需要镁离子,来屏蔽ATP上所带有的高度负电荷
(3)参与静电催化
(4)通过价态的可逆变化,来作为电子受体或电子供体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5.共价催化
酶在催化过程中,与底物形成不稳定的共价中间物,改变了反应路径,有利于克服活化能障
限速酶的限速步骤常发生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或共价化合物的消失两个位点
酶与底物形成共价键的方式主要是亲核催化(亲核进攻),也可以是亲电催化(亲电进攻)。无论是哪种催化都需要进行两次(一次形成共价键,另一次断裂共价键)
酶分子上可以产生亲核进攻的有:

希夫碱是一个很常见的酶底物共价中间物,以这种机制进行的酶常常受到硼氢化锂的不可逆性抑制(可以将希夫碱还原成不可断裂的中间物,使产物无法释放)
对于酶分子上的氨基酸侧链无法提供有效的电子对,将会使用辅酶或金属离子,如磷酸吡哆酸(PLP)
例子:
(1)乙酰乙酸脱羧酶,其活性中心是一个赖氨酸,其ε-NH2是一个亲核性进攻集团与乙酰乙酸形成希夫碱。希夫碱上质子化的N充当电子穴,对相邻的碳负离子起稳定作用,而羧基是一个很好的离开集团,以脱羧的形式离开
(2)PLP(磷酸吡哆酸)作为辅酶除了参加所有的转氨基(转氨酶)反应,还参加某些脱羧基反应(脱羧酶)(如多巴变成多巴胺)、脱氨基(转氨酶)、消旋(消旋酶)。
在亲电催化中,充当电子穴(阳离子亚胺与芳香杂环-吡啶环相连)
6.底物形变
酶与底物相遇时,酶分子将会诱导底物分子内的敏感键更加敏感,产生电子张力,使底物发生形变
第四节 几种常见酶的结构
1.蛋白酶(蛋白酶是催化肽键水解的一类酶总称)
(1)丝氨酸蛋白酶和巯基蛋白酶
先后有两次亲核进攻,第一次是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和半胱氨酸的巯基,第二次是水分子。脂酰化酶是第一次亲核进攻以后酶与底物形成的共价中间物
【1】丝氨酸蛋白酶
活性中心有一个丝氨酸残基作为必需的催化基团为特征
属于这一类酶的有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枯草杆菌分泌到胞外)、凝血酶、纤溶酶、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肽释放酶原(切除激素原和生长因子的原序列来激活它)和颗粒酶(在穿孔蛋白的帮助下,进入特定的靶细胞,通过激活胱天蛋白酶来诱导细胞凋亡)
丝氨酸的催化机制属于共价催化和广义酸碱催化的混合体,由三个不变的氨基酸残基(丝氨酸【提供进攻底物的亲核基团】、组氨酸【作为广义碱的催化剂】、天冬氨酸【定向组氨酸,影响组氨酸的PKa,改变其酸碱性质)。若有任何一个发生突变或被化学修饰(如DIPF修饰丝氨酸),均会导致酶失活
【2】巯基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
催化过程中需要一个半胱氨酸残基和一个组氨酸的残基,机制同丝氨酸蛋白酶,但巯基比羟基更容易发生去质子化
属于这一类酶的有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钙蛋白酶、梭菌蛋白酶、小核糖酸病毒蛋白酶、链球蛋白酶、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胱天蛋白(参与细胞凋亡)
(2)天冬氨酸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
都只有一次亲核进攻,而且亲核试剂都是水分子
天冬氨酸蛋白酶有两个重要的天冬氨酸残基,交替当作广义的酸碱催化剂,而金属酶的活性需要金属离子的作用(激活水分子或进行路易斯催化)
对于大多数天冬氨酸蛋白酶来说,都具有两叶组成的三级结构(两重对称或同源二聚体)。在功能上,要么属于消化酶,要么属于调节酶
HIV-1蛋白酶属于天冬氨酸蛋白酶,在HIV的生活史中负责切开基因编码的多聚蛋白质产物,促进病毒颗粒的成熟
2.溶菌酶
水解细菌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由短肽和多糖形成共价化合物,多肽链由N-乙酰胞壁酸【NAM】和N-乙酰葡糖胺【NGA】通过β-1,4-糖苷键
第十一章 核酶
核酶就是RNA的催化剂
第一节 核酶的种类
1.小核酶:来源于某些动植物病毒的卫星RNA,主要包括:锤头状核酶、发卡状核酶、D型肝炎病毒(HDV)RNA、VARKUD核酶(VS)和GLIMS核开关
2.大核酶:1组和2组的自我剪切的内含子、催化真核细胞mRNA前体剪接的剪接体、催化tRNA前体在5‘端后加工的核糖核酸酶P和催化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核糖体
第二节 核酶的催化机制
天然的核酶基本上都是催化与磷酸二酯键有关的转酯反应,功能一般为RNA的后加工;大多数核酶都属于自催化;几乎所有的核酶都需要二价的金属离子镁或锰
1.小核酶的催化机制

2.大核酶的催化机制

第十二章 酶活性的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酶浓度(量变);还有一种是改变已有酶的活性中心(质变)
第一节 酶的量变
改变酶量的方式有两种:同工酶和控制酶的表达以及酶分子的降解
1.同工酶(是指同一种生物体内催化相同的反应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的酶)
同工酶可以以不同的量出现在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乳酸脱氢酶LDM【M4存在于骨骼肌和肝,M3H存在于骨骼肌和肝,M2H2存在于脑和肾,MH3处在于心脏和红细胞,H4心脏和红细胞】、肌酸激酶CK【M2存在于骨骼肌细胞,MB存在于心肌细胞,B2存在于脑细胞】);同工酶可以以不同的量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但不是同一个细胞器(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各有一种不同的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可以以不同的量出现在同一个细胞的不同的生活阶段(乳酸脱氢酶LHD在出生之前主要表达M4和M3H,在出生之后主要表达H4和MH3)
己糖激酶和葡糖激酶可以看做一对同工酶,都可以催化葡萄糖的磷酸化,但己糖激酶在所有的细胞中都表达,葡糖激酶只在经胰岛素诱导后在肝细胞中表达。葡糖激酶的Km值>己糖激酶的Km值。己糖激酶可以受到其催化产物6-磷酸葡糖的抑制
2.酶的合成与降解
控制酶浓度的方法主要有调节酶基因的表达、受控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泛素介导依赖于蛋白酶体的蛋白质水解
第二节 酶的质变
1.别构调节(变构调节)
有别构中心,用来调节酶的催化活性(诱导酶的构象改变,影响底物和酶之间的结合或催化能力)
由底物作为别构效应物产生的别构效应叫做同促效应,反之叫做异促效应
许多的别构酶具有多个别构中心,能与不同的别构效应物结合
别构调节最常出现在负反馈抑制(终产物抑制位于上游的酶的活性,从而关闭自身合成)中,通常是最后一步反应的产物抑制第一步反应的酶;若代谢途径出现分支时,则每一个分支的终产物会抑制分支点的酶;若代谢途径出现分支时,还有各自抑制酶部分的活性的情况
前馈调节则是位于上游的代谢物作为别构激活剂,激活下游的限速酶(糖酵解中的第三步反应产物1‘6-二磷酸果糖作为别构激活剂催化最后一步的丙酮酸激酶的活性
底物激活属于同促调节,(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结合产生的正协同效应和底物与酶的构的别构中心结合激活酶的活性),这种激活常出现于机体对外来毒素的降解
别构酶的实例分析:氨甲酰转移酶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CTase)或氨甲酰转移酶是大肠杆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催化氨甲酰磷酸和天冬氨酸形成N-氨甲酰天冬氨酸和无机磷酸(维持细胞内嘧啶核苷酸与嘌呤核苷酸的平衡
动力学曲线为S型(与底物具有正协同性)活性受到嘧啶合成的终产物CTP的反馈抑制,受到嘌呤核苷酸ATP的激活
全酶由两个催化三聚体和三个调节二聚体组成。与调节二聚体分开后,单独的催化三聚体保留了催化活性,但没有别构效应和底物结合的正协同性;单独的调节二聚体无催化活性,但仍有与酶的别构抑制剂CTP和激活剂ATP相结合的特性
2.共价修饰调节(对酶分子上某个或某些氨基酸残基进行化学修饰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由修饰酶和去修饰酶共同构成的一种可逆的环式调节系统
共价修饰的方式有:磷酸化(修饰的氨基酸残基只能来自于亲水氨基酸【三种羟基氨基酸和组氨酸】,修饰酶是蛋白激酶【可分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和双功能蛋白激酶,还有组氨酸蛋白激酶】,磷酸基团来自于ATP,去修饰酶是磷蛋白磷酸酶或蛋白磷酸酶);腺苷酸化、尿苷酸化修饰存在于细菌体内,被修饰氨基酸残基通常是酪氨酸,修饰酶分别是腺苷酸转移酶和鸟苷酸转移酶,去修饰酶分别是脱腺苷酸化酶和脱尿苷酸化酶
二硫键的形成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共价修饰,可见于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有一些酶)
3.水解激活(细胞内主要以无活性酶原被合成,需要通过水解去除一些氨基酸序列以后才会有活性)
水解激活的方向是是单向的,不可逆,已经水解的酶原无法复原
通过此机制进行调节的酶主要是一些·消化酶(以酶原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水解)

除了消化酶以外,绝大多数参与血凝固的凝血因子也是被水解激活的。包括XII,XI,IX,X,VII,II,V,和VIII。凝血因子II就是凝血酶。这些凝血因子可以通过联级反应依次被水解激活
最后纤维蛋白酶原丢掉纤维蛋白肽A和B后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在丢掉两个肽之后,暴露出两个结合位点,彼此聚合成纤维状的血凝块。随后谷氨酸残基和赖氨酸残基形成共价交联,在凝血因子XII的作用下形成更加稳定的聚合体
血友病是凝血因子VIII或IX基因缺陷造成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输入外源的凝血因子
4.受调节蛋白调节
激活酶活性的叫做激活蛋白,抑制酶活性蛋白的叫做抑制蛋白(通过结合在酶活性中心,阻止底物与活性中心结合来达到抑制目的)
抑制蛋白中最常见的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专门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并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水解活性
例子:在体内嗜中性粒细胞为了修复炎症,常向外部释放弹性蛋白酶(对于肺泡壁上的弹性蛋白会起作用,导致肺气肿),肝细胞会释放α1-抗胰的Serpin(可以与弹性蛋白酶结合,使其失活)
例子:细胞凋亡抑制剂(IAP)是胱天蛋白酶的抑制蛋白(与其结合)。平常时候,DNA酶会与其抑制蛋白结合,这种结合会抑制胱天蛋白酶的活性,并屏蔽指导它进入细胞核的核定位信号,使其一直留在细胞质中。当细胞凋亡启动时,胱天蛋白会被激活,被激活的蛋白质将会水解细胞内一些重要的蛋白质,包括DNA酶的抑制蛋白,于是DNA酶被激活,进入细胞核,水解DNA
抑制剂的抑制机理:有类似于底物的化学结构吸引酶的活性中心与它们结合,从而结合不了真正的底物
例子:周期蛋白激活和调节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激酶(依赖于周期蛋白的激酶CDK),在每一个有活性的蛋白激酶后都有一个与其结合的周期蛋白(细胞周期不同时期表达不同的周期蛋白),从而使细胞周期进入到下一个
5.构成酶的亚基之间的聚合与解离
有些酶有单体和寡聚体的形式,或者是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寡聚体但只有其中一种有活性
调节这两种结构的平衡,从而使酶的活性改变
第十三章 酶的应用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酶活力的测定
1.酶活力:酶的催化能力。
定义:每分钟催化1微摩尔物质转化的酶量,或者是被定义为每分钟催化1分子底物转化的酶量
2.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直接测定法(如光吸收);间接测定法(用另外一种化学试剂来反映反应的变化);偶联测定法(测定反应的副产物来反映反应的变化)
第二节 酶的分离和纯化
酶蛋白一般的纯化方法

第三节 酶工程
1.固定化酶:将一种可溶性酶和不溶性的的溶剂结合,或将其包埋到具有特殊选择性透过的膜之中,从而提高酶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2.人工酶:具有酶活力的多聚物或寡聚物
3.杂交酶:将酶与其他生物分子结合起来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