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杨振宁当时不回国另有苦衷|杨振宁专题
百年华诞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2021年9月22号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不正是咱们大家伙儿平时说的“过九不过十”,这不就是100岁吗?99岁的杨振宁先生耳聪目明,在现场发表演讲时,怀念自己少时的伙伴、最好的朋友——中国原子弹、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先生,场面让人动容。

杨振宁先生在当代物理学界的成就是什么概念呢?据说美国科学界著名杂志《自然》曾发表过一个榜单,说是有关人类历史进程中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其中杨振宁先生位列第十八位,且是唯一健在的物理学家。所以杨振宁先生恰逢百岁华诞这件事在当代物理学界是一件盛事,也是中国老年社会,有关老人健康的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杨振宁先生自然也收到了许许多多的祝福。为庆祝杨老生辰,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并在清华大学举行。
荣获诺奖
我也做了几期节目,主要是想回顾一下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杨振宁先生,在向科学界进军时在人类历史上所留下的那些足迹。
我上期同各位讲了,杨振宁先生曾和爱因斯坦多次会面,此前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统计力学方面有一个成就,所以爱因斯坦专门把两个人请来参加学生活动,结束之后又约到办公室交谈了九十分钟。如此之殊荣,可惜杨李二人没太听明白,德语没学好。我们现在可以用华为手机录音,但当时是不可能的,因此那次会面是杨振宁永远的遗憾,也是李政道永远的遗憾,且是无法弥补的。等到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爱因斯坦已经去世两年了。

杨振宁在获奖致辞时还向偶像爱因斯坦表示致敬,他的获奖感言并不是像现在的明星获奖时“感谢爸爸感谢妈妈”那一套,而是讲:“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即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也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继续为我的中国传统而骄傲,也同样愿专心致志做现代科学研究。”
这话其实说的很有水平,六十多年前讲的这些话,讲到了中西方的差别。那个时候中国很落后,但是杨振宁说他是双方和谐的产物,这番获奖感言足见杨先生的智慧境界,和对中国由衷的热爱。
杨-米尔斯理论
虽然杨振宁是因为和李政道在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其实杨振宁先生最厉害的还是他的杨-米尔斯理论,这可谓是开宗立派大牛,就是讲现在这个山头我占了,山上所有的发现都建立在我这里。因此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我去搞政府的对撞机,我的大型、超大型对撞机研究所得到的理论再次证明了杨振宁先生所提出理论的伟大性”,这就是杨-米尔斯理论的影响。

虽然我不懂这些理论学界的科学家在说什么,但是我能看到像何祚庥院士说到杨-米尔斯理论的时候眼睛就会放光。杨振宁之后有7个诺奖都是直接靠杨振宁奠基性的杨-米尔斯方程拿下的。另外还有10多个理论是和杨-米尔斯理论有关的,连同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斯奖,其中有6个获奖理论是靠杨先生的杨-米尔斯方程拿的,这就很厉害。咱们打个比方,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已经很了不起了,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但他另开辟了一个地方,叫杨-米尔斯方程。就在这个地方,他拿铁锹、拿大镐刨下去,这是他的发现。
谈到牛顿大家会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杨振宁则是巨人般存在的物理学大神,这么说不是为国家,这都不是我自己的说法,而是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杨振宁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有人说他当年没有选择回国,可问题是当年他能不能回得来?
漫长回国路
当初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是准备回国的,但是他比邓稼先等人多了一层顾虑。一是因为杨振宁有个特殊的难处,他找妻子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即他的岳父是战犯杜聿明。二是因为杨振宁虽然擅长理论,但他不会搞实验,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理论物理学,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他的选择就与邓稼先不同了。
谈到邓稼先,邓稼先实验能力相当强,但他回国也是受到阻碍的,因为美国那时候开始严卡华人科学家回国。钱学森则是个特例,因为钱学森是拿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抓的那些美国战俘换回来的,这中间还有很多事情动用了国家力量,否则钱学森那时候想回国是回不来的。所以有人说杨振宁当时为什么不能回国,了解当时的情况后就知道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杨先生到1964年看回国无望,才选择加入了美国国籍。他拿诺奖是1957年,这中间7年的时间,他如果想加入美国国籍,分分钟的事儿,但是1957年拿了奖之后,他依然坚持中国人的身份。所以换句话说,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诺贝尔奖是以中国人的身份拿的,是我们中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后来才到美国接受教育。

当时舆论正盛的时候,他在获奖时说“我为中国的文化骄傲,我同时专心致志地从事现代科学研究”,还不能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吗?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特别感人,1971年美国政府解除了对华人科学家的限制,杨振宁是第一批选择回国的科学家。
杨振宁为中美关系的缓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为多少中国学者到美国留学深造做了贡献。杨振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卖了房子,钱捐给中国;他还参与建设了中国60多个一流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所以我们可以说杨振宁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他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中国人。因此正逢杨老百年华诞,就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还有一件事我认为值得提一下,杨振宁特别渴望见到毛主席,但直到建国20年之后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了,他才踏上了回家的路程。1971年杨振宁回来的时候没见到毛主席,1973年才见到。见到毛主席时杨振宁说的一句话让毛主席哈哈大笑,毛主席打趣他说的“不科学”。从那以后他经常找机会就回到祖国,回到中国。
邂逅爱情
1944年的时候杨振宁在联大毕业然后留校任教,他作为临时教师开始在联大附中登台讲课。第一次登台讲课,他跟一般年轻人一样,有点不好意思。当时台下有个女生气质不凡,相貌过人,名叫杜致礼。小青年教师杨振宁一看这姑娘这么漂亮,立刻被深深吸引了,本来讲课就紧张这下子更加紧张了。原本杨振宁是想把这这份感情埋在心里,没想到5年之后,他在国外的一家餐馆偶遇了当时坐在台下的杜致礼。两个人久别重逢,除了喜悦,还有他乡遇故知的那种亲切、温暖和意外。两个人郎才女貌,便迅速坠入爱河了。
这爱情真是神奇,其实杨振宁的爱情可以单写一本书,甚至可以拍个大片。杨振宁比杜志礼大7岁,两个人相处非常融洽,所以1950年两人就决定结为夫妻。两人在美国结婚的时候,父母都没出席。当时杜聿明是在北京关押的战犯,正在接受改造,所以那段时间成为一家人的杨振宁和杜聿明并没有见过面,所有交往都是靠书信往来。

很多人回忆起周总理来,就是所有大小事情周总理总是能够悉心照料。杜聿明和他妻子虽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湾,但是杨振宁总是能够及时的把岳父的消息告诉岳母,这些都是周总理安排的。而在杨振宁1957年获诺奖后,周总理还安排了杨振宁的老师还有夫人前往美国探望,同时带去了岳父杜聿明的信。杜聿明给杨振宁写了很简短的信,杨振宁读了以后非常感动,久久不能平静。
台湾当局拉拢
杨振宁的岳父和岳母长时间分隔两地,久久不能团聚,这让杨振宁决心给他们制造团圆的机会。这个计划看上去很完美,但是杨振宁知道台湾当局肯定阻挠,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居然批准了,还到机场来送岳母曹秀清,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蒋介石首先对杜聿明心里是有想法的,那个时候台湾孤悬海外,得笼络人心,所以老蒋跟夫人亲自来送曹秀清。在这件事之前台湾当局包括老蒋对曹秀清一直不好,杨振宁知道老蒋这样做只是为了博取好感。台湾当局还下了最大的决心,要把中华民国培养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弄到台湾去,但杨振宁不接招,一概不接。
大陆团聚
后来改造中表现优异的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获得了特赦。有个电影叫《决战之后》,讲的就是包括杜聿明在内的死硬反共分子思想被感化转变的事情。杜聿明当时也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让他开窍的是什么?是抗美援朝。国民党那些将领刚被抓的时候也不服,这土八路的共军打败我们那是真有本事吗?你真刀真枪摆排兵布阵再打一遍。实际上从军官素质来说人家的文化素质比我们土八路高级将领要强得多,所以国民党将领们不服。
但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这些土八路和志愿军把当时的美国打到三八线又低下头来, 按头签停战协议,所以战犯们那个时候突然间思想发生了质变。这些国民党的战犯亡故分子被说服了,谁都认为这是降维打击。美国联合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交手都被打服了,老蒋在台湾也服了。日本人在那之前也不服,说是苏联红军是美国人把他们打败的,不是共产党,结果共产党抗美援朝胜利后,一看中国把美国人打败了,顿悟了。论起美国和我们大战用的装备那就不能说是打平手了,因为我们用的是最劣势的装备,轻步兵打败你陆海空三军联合。
杜聿明最后是心悦诚服,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新中国都充满了新的希望和感情,且四处去视察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所以周总理后来安排他在北京工作。但是台湾当局认为杜聿明就这样放出来不行,如果不对曹秀清好一点,这女婿杨振宁怎么可能去中华民国呢?因此老蒋才会亲自送曹秀清,并且给台湾驻美国使馆的工作人员下命令施压,要不惜用一切手段把杨振宁弄到台湾居住。但是曹秀清最后选择了回大陆和杜聿明相聚在北京,杨振宁则心系新中国。